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與社會日益密切的聯(lián)系和社會整體的發(fā)展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其實是一個大概念,它不僅是學校的工作,更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要想整體提升孩子的素質,使其全面健康地發(fā)展,不僅要提供給他們完善的學校教育,還要有以積極向上為主流的社會教育,當然更離不開科學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說:“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一個人從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倫理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和勞動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最能根據(jù)個體的智力發(fā)展特點實施個別教育,最能培養(yǎng)人的情感,也最能有針對性地對各種社會信息進行整理、篩選。而且,家庭教育具有長期性、持久性的特點,一個人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后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家庭對其的影響是直接而巨大的。
所以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是使國民具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較高科技素養(yǎng)的保證。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換言之,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教師,更是終身的教師;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的課堂。
但從目前家庭教育現(xiàn)狀分析,卻是無論在內容上、方法上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另外,某些家長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影響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致使孩子們的表現(xiàn)也是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在現(xiàn)階段,我國的家庭教育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和亟待加強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筆者面臨的學生正值青春期,而青春期變化之大、時間之短、矛盾之多、影響之深遠,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時期不可比擬的。父母感覺孩子叛逆、任性、不聽管教;孩子對父母也有著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先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媽媽,雖然我平時不聲不響的,不怎么和你進行溝通交流,你也不怎么有空,但其實我還是有很多心里話的,總想找個機會同你好好談談……”
“……媽媽,我今年都初三了,可我不明白為什么你有時還把我當小孩子看。每當作為當事人的我要發(fā)表意見時,你總對別人說‘別聽他的,他還小……’媽媽,你知道嗎?我有很多次都想找你理論,可你總拿‘我是你媽,你應該聽我的話’為由來壓我。沒錯,我是應該聽你話,我如果不聽你話,忽視你,這是不道德的。但從小的方面講,我不可能事事都順你心,我長大了,做事也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和見解。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三年一代溝’,是不是我們之間也有這樣一條不知深淺的‘溝’?”
“……媽媽,我知道不管怎樣,你不尊重我意見也好,罵我,煩我,甚至打我也好,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出發(fā)點都是好的,所以我很感激你這么多年來在教育上對我付出的精力,但我深切希望你今后在教育我的方法、形式上可以改一改……”
“……媽媽,記得小時候,你對我管教得特別地嚴,我一旦犯錯你就像恨不得吃了我一樣,那時候我感覺媽媽真得好恐怖,而且你還總是限制我的自由??蓮某跻婚_始,是從那句‘你長大了,我以后不管你了’開始的吧?從那以后,我發(fā)現(xiàn)媽媽對我的批評少了。起初我覺得這樣我很快樂,因為媽媽的嘮叨消失了,變得溫柔、慈祥。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好像錯了,我們之間少了那一種感覺,一種被愛護的感覺。我始終不明白,我喜歡的是過去嚴厲的你,還是現(xiàn)在慈祥的你……”
通過對某初中近兩百名同學的調查,我們聽到的大多是孩子對家長的不滿情緒、是孩子心中的無奈、失落與太多的不快樂!據(jù)此,筆者總結了一些青春期孩子希望家長所做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為了能讓我們的孩子快樂成長,家有兒女的家長們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信任與尊重同行
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缺乏信任,那無疑是在兩者之間安上了一道上了鎖的門;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少了尊重,也肯定會在兩者之間筑起一條深深的壕溝。
試想,如果在家庭中都得不到信任,你又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去信任別人、信任社會?如果父母都不能首先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又如何能讓孩子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所以,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愿望,看到他們的努力,稱贊他們的成就,傾聽他們的訴說,把他們作為一個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人來看待,要讓他們覺得父母是關心和愛護自己的,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信任與尊重。只有這樣,他們對自我、對家長、對社會的疑惑才能減少,對外界的抵觸和戒備才會降低,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了解與理解共存
作為家長,我們應正視自己的年齡特點,正視自己與子女在生理、心理和需求等方面的差異。不要等子女主動向自己匯報思想,而要自己主動去接近他們、了解他們,利用業(yè)余、假期等時間與孩子共同活動、交流;可以通過“每日一聊”、“半月一談”、“一月一游”等互動,增加親子溝通,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父母還應盡量多聽聽子女的傾訴。尤其是在子女高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不要錯過傾聽他們訴說的機會。父母應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不要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子女面前,對任何事都不要急于發(fā)表意見,遇到不贊成的觀點時也不要立馬否決,對子女做的事情不滿時不要一味地嘮叨、埋怨、指責或者打罵,而應提出問題讓子女思考,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正確地引導子女。
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能做到經(jīng)常交流,彼此訴說,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諸如“代溝”之類的問題便會減少很多。
三、言傳與身教并重
所謂“言傳”,就是用言語去講解、傳授;“身教”,則是以行動來示范、指導。家長們萬萬不能只注重“言傳”的作用,而低估了“身教”的力量。家庭教育既要靠言語來教導,又要用行動來示范。
中央臺有個公益廣告,“媽媽,我給您洗腳”:媽媽每日給奶奶洗腳,小兒子亦仿照著給媽媽洗腳。我們清楚地看到,父母其實是孩子身邊最直接的老師,也是最易模仿的對象,父母怎樣與人相處,父母之間怎樣相處,很多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對話、動作,對還在學習、模仿階段的孩子有著強烈的影響,他們接納、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像海綿蘸水一樣,吸收能力特別強。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關系到青少年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樹立榜樣的示范作用,應正確把握家庭的教育功能,重視子女出現(xiàn)的獨立意識,允許他們自我摸索,也允許他們犯錯誤,關心而不管死,尊重卻不放縱,疼愛但不溺愛。同時,父母也要重視教育,讓子女理解、孝敬父母,培養(yǎng)子女自理、自控、自立的能力。
四、理論與實踐俱進
父母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識,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學習、借鑒一些教育原則。好孩子是培養(yǎng)教育出來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成長的沃土。家庭環(huán)境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要用科學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創(chuàng)造一個適應孩子成長的沃土,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氛圍,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五、自主與寬容結合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主的空間。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應克制自己強加給孩子的想法和沖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否則,孩子就像是養(yǎng)在魚缸中的金魚一樣,在父母的保護下永遠難以長成大魚。
寬容是一種強于懲戒的力量。生活中一味地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怨言。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地批評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俗話說:“良言一語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每個孩子都有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因為,這會讓他們在受到認可的情況下,奮發(fā)向上。
總而言之,“教育即生活”。家庭正是生活的細胞,而對每一個家庭來講,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頭頂上的一片天!那么,家庭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我們應當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讓他們在家長的鼓勵下快樂地成長、在家長的呵護下健康地成長、在家長的指引下睿智地成長,讓他們能把握好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好前方的漫漫人生路!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松陵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