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上午9時。湖南長沙岳麓山下。
由江澤民題寫院名的毛澤東文學院二樓,可謂文學湘軍代表四世同堂:未央、譚談、唐浩明、水運憲、梁瑞郴、蔡測海、王躍文、閻真、龔旭東等不同時期的著名作家、評論家坐而論“道”,對靈悟法師新著的佛家三部曲《虛云長老傳奇》、《鳩摩羅什傳奇》、《印光法師》進行評論。湖南衛(wèi)視、《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紅網(wǎng)等多家媒體,對這一由毛澤東文學院、湖南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主辦的作品研討會予以報導。
湖南作家網(wǎng)訊載:“這是湖南文學界第一次為宗教界作家舉辦作品研討會?!c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十幾年來,靈悟法師不僅刻苦鉆研佛法,修行道德,而且癡迷文學,潛心創(chuàng)作,在長篇小說、散文、詩歌、文藝研究諸方面均有建樹,實為佛學界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作家。靈悟法師的‘佛家三部曲’,以文學的形式、用傳奇的筆法,描寫了中國佛教界三位大德高僧的一生,這不僅僅是對他們的大力宣傳,而且開辟了新的文學領域……靈悟法師的創(chuàng)作,為湖南文壇、乃至中國文壇注入了全新的內(nèi)容,代表著我國宗教界作家多視角創(chuàng)作的一個符號,為宗教界文學的大繁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研究范本,值得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笔∥y(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彭軍良、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兼常務副主席龔愛林以及省宗教局領導,亦從作品的思想性及現(xiàn)實意義的層面給予肯定與鼓勵。
佛家三部曲再現(xiàn)我國歷史上三位高僧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系作者近年的精品力作。其實,作者靈悟法師不僅撰寫著歷史高僧的傳奇,亦在撰寫自己的人生傳奇……
戴斗笠的少年
上世紀末,靈悟的散文集《戴斗笠的少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這部記敘著作者自己苦難的童年、青少年以及艱辛文學創(chuàng)作路的散文集,也有著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三部曲”:最初書名《人生無解》,系自費自印本。時任湖南省作協(xié)主席的未央?yún)s欣然為之作寫序,題為《生活也有許多解》。早先,這個本名向延兵、筆名向未的土家族文學青年曾受雇用單位委派,到未央家修剪過盆景和葡萄架,發(fā)不同青心同熱的文學人自然不乏共同語言,從此有了過從甚密的交往。擅長抒發(fā)戀母之情的老詩人未央,深深地為書中《母親月》等篇什打動,這樣寫道:“《母親月》寫自己月下在母親墳頭的哭訴,催人淚下?!蔽垂搜詻Q非藝術性的夸飾,也非溢美性的褒獎。不妨試舉文中一二以證:
“母親,今夜我陪你,多陪陪你——不知這一走又要等到何時?我是一個流浪的詩人,你墳地上瑟縮的茅草,是兒蓬亂的頭發(fā)。我想……想在你身邊躺一會兒——讓我的頭擱在你的墓孔,好嗎?我不會怕的,你一定還記得,小時候家鄉(xiāng)一死人,我就嚇得直往你懷里鉆,可是母親,在你這兒我不會怕……
“我躺下了,母親,讓我好好的心平氣和地躺著吧!這幾年,我在外面好累,沒有一個親人,我常常遭人打罵。不過母親,即使你的兒子讓人欺負玩弄也無關緊要的——只要在這個世界沒有人欺負你就行——欺負母親的人是天底下最壞的人!”
