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天下午放學后,本該在校門口等媽媽來接的二年級學生明明不見了。盡管他的媽媽打電話找遍了與明明要好的同學家,又在每天他上學往返的路上找了好幾遍,仍然不見其蹤影。兩小時后,明明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家。見到媽媽,他卻興奮地大聲說:“媽媽,我發(fā)現(xiàn)了一條秘密通道?!?/p>
原來,明明想嘗試一次自己步行回家。為了這次“行動”能圓滿完成,這天放學后他沒等媽媽,且故意沒按每天媽媽接送他上學的路線走。他說:“那條路走了快兩年了,一點兒意思也沒有。”他要尋找一條新通道。就這樣,他七拐八彎,專找沒走過的路走,而且邊走邊看。沿途的小商店他進去轉(zhuǎn)了轉(zhuǎn),在一個街邊的切面加工店前他站了站……當他最后在一位老爺爺?shù)闹更c下,從一條巷子里走出來找到自己家的時候,已經(jīng)足足在街上“遛”了兩個小時。這次經(jīng)歷一直讓他興奮不已。
【分析】
一條平平常常的回家路為何讓孩子感到如此神奇有趣?
一次簡簡單單的回家經(jīng)歷為何讓孩子感到如此興奮愜意?
發(fā)展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好奇與探索欲是兒童的一大特征。同時,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有獨立自主的愿望。如果這種愿望越來越強烈而得到的卻是來自成人的越來越多的保護與限制,那么兒童們就會感覺到壓抑。于是,他們便常常會用令成人始料不及的行為來釋放和緩解這種壓抑。
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幾乎沒有誰希望自己的孩子或?qū)W生一輩子“被拴在成人的褲腰帶上”,他們希望孩子能自主、自立,希望學生能超過老師??墒窃趯嶋H生活中,父母想得更多的常常是:養(yǎng)一個孩子不容易,為了讓自己吃苦受累甚至以犧牲青春和事業(yè)為代價換來的孩子健康幸福、有保障,就得讓孩子聽話。老師想得更多的也常常是聽話的孩子好教育,他們常常不大喜歡“小小年紀就一大堆問題”的學生,不大愿意接受學生淘氣。因此,我們看到的教育現(xiàn)實往往是:在家里孩子得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學校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結(jié)果是兒童的個性被泯滅、志趣被抹殺。
實際上,即使最聽話的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也有自我探索和表現(xiàn)個性的欲望。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希望從成人的控制與監(jiān)護中脫離出來,他們更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感知世界,在這過程中他們所經(jīng)歷的各種復雜的體驗——期盼、興奮、焦慮等將伴隨他們從幼稚走向成熟。而這些與孩子們的未來發(fā)展息息相關的事情,卻常常為成人所忽視。
兒童在其生活的某些方面是需要依賴成人的,但過分夸大這一點就會使兒童由缺乏自我獨立性而導致更大的依賴性。
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逐漸地獲得自己做決定和自己驗證決定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使孩子獲得自我能力感和信心感。這是一個人將來事業(yè)成功的良好心理基礎。同時,孩子們在決定和執(zhí)行決定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人生經(jīng)驗也是教育所無法替代的。
一、成人要保護孩子樂于“探索”的天性
天真活潑、對世界有濃厚的興趣、愛探索,都是孩子的天性。成人要愛護和尊重這種良好心理,不要為孩子專注于學習以外的事情就“如臨大敵”。
二、要培養(yǎng)孩子由好奇轉(zhuǎn)向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力不易培養(yǎng),但很容易被扼殺”。試想如果當少年愛迪生趴在雞窩中“孵”小雞時得到的是媽媽的指責與斥罵,那么會有后來舉世聞名的大發(fā)明家嗎?兒童時期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事物感知的敏感度最強,他們的思維最活躍,最沒有“框子”,所以要引導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大膽想象。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雩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