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市民化是近年來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也是目前社會學領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職業(yè)過于單一,進城農民在經濟利益、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這三個維度上都難以達到與城市人口相當的水平,這是進城農民難以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選擇提升進城農民人力資本、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創(chuàng)造新就業(yè)機會的路徑選擇來促進進城農民的職業(yè)分化,進而實現(xiàn)進城農民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化”。
[關鍵詞]農民市民化 職業(yè)分化 經濟利益 政治權利 社會地位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1-0037-04
[作者簡介]張斐男(1984—),女,黑龍江綏化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環(huán)境社會學。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鎮(zhèn)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帶來的不僅僅是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各種不適應城市的癥狀伴隨著社會問題也日漸顯現(xiàn)出來。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2010年發(fā)布的《中國人類發(fā)展報告》認為,中國在未來20年將有約4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如何使這些農村人口順利轉變?yōu)槌鞘芯用?,避免出現(xiàn)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適應,盡快實現(xiàn)農民市民化,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雙重闡述。
一、我國農民難以真正市民化的學理探究
早在2005年,鄭杭生先生就提出了農民市民化的命題,認為農民市民化應當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他認為,“市民化的理論涵義強調:一方面農民在實現(xiàn)身份與職業(yè)轉變之前接受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各種因子;另一方面在實現(xiàn)轉變之后,發(fā)展出相應的能力(capability)來實現(xiàn)自身的市民權利,完全融入城市?!蓖瑫r,鄭杭生提出了農民市民化的四種研究路徑:一是從城市的角度,分析農民工、城郊農民、遷居城市的農民等如何在市民化過程中進行維護、抗拒、接受與融合的過程及其政策內涵;二是從農村的角度進行論述;三是大城市城郊失地農民的市民化問題;四是國內外都市人類學對進城農民尤其是少數民族農民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的關注。
近年來,圍繞這四種研究路徑,社會學領域就農民市民化問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諸如農民工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以及失地農民市民化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目前,認為農民難以順利轉變?yōu)槌鞘芯用裰饕幸韵聨追矫嬖颍旱谝?,戶籍制度及相關制度的安排是農民難以轉變?yōu)槭忻竦闹贫然颉3执擞^點的學者認為,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在客觀上限制了農民成為市民,使得農民即使通過進城務工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經濟地位,由于戶籍制度及相關制度的限制,其相應的社會地位、政治權利和福利待遇都沒有得到改善,因而難以實現(xiàn)市民化。第二,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素質不高是農民難以轉變?yōu)槭忻竦膫€體因素。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論述了農民轉變?yōu)槭忻袼媾R的困境。認為農民自身的知識、技能難以適應城市需要,因此難以實現(xiàn)市民化。第三,從文化適應的角度探尋農民市民化的社會心理動因。這類研究主要針對第二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問題進行了探討,一些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有的農民能夠通過土地換得市民身份,在戶籍上成為“城里人”,但其價值觀、思想和行為方式卻很難改變,因此,并沒有適應城市生活,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
這些研究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內部和外部分析了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所面臨困境的原因,涵蓋了深層次的制度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筆者認為,在農民市民化進程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鮮被提及,就是農民轉變?yōu)槭忻窈蟮穆殬I(yè)變化以及進城農民的職業(yè)選擇和分化對他們融入城市的影響。
雷德菲爾德認為,在俗民社會,勞動分工不明顯,每個人做的事也是另個人做的事。而在城市社會,經過充分的社會分工,人們從事不同的勞動,社會分化為不同的領域,成為較之鄉(xiāng)村更為復雜的社會。這是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最大的差別,也是農民難以適應城市生活的根本原因。社會分工帶來職業(yè)上的差異表現(xiàn)為社會各個階層的差異。農民市民化需要通過更深層次、更廣泛的職業(yè)分化,使農民不僅僅以農民工、小保姆、服務員、清潔員的身份出現(xiàn)在城市最底層,讓農民進入更多的、社會地位更高的職業(yè)領域,才能使農民盡快適應城市生活,走進城市生活的內部,建立起不同于傳統(tǒng)俗民社會的價值觀,最終改變原來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順利實現(xiàn)市民化。
職業(yè)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經濟地位,還包括社會聲望和權力等等。不同職業(yè)的人所具有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生活方式、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進城農民所選擇的職業(yè)和城市人的普遍差異,造成了農民與城市人口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上的不同,從而成為農民難以實現(xiàn)市民化的主要原因。
二、農民市民化與
職業(yè)分化的三個維度解析