文中無一“淚”字,卻似乎字字含淚,怎能不催人淚下?佛旨禪意中的“直指人心”,分明已被斯時尚未出家的作者遣上筆端。
遺憾的是,那時既非古代,只要文章好,無論其什么版本,即能洛陽紙貴,也非當下,可以無版本地發(fā)在網(wǎng)上一夜躥紅。自版書如同私生子一般,不為社會接受。為了圓自己的文學夢,也為了不讓未公之序明珠暗投,幾年后,他咬咬牙,決計將自己打工攢下的錢去買個書號正式出版。憑著從文友口中獲得的信息,他只身前往四川阿埧,一路上擠車加步行,跋山涉水,睡過車站街角,吃盡苦頭,終于買得書號。他領悟未公序?qū)憽吧钜灿性S多解”的用心,將書名改為“戴斗笠的少年”,既消除原書名與序之抵捂,也讓書名更貼切自己的草根身份與內(nèi)容,然后北上西安,請當紅作家賈平凹題寫書名。也許是同樣戀母情結(jié)使然,抑或為其文章及精神所動,墨寶金貴的賈平凹慨然寫下留有落款的書名。《戴斗笠的少年》沿用未央的原序,很快出版??蛇@又是一次遺憾,未公之序連同賈氏墨寶還是“明珠暗投”。原來書號是香港的,作品在大陸視為出版非法物。為境外書號或假書號所騙所傷所累,似是不少文學夢者的夢魘。作者心頭滴血,卻投訴無門,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哪料到禍不單行,由于書中有篇《故鄉(xiāng)人物錄》,讓老家某一手握權柄的人來了個對號入座,致使向未身陷囹圄。幸虧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談法明對他很了解,也賞識其才華。經(jīng)他一番干預,方使向未結(jié)束了七十多天的牢獄之災。
帶著傷痛,他走向遠方,但無論走到哪,對故土的情懷不改,文學夢不滅。后來,他出家了,再后來,《戴斗笠的少年》以向未神游的署名正式出版,依然沿用未央之序,只是由于受叢書統(tǒng)一裝幀的限制,未能用上賈平凹的題字。此書出版不久,榮獲第五屆丁玲文學二等獎。這似乎也是文如其人的新解:一本散文集,連同作者本身,經(jīng)過好多磨難,終于修成正果。一書“三部曲”,由此可見作者執(zhí)著的追求、信徒朝圣般的堅毅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勁。
《戴斗笠的少年》可謂自傳體的散文集,記錄著作者年少失母,父親給他一根光溜溜的扁擔,告訴他怎樣養(yǎng)活自己,為了保證姐姐讀書,剛上初中便輟學、自立后又供弟弟上學,以及騎著自行車往返兩百多公里到縣城送稿子等辛酸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戴斗笠的少年,既是書名,也是他自畫的青少年時代的典型形象:一個戴斗笠的少年,披一蓑煙雨,從故鄉(xiāng)到他鄉(xiāng),踏一路坎坷,艱難而頑強地成長著……
皈依佛門的青年
佛說:世上的苦難,原都藏著珍珠。盡管外出打工的向未當時并不知道這句話,也沒有某些成功人士所說的“苦難是財富”的概念,但他始終把苦難看得很輕很淡。也許正因為有著如此心態(tài),他無論吃什么,喝什么,遭遇什么磨難和打擊,始終都是一幅結(jié)實強壯的身體,一張圓圓的胖臉,用家鄉(xiāng)的話說,“喝水都長肉?!币虼耍簧偃苏f他有佛相。當時,他僅一笑了之,沒想到后來果真與佛結(jié)緣,遁入空門了。
佛教緣起論認為: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生生化化,無一不是因緣和合而成。向未出家,其因緣可謂是文緣與佛緣圓融和合而成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在廣東打工時,無意中看見了由白天鵝影視公司攝制的《走進佛門》、《禪者的腳步》、《寺院生活》等專題片光碟,那音畫同步、有形有影的佛門紀實生活,為身為打工族的文學青年向未打開了一扇新的精神窗口。其實,向未自幼便不乏悲憫情懷與慧根。他五歲那年,父親外出挑腳,母親上山做工,姐姐上學讀書,白天只有他獨自在家,與家里養(yǎng)的一頭大白豬成了玩伴。有時玩累了,他便席地而臥,迷蒙中與大白豬摟抱在一起,親密無間,近乎相濡以沫的程度。年關前的一天早上,他被大白豬的叫喊聲從夢中驚醒,急奔出門,只見大白豬倒在血泊中,當即大哭起來。以后,他將大白豬以“少年的朋友”為題寫進習作,并在結(jié)尾寫道:“我如今明白:人與畜心靈也是有相通的時候的。”那時,他才十來歲。由此可見其慈悲為懷的佛性慧根一斑。
專題片中的佛門生活終竟是水中月、鏡中花,觀之亦如霧里看花,不能滿足心靈的需求。于是工余空閑,向未便常去就近的寺廟走走看看。以前他雖有過進廟的經(jīng)歷,但那是游客的視角和心情,眼見香煙裊裊,耳聞梵唄聲聲,目睹善男信女們焚香叩拜,只是覺得新奇熱鬧而已。由于佛學專題片從文化的視覺上反映佛門生活,之于他便有了精神意念的導向。因此,當他以虔誠之心步入山門時,恢宏軒昂的殿堂,莊嚴神圣的佛像,慈祥含笑的佛祖,擊磬誦經(jīng)的僧尼,不僅撲入眼簾,更是直抵心扉,引起心靈的共鳴,使之有了一種回家的親近,恍惚間,依稀還能聽到佛祖的呼喚聲。這種感受隨著進廟體驗的增多而日趨強烈,終于有一天,未及而立之年的他在佛祖像前立下宏愿——皈依佛門。
