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認識了40個一年級新生,經過近一個月的相處,每個孩子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給我?guī)碜疃酂篮涂鞓返氖撬嗡捎晖瑢W。課堂上的他好像時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絕與任何人交流。無論課堂上多么熱鬧,他都低著頭表現(xiàn)出與之無關的樣子;無論我怎么跟他說話,他都埋著頭不吭聲。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宋松雨同學的作業(yè)好像“甲骨文”,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打對鉤。這下我是真急了!課余把他帶到辦公室,想先跟他交流一下,了解一下情況再補差。結果,問了十幾個問題都石沉大海,水花都沒濺一下。于是摸著他的頭,用哄孩子的語氣套他的話。好半天,從他口中得到了一些信息:他沒上過幼兒園,不會拼音,不知道自己幾歲。于是,我認命地從aoe開始給他補起??山虒庁撠熣猩耐聟s說這屆學生全都讀過幼兒園的!想想不對,跑到教室里問其他同學。暈!好多學生在幼兒園跟他是一個班的。我被“?!绷?在練習寫字時,宋松雨總不交作業(yè),于是就帶他去辦公室“開小灶”。給他張練習紙讓他先寫上名字,可一想不對,他可能不會寫名字,準備叫他寫之前隨口問了句“你會寫名字嗎?”“會!”他大聲地回答,然后在紙上寫下了“人口”倆字。我又被“?!绷?在寫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他對題目中的前后沒什么概念,看來,只能從情境中啟發(fā)了。站在他面前問:“宋松雨小朋友,現(xiàn)在站在你前面的是誰啊”?“小猴!”耶?我是不是又“被?!绷?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該怎樣教育呢?因此,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深深地認識到教師要學會等待,讓學生在我們的等待中成長。
一、相信差異
也許我的出發(fā)點是讓學生加快成長,能與我的設計意圖和教學進度齊步走。可是一個教學班中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就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xiàn)也是有差異的。而一個老師忽視了學生的差異,一刀切,急于求成,那必然會欲速則不達。青蘋果的味道是苦澀的。教育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尤其是對待學生的差異,對待學生身上的缺點和錯誤。無論是一個正在成長和發(fā)展中的新老師,還是一個優(yōu)秀老師,都需要學會等待學生,等待學生的成長。
二、調整心態(tài)
學會等待,教師首先要學會好心態(tài),然后學會給學生留出時間、留出空間,等待學生的自然成熟,或者說是在更積極地尋找一個成熟的時機、一個更好的教育點。皮亞杰理論中的“等待思想”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有—個不斷形成的發(fā)展的過程。無論是動作內化,還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賴兒童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時間?!苯處熞獙W會等待。等待中有我們殷實的期望,等待中有我們的思考。萬紫千紅的春,那是經過漫漫嚴冬的等待才綻放;碩果累累的秋,那是經過炎炎夏日的等待才孕育。
三、因勢循導
老師要學會等待,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為老師,只有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當學生在前進道路上碰到困難或挫折時,因勢利導,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寬容的心態(tài)等待學生。在等待中的老師,他心里雖然有那么一點不安——自己苦心經營的第一方案居然不成功,但他心里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對學生的期望,他不會對學生說“你不行”。教育是最能體現(xiàn)“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領域,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效,盡管更多的時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
‘
讓學生在老師的等待中,不斷地改正缺點、錯誤,發(fā)揚優(yōu)點、長處,健康成長。驀然回首,我們也會驚喜地發(fā)覺:自己在等待中正在不斷成長,壯大,成熟,理智。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新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