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部電影,說的是一個美國人在公司將客戶電話服務中心轉移到印度后,被派到德里去訓練當地員工。他在經過一段文化適應期后,與當地的印度員工成了朋友,被邀請到朋友家做客時,看到朋友與父母、成年兄妹等一大堆人住在一起時感到很奇怪,而當朋友的家人問他是否與父母住時,他說自己一個人在外住,并沒有與父母同住,那些印度人就一個勁地問他“為什么不與父母住”,顯露出很不理解的神情。電影編導的用意,就是想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讓觀眾了解美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異同。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的最大感受是原來印度家庭也與中國家庭一樣,父母喜歡與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中,成年子女與父母住是天經地義的,很多時候還是一種美德,尤其是當父母年邁以后,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子女如果能夠與父母住在一起,就會為鄰居、親朋好友所稱贊。甚至在流行一時的電視相親類節(jié)目中,男女雙方之間經常提出的問題也是“你將來愿意不愿意與我的父母住在一起?”可見與父母同住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不過也因此引發(fā)出類似婆媳、妯娌、連襟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以及應對之道。
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情況,在美國是比較少見的。一般來說,美國人高中畢業(yè)上大學或工作后,就會搬出去自己獨立居住,很少有人會繼續(xù)與父母住在一起。以前我們的鄰居有一個兒子三十多歲了,還與父母住在一起。那時我兒子才上初中,他就常對我們說,這個人看上去很可憐,怎么這樣大了還與父母???我本來對這種事并不是很敏感,加之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根本就沒有覺得子女與父母住有何奇怪,但聽了我兒子的疑問,就開始關心起周圍鄰居的情況來了,結果發(fā)現,在我們的鄰居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這家人家外,果然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絕無僅有。以后搬過幾次家,同樣的,在周圍鄰居中,除了亞裔、拉美裔、黑人家庭外,很少看到白人家庭有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
在美國生活的亞裔、拉美裔以及黑人有不少家庭還是保留了與父母同住的傳統,根據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統計,以2009年為例,在不同族裔中,幾代家庭同居(multi-generational household)比例最高的是亞裔,達26%,其次是黑人,為24%,再次是拉美裔,為23%,白人的比例最低,為13%,只有亞裔的一半。此外,如果以美國出生與外國出生者劃分的話,前者幾代家庭同居比例為15.6%,后者為24.6%,外國出生者的幾代家庭同居比例比美國出生者高九個百分點。
不過,由于經濟的不景氣,不少美國人失去了工作,為了減少開支,許多人不得不搬回去與父母同住,所以前幾年出現了幾代家庭同居增多的現象,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2009年時,每六個家庭就有一個是幾代家庭同居,而且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25歲到34歲)與父母同住。對于習慣父母子女同住的華人來說,五分之一的成年子女與父母住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數字,甚至可以說是很低的百分比,但對于習慣父母與成年子女分開居住的美國人來說,就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話題,也是一個新的社會課題。
由于成年子女搬回家與父母同住的趨勢還在延續(xù),對于房屋建筑商來說,就有必要改變房屋建筑的現有模式,出售一些適合父母、子女同住的房型,以前那種標準流行的一廚一廳兩衛(wèi)三臥一車庫的房子,對于習慣各自居住的父母子女來說,就顯得比較擁擠了,尤其是對于成了家的子女來說,住在父母家,各自的私人空間必定大打折扣。不少房屋建筑商看準了這個商機,就適時推出一些適合幾代家庭居住的房型,比如增加廚房、廁所、車庫,將父母的臥室建在一樓,子女的臥室建在二樓等。
子女搬回家與父母同住,很自然地會出現一些財務、家務上的問題,不少理財刊物、家庭關系網站以及會計師們經常會向讀者、顧客提出各種建議。有一個專門談論父母子女關系的網站,在談到父母如何適應成年子女居住在家的生活時,用的標題就是“如何調整雙方關系而不必發(fā)瘋”,與標題相配的圖片則是一位母親與兒子在扳手腕,極為形象生動。可惜因為版權的緣故,我們不能在此使用這張圖片。
成年子女搬回家居住后,父母最常問的問題包括:是否要向他們收房租?雙方生活習慣不同、發(fā)生矛盾時怎么處理?何時讓他們搬出去?。咳绾尾皇顾麄兏械阶约哼€是個孩子?如何讓他們知道尊重父母的生活習慣?如何分配家務?等等。
成年子女搬回家與父母居住,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社會出現的新現象,也是引起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傳媒、大眾關注的新話題,不過,隨著經濟景氣的逐漸恢復,許多一度搬回家與父母居住的子女,最終會搬出去獨立居住,畢竟美國文化的主流,還是成年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