1996年初夏,向未回到家鄉(xiāng)湖南石門,于縣城東南十余里的夾山寺剃度出家,法名靈悟,從此,在這三朝御修、歸隱過闖王李自成、被譽為茶禪祖庭的名剎古寺,開始了晨鐘暮鼓、黃巻青燈的僧侶生涯。
遁入空門,是修行的開始,也是清寂的開始,磨礪的開始。按梵語音譯,初出家的年輕人謂之沙彌。靈悟自是沙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好在習慣吃苦的他很快就適應了。適時廟中有位叫周亮的居士,是位既有豐富閱歷又有深厚學養(yǎng)的老人,早年做過中共地下黨工作。他正在潛心注解佛學經(jīng)典《葛藤集》,靈悟便在法事活動之余,主動幫他編輯校對抄寫文稿。事后,周老要給報酬,靈悟婉拒。周老覺得這沙彌是可造之才,遂推薦他去潮州嶺東佛學院進修。就這樣,入寺不到一年靈悟來到一代文豪韓愈寫下政績與華章相輝映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里,他不僅系統(tǒng)地學習了《金剛經(jīng)》、《華輪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佛學經(jīng)典,還接觸到大量歷代高僧的史料,其中近現(xiàn)代高僧虛云長老的傳奇一生,更是令他欽佩而震撼。他那顆蟄伏著文學夢的心頓被驚醒,決計用文學之筆狀繪虛云長老,將這位壽高百二十春、坐閱五帝四朝、歷盡九磨十難的傳奇高僧大德推介給國人。
“心有靈犀一點通”,有人捕獲靈悟撰寫虛云長老的信息后尋訪而來,他就是著名的佛教學者兼實業(yè)家黃明泰居士。說來也巧,黃居士便是第一個在大陸拍攝發(fā)行佛門影視專題片的臺灣文化人、白天鵝影視公司老板。靈悟的出家因緣,正是觀看他所出品的《走進佛門》、《禪者的腳步》等片后而動的。而黃居士則是虛云長老名副其實的“骨灰級粉絲”,“對長老一生行誼,如數(shù)字珍,奉為圭臬”。兩人此前雖緣慳一面,卻神交已久,因而一見如故,敞懷暢談,結(jié)下此后至今的不解之緣。這緣,既是文緣亦佛緣。
大手筆的法師
從嶺東佛學院學成歸來,靈悟先后到南岳、湘鄉(xiāng)兩地寺廟做過當家,后來又用自己的全部家當買下常德鼎城區(qū)花巖溪仙池山上的仙池古寺,加以修葺,開辟香火道場,讓古廟復蘇生機。他在這里住持春秋十一載,漸漸贏得人氣,贏得聲譽。香客居士多了,靈悟法師的名聲亦遠播開來。后來,他被選為常德市鼎城區(qū)佛教協(xié)會會長、鼎城區(qū)政協(xié)常委。
靈悟在修行弘法的同時,始終筆耕不輟,于晨鐘暮鼓頻敲聲中,將《虛云長老》、《路過人間》、《風流才子張?zhí)旆颉?、《〈紅樓夢〉佛學辭典》等一本本書相繼推出。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陰魂》、《高老莊》在刊物上連載。其中《虛云長老》一出版,即為白天鵝影視公司買斷版權,后被改編成二十集電視連續(xù)劇,由著名導演陳家林搬上屏幕,流播海內(nèi)外,贏得好評;《〈紅樓夢〉佛學辭典》亦在叢林內(nèi)外產(chǎn)生廣泛影響。
也許在人們心目中,出家人應是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一心修行,而靈悟卻為何遁入空門還如此癡迷、依依難舍文學夢呢?對此,他坦誠答道:“文學為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我反復揣摸:人生一世,恍若一夢——而文學就是編織夢幻的:編織過去的夢、現(xiàn)在的夢、未來的夢?!彼€帶著出家人的情感進一步闡明:“因為有了這些編織的夢幻,所以文學溫暖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過去的記憶、現(xiàn)在的苦難、未來的希冀!并始終讓一些希望的種子散落在人間、散落在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輪回中,讓愛的火焰熊熊燃燒或輕輕寂滅?!币虼?,他更深切體驗、深刻領悟到:“文學是人學,而佛是人成的佛,人,是未成佛的人,二者從不矛盾,一如佛法是大海,文學便是智慧之舟……”斯言,則是靈悟用當今語境詮釋人與佛、文學與佛法的真知灼見,睿智而雋永。
正是基于這種對文學與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二者至誠至美的追求,靈悟在《虛云長老》出版后,又數(shù)度赴書中主人公的家鄉(xiāng)——湖南湘鄉(xiāng)市橫鋪鎮(zhèn)肖家沖祠堂,尋訪其族裔,搜集豐富素材,將原作增刪修改,由23萬字擴展到42萬字,于前書出版十年之后,以《大和尚——虛云長老傳奇》的書名、靈悟和尚的署名和豪華版的裝幀設計,由南方日報出版社隆重推。緊接著,他又在短短的一年內(nèi),相繼寫出《鳩摩羅什傳奇》和《印光法師》,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眼下,他又于心目中那永不寂滅的古佛青燈撫照下,開始了紅塵三部曲的寫作。
兩年三部曲,洋洋百萬字,就其寫作本身而言即是傳奇。要知道:他在紙上撰寫著大塊文章的同時,還在青山綠水間撰寫著更為雄闊的鴻篇巨制!
