【關鍵詞】地理課堂 案例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B-0094-02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案例教學日益顯現其活力。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它與一般的教學形式互補互進,既能把許多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現:適時利用案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能引導學生迅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其樂于分析、研究、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實效就會顯著提高。
一、創(chuàng)設趣味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的改革應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人手,誘導學生“愛學”。設置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興趣,使學生“樂中學”、“學中樂”,達到樂學高效的目的。例如,學習“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有些學生在面對世界洋流分布圖時,覺得要記的東西既多又煩,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筆者及時引入一則新聞資料: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fā)的貨船在北太平洋遭遇強烈風暴,船上一只裝有3萬只黃色塑料玩具鴨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1萬多只玩具鴨組成的“小鴨艦隊”在海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抵達英國海岸。(據悉現在這些鴨子的收藏價格已炒到每只1000英鎊。)學生們聽了驚奇萬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玩具鴨子當然是隨波逐流的,其漂流路線與洋流的分布有關,這樣就很自然地使學生充滿興趣地開始學習洋流的分布。
二、創(chuàng)設懸念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機制,它是由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了解它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對大腦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使學生一時猜不透、想不通而又不想舍棄,從而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一些有疑難而又引人入勝的懸念問題,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去追根溯源,加深了其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我國的降水規(guī)律”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理解,筆者用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美國朋友麥克暑假來我國旅游。7月中旬,他在北京一下飛機就遇到一場暴雨,他趕緊買了雨衣。一周后,他去了新疆,玩了整整一個月雨衣也沒派上用場,于是他把雨衣送人了。接著,他坐飛機到廣州,沒想到一下飛機又碰上一場大雨,可憐的他氣憤地說:“上帝呀,我怎么這么倒霉呀?”學生都覺得好笑,同時又對“麥克的遭遇”的成因似懂非懂,思路尚未清晰,筆者因勢誘導:“麥克為什么會這樣?當然是因為他不熟悉我國各地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我們來給他一些‘忠告’吧!”這樣,能引導學生探究原因,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創(chuàng)設陷阱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教師利用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含糊點、易錯點或盲點,制造相應的“陷阱”,誘使學生落入其中,再將學生從中“救起”或引導學生“自救”,可以使他們在反思中澄清模糊的認識,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學習“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日期及相關知識”。很多學生靠死記硬背,這對于深入理解知識非常不利。于是,筆者先設問“誤導”:“北半球大陸最熱月和最冷月分別是哪幾月?”學生回答:“7月和1月。”然后,讓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球公轉簡圖。由于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于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就有了遠日點和近日點之分。筆者在圖上標注兩圓點問:“這兩點應分別標注什么月份?”學生有了先前的回答經驗,就會很容易認為近日點是7月,因為“近”而熱,而遠日點是1月,因為“遠”而冷。但是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同學們大惑不解。這時,再通過討論明確:地球上某地的冷和熱與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有關,但不是簡單地因為日地距離的遠近,而是與太陽直射點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地球公轉的快慢、季節(jié)變化等有關系。接著,讓學生對這些關系展開辯論,最終明辨是非,深化知識。
四、創(chuàng)設對比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聯想
地球是一個南北對稱的球體,地理知識包羅萬象,有許多知識(如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南北極地區(qū)的氣候、資源,我國南北方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英國和日本的氣候等)可以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加深理解,因為對比不但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更能突出事物的個性特征。利用地理模型、圖片、板畫等,加以適當的語言點撥,可以啟發(fā)學生的表象思維。利用這種方法來創(chuàng)設對比問題情境,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途徑。它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如在學習“背斜和向斜”時,雖然教材上配有“背斜和向斜”示意圖,但這畢竟是“死”的圖,只可用來講述成因:由于巖層受到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而彎曲變形,向上彎曲隆起稱背斜,向下彎曲稱向斜。而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判讀背斜和向斜一直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為此,筆者采用了“活”的教具來突破難點:用一塊薄薄的海綿表示巖層,在其邊緣涂上三層不同的顏色,自下而上分別標號:1、2、3,表示“巖層”由老到新。然后,筆者演示了“背斜”的形成——當“巖層”向上彎曲,筆者用一根小棍在第2層中心點做“切線”。請學生判斷小棍中心切點和兩端點巖層的新老關系。學生們很容易就得出結論:巖層中心老,兩側新一背斜。同理,也可以通過演示“向斜”的形成,得出結論:巖層中心新,兩側老——向斜。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同樣可以用小棍單獨演示:向上彎曲叫“背斜成山”,但如果繼續(xù)用力擠壓,木棍的彎曲部位就會斷裂,于是“背斜頂部因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形成谷地”就形象地表現出來。而“向斜槽部巖性堅硬不容易被侵蝕,當兩側的巖層被侵蝕后,其殘留為山嶺”同樣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表現。筆者讓學生看、想、說同時進行,大家興致勃勃,課堂氣氛非?;钴S。
五、創(chuàng)設應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學生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要面對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選擇一些典型的、學生可體會到的、有啟發(fā)性的內容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以致用,突出地理的實用性。例如,學習了“太陽高度角”的知識后,可以設計活動題:如何選購商品房?選購理想的房子應考慮什么問題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后得出結論:買商品房要考慮諸多因素,如小區(qū)的位置,交通條件,周圍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huán)境質量的狀況,小區(qū)的內部環(huán)境設計以及房子的質量、朝向、采光、通風、樓高、樓間距等。由于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同學們興趣濃厚,紛紛發(fā)表看法,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豐富了生活經驗。
總之,教師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