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運用的實驗和研究中,探討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原則以及教學不利因素。
關鍵詞:基本模式;教學原則;教學不利因素
語文教學從古至今給人的印象就是:老師在臺上搖頭晃腦地“之乎者也”;學生在課桌前不知所云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然,這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誤解,但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文教學的枯燥、呆板。而語文教學的枯燥、呆板,已經嚴重限制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已經嚴重滯后于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語文教師經常發(fā)出“書越教越不會教”的感慨。因此,曾有人斷言,幾十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是失敗的。這令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感到汗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網絡技術的產生與崛起,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主動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困擾語文教學多年的難題。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深地感受到“網絡互動式”教學模式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筆者帶著自己的實踐與認識就“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談談筆者的設想和體會,目的是拋磚引玉,為改變中學語文教學現狀作出努力。
皮亞杰的“建構論”告訴我們:學生頭腦里的認知結構既不是外界客體結構的簡單摹本,也不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而是由主體與客體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在教學領域,主體表現為學生頭腦原有的認知結構,客體表現為要學習的新內容。皮亞杰認為,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學生所真正認識和掌握。所以,在教學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積極能動的“自我學習”,另一方面要突出學生原有結構的作用?!熬W絡互動式”教學模式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即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與教材要求來安排教學,在教學中給學生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網絡不但給師生提供了互動的平臺,而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一、以異步代同步,化被動為主動
教師可以把知識點輸入電腦,制作成助學課件,通過網絡教室,傳送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讓他們運用助學課件自主學習。教師先簡要介紹助學課件的內容及操作方法,并向學生提出這一堂課所要達到的要求。接著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助學課件,自主地安排自己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師生間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室,利用電子舉手,在耳機中進行個別的質疑、答疑。遇到共性的問題,尤其是涉及語文教材應知應會的問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廣播教學,對全體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利用音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網絡教室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個別化異步學習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學生的世界。教師把“導”的作用融入助學課件,融入教學步驟,融入與學生網絡交流中。
二、以討論代灌輸,化主講為主持
平常的課堂討論由于受到了座位的限制,溝通面很小。再加上一些學生因為害羞,不敢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就大大制約了討論的效果。網絡互動中的分組討論功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它可以通過教師機對學生電腦進行分組,既可以分大組,也可以分小組,還可以把關系好的同學編在一組,在這樣的局域網中,空間的限制已蕩然無存了。通過耳麥,與自己要好的同學進行討論,別組的同學聽不見,這也能緩解一些學生的羞澀感,讓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把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幾個問題,發(fā)送給每個同學,讓他們進行分組討論。也可以根據不同小組學生的不同層次,解決不同的問題。最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把討論的結果報上來。老師只須一會兒聽聽這個小組的討論,一會兒聽聽那個小組的討論,有必要時插入發(fā)言進行指導。這樣,原本大汗淋漓的灌輸變成簡簡單單的指導,原本緊張局促的討論變成輕輕松松的交流。在“全民總動員”中,主講成為了主持,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真正意義的“主動參與”產生了。
三、以個別換統(tǒng)一,化強制為自主
語文的課堂練習一直是語文教師頭痛的難題。如果把題目板書在黑板上,這很浪費時間,又由于練習題量不能多,所以效果也不好;如果事先把它寫幻燈紙上,學生抄寫題目吧,花費的時間太多,不抄吧,只有答案沒有題目,最終遺忘是必然的,效果更不理想;如果進行印刷,那可是勞民傷財,輕易可不敢搞。況且,題目太容易,好的同學不在乎;題目太難,差的學生不理睬。怎么辦呢?在網絡互動教學中,這個難題完全可以迎刃而解。教師事先把大量練習按照難度的不同等級制成題庫,到上課時把練習發(fā)布在學生的電腦上,這樣就可以省去上課老師和學生抄寫題目的時間。至于“遺忘“這個難題,一個小小的U盤就足以讓它望而卻步。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教師把難度不同的練習發(fā)布到每個學生的電腦屏幕上,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容易的題目可以少花點時間,也可以多花點時間;難的題目多費點工夫,也可以少花點時間甚至不花時間;學生自我訓練、自我測評,根據自己水平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與要求,一切盡在學生自己掌控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吃得飽,吃得好”。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對講功能在電腦上進行個別輔導,針對普遍性的問題還可以集體輔導。
在電腦上進行做答,既新奇,又輕松。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沉重的課業(yè)負擔變成了動動鼠標、按按鍵盤、與同學討論討論、與老師交流交流,多愜意一件事,試想又有會哪個學生不愿意這樣呢?
四、以網絡促寫作,化心虛為心宜
長久以來,作文一直是大部分學生的心頭大患,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讓學生最終喜歡上寫作呢?網絡互動教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方法——網上沖浪。
上網,這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如果把作文課搬到網上去,我想學生們應該不會反對吧。在網上有許多專供學生寫作的網站,在那上面有許多的激發(fā)寫作靈感的聲像資源,有許多的名篇佳作和好詞好句,還有許多的各種類型的寫作訓練方式。我們可以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寫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還可以大膽品評網上的作品,把自己的意見發(fā)表上去。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發(fā)表上去,讓大家來評論。每個人都可以過一過作家癮。在欣賞佳作中,欣賞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品評他人作品中,鑒賞能力得到升華;在發(fā)表作品中,寫作能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害怕寫作被迫切想發(fā)表文章所替代。不再心虛,取而代之的是對網絡寫作的心宜。
但在看到“網絡互動式”這種教學模式的諸多好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的不利因素。
第一,網絡互動主體的能力局限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就勢必要求它的主體(也就是使用者)應具備與之相對應的技能。如果教師和學生中文打字的水平低下,對電腦的掌控水平不高,對網絡比較陌生,那么網絡教學的優(yōu)越性就受到大大制約,甚至整堂課在紛紛亂亂中度過而一事無成。
第二,網絡互動載體的局限
這一教學模式對電腦硬件的配置、電腦軟件的運用、網絡的通暢的要求頗高,一些教學設備落后的學校根本無法滿足它的需要,因而網絡教學的普及將會受到極大的制約。即使在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學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網絡不暢,或者電腦在教學時出現故障等的問題,這大大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第三,網絡資源利用能力的局限
網絡上的資源豐富,但不是我們俯拾即可以用的。如何在茫茫網海中航向正確,不致于迷失方向,甚至被狂風惡浪吞噬,這就必須要求舵手(教師)具備有高超的駕馭能力。否則,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可能使學生誤入歧途而不可自拔。
第四,網絡交流對寫作的不利影響
網絡交流因時間短促,使交流者無法深入思考,僅僅就事論事,只能觸及問題的表層,缺乏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容易失之偏頗,思維始終處在發(fā)散狀態(tài),所以極易造成寫作時尤其是議論文寫作語言的碎片化。所謂的語言的碎片化也就是語言表達以短句、口語為主,句與句之間缺乏邏輯關系,段與段之間沒有結構聯系。
但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以及我們不斷的探索,我們一定能充分挖掘其優(yōu)越性,彌補其不利之處,利用其在輔助教學中的作用,真正發(fā)揮其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網絡互動式”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初步探索,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繼續(xù)探究。本文中的觀點、看法有誤處,請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吳杰.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2]余文森.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陳琳.網絡交流習慣對議論文寫作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7).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