早在2006年,靈悟打算修改、擴寫《虛云長老》之際,他與該書的總策劃人黃明泰居士,談了擬在桃花源與花巖溪之間構(gòu)建中華佛教城的設想:即將信徒香火道場、僧尼修行道場、佛學院、佛陀慈善功德會場集于一山。兩人有著多年合作、彼此信任的基礎,自是一拍即合。次年,黃居士便與鼎城區(qū)逆江坪政府簽約,買下鄉(xiāng)林場及周邊農(nóng)戶流轉(zhuǎn)的4000畝山林經(jīng)營權與6000多立方米的水域,投資5個億,擬在六年間打造亞洲乃至世界聞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工程項目全權委托靈悟法師管理。于是,靈悟雙管齊下,既在紙箋上撰寫虛云、鳩摩羅什、印光等三位高僧的傳奇人生,亦在東鄰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西銜桃花源風景區(qū)、名為吉祥山的那山那水間,描繪著佛教文化圣地的宏圖:
一條長達七公里的公路逶迤進了山;數(shù)千米電纜管道潛形入地;寺廟、香火道場、佛學院、廣場、賓館等地基一一平整開來,中華佛教城的雛形漸成規(guī)模。其間,跑相關部門審批規(guī)劃,與施工單位談判簽約、和搬遷農(nóng)戶打交道,監(jiān)督施工進度與質(zhì)量,不知耗費了多少精力,付出了多少艱辛!為了弘法大業(yè),靈悟不得不半是出世半入世,于紅塵里摸爬滾打,直面三教九流,置身世俗事務之中。好在出家前,他有過務農(nóng)務工、編報編刊的閱歷與經(jīng)驗,亦能舉重若輕。無論怎樣,他始終保持著人在旅途佛在心頭的恒常狀態(tài)。去年春上,他從媒體中看到武漢大學櫻花大道因游人太多而限制人數(shù)的消息,頓時想象到了眾多游客因限制令掃興而歸的沮喪,遂生悲憫,油然記起文殊菩薩的箴言:恒順眾生。于是,他當即便與黃居士溝通,從山東買來3000株櫻花樹,栽種在進山公路兩旁,以備來春讓意欲賞櫻的眾生一飽眼福。廣植櫻花的決策,既是恒順眾生的考量,亦是智慧之光的閃現(xiàn)。
慈悲為懷一直是靈悟法師的尋常情懷,打從1998長江水災時他從自己的稿費中捐出一萬元始,十多年來先后捐出無名功德高達百萬余。這些善款,皆出于稿費、版稅、傳經(jīng)布道中的供養(yǎng)等收入。而他自己,依然以寺為家,奉佛念經(jīng),撰書布道,自甘粗茶淡飯的清苦。
吉祥山原名二甲灣,莫道其名不美,委實為一方紅塵中的凈土、世外桃源,數(shù)千畝以翠竹為主色調(diào)的青山和偎依于山腳的大片碧玉般的綠水,構(gòu)成一幅山環(huán)水繞風光旖旎的畫圖。再加上新植的十里櫻花大道穿行其中,百畝紅楓林點染其間,更是錦上添花。目前,吉祥山中華佛教城項目已列為常德市旅游“雙十”重點工程,一期已完成5130萬元的投入。而身為工程總管的靈悟,事必躬親,奔波于工地和購進原材料的路途上,真可謂“身在三界外,心在五行中”, 交替于入世和出世之間,在佛家“無為”境界中變奏出“有為”的華彩樂章。
靈悟法師在有著共同喜好、信仰與愿景的黃明泰居士的信任和支持下,正以大手筆打造著中華佛教城:全國最大的櫻花林、最大的大雄寶殿、最大的坐佛像和世界最大的壇城將逐一驚現(xiàn)于吉祥山。
從戴斗笠的少年到靈悟法師,從少年三部曲到佛家三部典,既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人生路、一部頗有傳奇色彩的自撰書,也是一幅自強不息的心電圖。湖南省副省長李友志得知靈悟的事跡后,稱贊他“其德可嘉,其文可美,其志不小?!?/p>
幸逢盛世,曾撰寫過虛云、鳩摩羅什、印光等歷史高僧傳奇人生的靈悟法師,亦用其弘法、弘文、弘業(yè)的大功德,撰寫著自己的人生傳奇。
責任編輯/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