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是一個熱點,所謂“有效”,簡單說就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進步或發(fā)展。對于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設計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但我們備課的定位是什么?是備學生而非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tài),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課前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去分散重難點,進而如何突破重難點,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教師應如何應對等等。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兩點:
1.問題探究是關鍵
一堂課的關鍵之一就是教師提問的水平,這其中包括教師提出問題的指向性是否明確,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能夠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重點、突破難點,也即問題的有效性。有效的問題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并能幫助學生抓住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關鍵。
2.鞏固練習是著力點
在學生經(jīng)過對知識點的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對探索性的題目進行分析解剖、討論探索,不僅能鞏固知識,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技能,而且能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二、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們要以辯證的態(tài)度來審視教材,要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同時還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充分挖掘知識背后所蘊涵的學科教育價值及教育意義,這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
例如:我在整體把握了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材的內容后,發(fā)現(xiàn)第二單元“四邊形”的練習題中關于求周長的問題,多次出現(xiàn)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情況,但這一知識點要在第六單元才能學到,這樣就不利于學生對“四邊形”這一單元的整體掌握。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材的編寫順序,將第六單元提到第二單元前面來講,在學生掌握了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方法后,再來學習“四邊形”這一單元。這樣無論是列式還是解題學生都易如反掌了,避免了學生只會列式不會計算等尷尬問題的出現(xiàn),也對“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鞏固,實乃一舉兩得。
在教學中,我還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適時、適當?shù)恼稀@纾核哪昙壪聝缘谌龁卧斑\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中,第一小節(jié)的內容是加法運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第二小節(jié)的內容是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我在充分研讀教材和教參的基礎上,對兩小節(jié)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將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放在同一課時內進行。課上,我讓學生經(jīng)過層層舉例、論證,切實將加法交換律的意義弄清楚之后,讓學生進行類比猜想:除了在加法運算中存在交換律之外,在減法、乘法和除法運算中,是不是也存在交換律?在經(jīng)歷了加法交換律的研究之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舉例驗證后發(fā)現(xiàn),交換律在乘法運算中同樣適用。這樣教學,學生學得輕松、有條理、成系統(tǒng),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扎實、穩(wěn)固、記憶深刻,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三、要重視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思考、精巧設計。
1.注意教學技巧的運用
例如:三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測量”,我在教學時充分引入了學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深切體會各種長度單位。如食指的寬大約1厘米,一拃的長大約1分米,張開雙臂的長大約1米,這樣學生在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因為有了自己身體上的標準就不容易出錯了。另外,在學習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我又充分運用了學生的手掌。一只手的五個手指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分別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而相鄰兩個手指間的縫隙則是它們的進率,這樣,到了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時,正好是虎口這個位置,恰恰表示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0,比其他的都要大。這樣學習,變抽象為形象,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重疊問題”一課中,呼啦圈這一道具的使用就是一種教學技巧,它能有效地突破難點,并將集合思想這一抽象、枯燥的數(shù)學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于學生頭腦之中,而且因為有了這個道具,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可謂一舉多得。
2.注意教學節(jié)奏的把握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有難、有易,各知識點分重點與非重點,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需時間也各不相同,如何讓整個教學過程做到難易交替、快慢相隔,既讓優(yōu)等生吃得好,又讓學困生吃得飽,就需要我們合理安排教學節(jié)奏,正確把握教學進程。
3.注意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
數(shù)學思維是一種思考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基,更是學生學習方法的一種掌握形式。它的培養(yǎng)比一些純知識性的內容的教學更重要,更有價值,這種思維需要在知識的傳承中根植。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數(shù)學思想。例如:“重疊問題”這一課中,集合思想是這節(jié)課要體現(xiàn)的主要數(shù)學思想,我的練習題設計就體現(xiàn)出了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訓練。例如“生活中的重疊問題—思維訓練”這個層次,“15人同時做兩道數(shù)學題,其中做對第一題的有12人,做對第二題的有14人,兩道題都做對的有多少人?”這主要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而“生活中的重疊問題—拓展訓練”中,“育苗幼兒園大班,有9個小朋友喜歡看小神龍俱樂部,有6個小朋友喜歡看小小智慧樹。大班最多有多少個小朋友?最少有多少個小朋友?”則主要向學生滲透極限思想。
四、要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
我認為,課后反思主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來著手。教師的教主要包括:一是總結本課的“亮點”,積累成功經(jīng)驗。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jīng)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靈活,教學水平大有提高;二是總結不足,探索應對策略。不是每節(jié)課都盡如人意,教師要勇于面對自己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及時查找原因,找準不足,并進行分析,找對應對策略。反思學生的學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奇思妙想、創(chuàng)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有效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是“人文關懷”的課堂,是“高效低耗”的課堂,應該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合理評價的課堂。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華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