農民的職業(yè)分化是指隨著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一部分農民逐步從農業(yè)生產領域轉移出來進入其他非農業(yè)生產領域。這里進一步引申為進城農民由體力勞動向非體力勞動部門轉移。對于通過外勞模式轉變?yōu)槌鞘芯用竦霓r村居民來說,主要職業(yè)集中在產業(yè)工人、服務員、保姆、清潔工等方面,靠出賣勞動力,居于社會底層。對于通過以土地換身份的農村居民來說,雖然獲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并且或多或少地換得了一些經濟利益,但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職業(yè)追求。下面我們就從進城農民職業(yè)選擇和分化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目前的農民市民化面臨困境,以及如何逾越這些困境。
有學者將進城務工的農民分為智能型、技術型和體力型。智能型農民主要指那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善于經營管理的人。這類農民進城后很快成長,有的成為自我雇傭的“個體戶”,有的成為私營業(yè)主,甚至還有一小部分人能夠自主創(chuàng)業(yè),成為企業(yè)的中高層管理者;技術型農民是指那些接受過技術培訓,具備特殊技能,能夠憑技術在城市立足的人。由于市場對于技術的剛性需求,這部分農民能夠在城市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有的人還能夠憑借個人能力逐漸脫離技術崗位,上升至管理崗位。體力型主要指那些依靠體力勞動在城市謀生的農村人口。他們缺乏智能型農民和技術型農民所具備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只能憑借體力勞動生存在城市中。這部分人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建筑、交通、娛樂、服務業(yè)。他們中間年紀較大的希望在城市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后返回農村生活,對于實現(xiàn)市民化缺少主觀意愿;而年輕的一代,即“新生代農民工”則具有較強烈的市民化的愿望,希望成為城市一員。但也正是這一部分農民,因為缺少必要的技能難以扎根城市。下面,筆者就從經濟利益、政治權利、社會地位這三個維度來對農民市民化與職業(yè)分化進行解析。
1. 在經濟利益方面,在城市生活的大部分農民仍然居于社會底層,與城市居民難以持衡。2011年底,中國社科院《中國青年農民工項目綜合政策建議報告》顯示,我國青年農民工的收入僅為本地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30%??矿w力勞動在城市生存的體力型農民占進城農民總數的70%~80%,他們的職業(yè)構成單一,大多從事體力勞動,經濟收入非常有限。一些占地農民通過土地獲得了城市身份,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樹立起適合城市生活的價值觀,順利地實現(xiàn)了市民化。但對于大部分進城農民來說,仍然無法自主地擺脫土地的限制,并沒有對土地——農民最大的財產行使獨立自主的支配權,在城市中仍然無法進入對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管理階層,只能進入收入較低的職業(yè)領域,這一現(xiàn)象突出表現(xiàn)為失地農民進城后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問題。因此,農民市民化始終難以擺脫經濟收入低的困境,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改變不了自己的職業(yè)地位,既不能通過個人的人力資本改變,又無法通過財產收入改變。
2. 在政治權利方面,市民化的農民很難獲得話語權,在政治領域難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說農村中還存在一些能夠維護自身利益的政治精英的話,那么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就是絕對缺少話語權的一群人。一小部分智能型和技術型農民通過努力上升到社會管理層,獲得了較多的權利,對于個人發(fā)展和城市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而絕大部分體力型農民仍然是社會弱勢群體,無力改變自身境況。主要原因還是這一群體所處的職業(yè)階層。一方面,他們廣泛分布在社會底層,并且缺乏穩(wěn)定性,缺少組織意識,缺乏政治參與的能力和自信,很難尋求組織層面的幫助,主動選擇了“缺席”;另一方面,有影響力的政治權力往往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比如公務員階層,而進入這一階層的農民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從政治權利方面看,市民化的農民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缺少權利表達的渠道,對于自身權利和利益幾乎沒有任何發(fā)言權,正是他們所處的職業(yè)階層決定了他們作為一個“沉默的群體”的現(xiàn)實。
3. 在社會地位方面,市民化的農民仍然處于社會底層,很少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韋伯認為,社會地位是社會分層的重要標準,甚至比經濟收入還具有決定性作用。社會上那些在聲譽方面獲得具有較高一致性評價的人,具有趨于一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們構成了一個身份群體。這種身份群體是以成員的聲望決定的,以成員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為基礎的。某一群體對于其他群體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城市社區(qū)中,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互相排斥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同樣生活在一個社區(qū)中,一名律師和一名水管工即使成為鄰居,也很難成為具有一致價值觀的朋友??梢姡鐣匚坏母叩驮诤艽蟪潭壬弦彩怯陕殬I(yè)決定的。由于職業(yè)的差別,信息接收能力、生活習慣、行為方式都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在這樣的差異背景下,農民在城市中往往極不適應,甚至受到排斥。
通過經濟利益、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這三個維度的解析,可以看出,智能型農民和技術型農民能夠較好地適應城市生活,因為他們通過對財產的合理支配、對社會資本的運用以及對個人能力的開發(fā)在城市中獲得了較好的職業(yè)。在工作中,他們接觸到更多的城市人,學習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因此這一群體實現(xiàn)市民化比較順利,在經濟收入、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上都能夠,或者說有機會達到與城市居民相當的水平。但對于人數占進城農民2/3左右的體力型農民,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他們所處社會底層,職業(yè)單一,往往是城市人不愿從事的臟、累、重的工作,經濟收入低,在企業(yè)中沒有話語權,與城市人打交道的渠道也很狹窄,在各個領域都遭遇了市民化困境。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職業(yè)的分化已成為農民市民化的必然選擇。
三、促進我國進城農民
職業(yè)分化的路徑選擇
鑒于以上分析,農民市民化的關鍵在于引導和支持農民不斷進行職業(yè)分化,進入不同的職業(yè)領域,尤其要通過一些制度安排,使農民有機會進入具備較高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職業(yè),使進城農民不再僅僅以農民工的身份參與城市生活。智能型和技術性農民能夠較好地適應城市生活,順利實現(xiàn)市民化,主要在于他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備一定的可自主支配的資本,作為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條件;二是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用人力資本去換取城市生活的通行證。因此,從這兩個方面出發(fā),農民實現(xiàn)市民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有二:一是獲得一定數額的可自由支配的資本。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本,但農民只具有使用權。如果能夠通過耕地獲得在城市生存的資格和資本,那么農民將獲得更多、更好的扎根城市的機會。二是接受職業(yè)教育。一方面,職業(yè)教育能夠為進城農民提供生存技能,使他們有能力立足城市;另一方面,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在教授技能的同時,也具有傳播價值觀念的作用,能夠幫助農民更快地熟悉城市文化,建立起適應城市生活的價值觀。因此,應該選擇提升進城農民人力資本、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創(chuàng)造新就業(yè)機會、促進進城農民的職業(yè)分化,實現(xiàn)進城農民真正市民化。
1. 提升進城農民人力資本,夯實農民職業(yè)分化的自身基礎。改變目前城鄉(xiāng)教育投資單一化格局,繼續(xù)加大政府教育投資,并鼓勵多種投資主體參與,擴大助學貸款范圍,降低助學貸款門檻,使更多進城農民的子女更易于接受教育,提升科技文化素質。以產業(yè)發(fā)展的用工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針對性培訓。這樣就以高素質勞動力的輸送來促進進城農民的職業(yè)分化。
2. 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提高農民職業(yè)分化的速度。加快城鄉(xiāng)統(tǒng)一勞動力市場建設,建立城鄉(xiāng)之間統(tǒng)一的資源共享信息服務系統(tǒng),同時促進勞動力市場服務的多樣化,以關懷人性的全方位服務真正滿足進城農民的不同需求。繼續(xù)深化以戶籍和土地制度為重點的各項改革,逐步消除城鄉(xiāng)戶口等差別,消除就業(yè)歧視。積極健全進城農民在住房、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的保障,消除進城農民職業(yè)分化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3. 創(chuàng)造新就業(yè)機會,擴大農民職業(yè)分化的空間。進城農民職業(yè)分化主要依靠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等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應繼續(xù)促進城鄉(xiāng)產業(yè)結構調整,并在宏觀、微觀政策上更多地向城鎮(zhèn)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傾斜,進一步發(fā)揮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功能, 持續(xù)擴大就業(yè)容量,以空間增長逐漸促進進城農民的職業(yè)分化。
[參考文獻]
[1]鄭杭生.農民市民化:中國社會學的重要研究主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5(4)4-9.
[2]左學金.我國進城農民工市民化模式探討[J].西部論壇,2011(1):28-31.
[3]李培林.流動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地位[ J].社會學研究, 1996,(4):42-52.
[4]李強.中國城市中的二元勞動力市場與底層精英問題[C]//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清華社會學評論特輯①.廈門:鷺江出版社, 2000: 151-167.
[5]李強.戶籍分層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2,(8): 16-19.
[6]趙延東,王奮宇.城鄉(xiāng)流動人口的經濟地位獲得及決定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 2002, (4): 8-15.
[7]劉林平,張春泥.農民工工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企業(yè)制度還是社會環(huán)境———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工資的決定模型[J].社會學研究, 2007,(6): 114-137.
[8]付光偉.另一種不適應———新生代農民工農村適應性障礙的社會學分析[ J].中國青年研究, 2007(11): 66-68.
[9]汪國華.兩代農民工文化適應的邏輯比較與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 2009 (5): 47-50.
[10]周明寶.城市滯留性青年農民工的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J].社會, 2004 (5): 4-11.
[11]雷德菲爾德.俗民社會[J].民族譯叢,1983(8):39.
[12]牟少巖,楊學成.農民職業(yè)分化微觀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11).
[13]黃江泉.農民工分層:市民化實現(xiàn)的必然選擇及其機理淺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1(11).
On Professional Division i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Zhang Feinan
(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i Longjiang Harbin 150018)
Abstract: The peasants citizenization is the key problem in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wn, also i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social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Since the occupation is too single, peasants in the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three dimension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relatively level with city popula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to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of peasants. Therefore, we should choose the new path to promote the migrant peasants occupation differentiation, including to ascend into human capital of town peasants, promote the flow of rural surplus labo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so as to realize the real meaning of \" peasants citizenization\".
Key words: Peasants citizenization; Occupation differentiation; Economic interest; Political rights; Social status
(收稿日期: 2012-01-07 責任編輯: 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