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上課偷上網是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常見現(xiàn)象,為杜絕這種現(xiàn)象而采取斷網的做法缺乏人性關懷,違背課程要求,實不可取。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是關鍵。
關鍵詞:信息技術;上網;疏導
信息技術課上,學生偷偷上網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往往屢禁不止。因此,對學生上課時偷偷上網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直是個日久彌新熱點話題。最近,筆者在“電子郵件”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情:學校一位高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師(兼網管)為防止學生上課時偷偷上網,就在課前把網絡教室的外網鏈接斷開了,但下課后又常常忘了恢復鏈接,無意間給其他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困擾。這件事情再次引發(fā)了筆者對學生偷上網這個問題的思考。
現(xiàn)如今,網絡逐漸浸入人們的生活,小學生對上網早已不再陌生。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教材上的網絡知識前,已經能較熟練地進行網頁瀏覽、網絡聊天和收發(fā)郵件等操作,對網絡游戲更是無師自通。而在學過“網絡下載”“網絡搜索”“博客”和“論壇”等知識后,他們對上網的渴望和熱情更是空前高漲。學生緣何喜歡上網?在此不妨稍作分析。一方面,因特網是信息的海洋、資源的寶庫,既能用以學習,更能進行娛樂,其魅力連一般的成年人都難以抵擋,更何況是對網絡的興趣和好奇心都超強的小學生?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圈子小、學習壓力大,他們對“騰訊QQ”、虛擬社區(qū)和電子寵物等網絡產品有著超強的認同感,極愿接受。此外,由于爭強好勝的心理,網絡上互動性、競賽類的游戲更是會讓部分小學生對網絡流連忘返。
問題是,由于網絡具有高度開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目前對網絡的監(jiān)督和管理也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措施,對于涉世太淺、鑒別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很差的小學生來說,包羅萬象、魚龍混雜的網絡無疑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上網行為可謂嚴加控制。這就更加加劇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偷偷上網的欲望。
對于學生偷偷上網的行為,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應該加強管理。但是,采取怎樣的措施來加強管理才是科學有效的呢?斷網封堵?筆者對此舉堅決說NO!試想想,家長禁網,教師斷網,學生上網將去往何處?恐怕黑網吧將成為他們上網成癮的訓練營?!鞍俣取币幌?,有著太多太多的此類案例值得我們去深思。所以說,學生上課偷上網,教師斷網封堵實在有欠思慮,不可取!要想真正解決問題,正確疏導是關鍵。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學生上網呢?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略談三點做法。
一、借用反面案例,加強正面教育
小學生,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他們對新事物興趣濃烈,同時自控能力又很差,更有部分學生會表現(xiàn)出叛逆的性格。因此,教育學生不要迷戀上網,簡單說教很難奏效。堅持反復說教,結果還可能適得其反。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都愛聽故事。他們在聽故事時,會呈現(xiàn)注意力集中、易于接受教育等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因特網的優(yōu)勢,大量搜索學生迷戀上網的真實故事和媒體報道,并篩選出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結合教材上相關內容的教學有機地進行滲透教育,這樣能避免簡單說教的乏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筆者在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第21課《網絡文明小公民》的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時,就引用了“10歲男童約會網友被騙,流浪街頭”“小學生沉迷網游偷刷媽媽信用卡30萬”和“小學生為偷錢上網,殘殺八旬老人”等電視新聞報道。鮮活的事例極大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同時也幫助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了迷戀網絡的危害,并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深深地烙上了“遵守公約,健康上網”的意識。
二、引導學以致用。培養(yǎng)良好習慣
《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在于學生通過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信息技術體驗與學習,初步掌握應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結合生活與實際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開始形成健康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習慣,勇于積極嘗試應用信息技術富于個性地解決實際問題?!?/p>
這個課程目標明確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養(yǎng)成正確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行為習慣,切不可把完成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看作教學的最終目標。這樣看來,教師在工作中特別是在網絡單元教學后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用網機會,而是毅然、決然阻止學生上網的做法,顯然是與課程要求背道而馳的。2010年,《現(xiàn)代快報》一項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數學生上網都為了娛樂,僅一成上網為了學習”,這就更加說明信息技術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方面肩負重大的責任。
事實上,著眼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品質和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上大有可為。譬如,在學習“網頁瀏覽”之后,引導學生瀏覽校園網關注“校園動態(tài)”和“時事新聞”,來培養(yǎng)學生尊師愛校的道德品質和從小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感情等;在學習“信息搜索”之后,引導學生通過“百度百科”了解“電子郵件”“博客”“P0werIint”“LOGO語言”等概念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使用網絡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行為;在學習“資源下載”之后,引導學生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日子下載歌曲送出祝福,來培養(yǎng)學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感恩之情;在學習“電子郵件”之后,引導學生互發(fā)賀卡加深友誼,來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在學習“論壇”之后,引導學生共建班級社區(qū),來培養(yǎng)學生熱愛集體、樂于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更值得我們去實踐和探索的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指引下,科學拓展課程教學模塊,積極采用主題活動等形式,認真實施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行動,努力開發(fā)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為學生“學習使用信息技術”和“使用信息技術學習”打造更廣闊的空間。
三、贏得家長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家長無形中會把自己承受的社會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加上不知何時興起來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影響,家長更加重了對子女的壓力,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對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多。對于孩子上網,他們除了明令禁止,就是嚴加管制。有些家長甚至賣掉了家中電腦,聲稱是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引導學生學網、用網和養(yǎng)成良好上網習慣的活動很多是需要拓展到課外去進行的,勢必要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而要取得家長的支持,教師首先要在轉變家長的網絡觀念上做文章。筆者曾經通過《“讓電腦和網絡成為孩子學習的工具”倡議書》與家長進行溝通,告訴他們,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誰都無法讓小學生置身“網”外,家長大可不必談“網”色變,何況研究表明:“孩子上網,家長越禁越上癮”。家長可以通過榜樣示范和合理引導,讓電腦和網絡成為孩子學習的工具、生活的幫手。事實證明,小小倡議書,作用真不小。其次,教師要在促成家長的開“網”行動上想法子。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一些主題活動,并將學生在家上網的活動主題和大致所需的時間提前告知家長,讓他們事先吃上定心丸,并邀請他們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督導。筆者采用的“短信通知+表格反饋”的家校聯(lián)絡方式(先通過群發(fā)短信將學生上網的內容和時間告知家長,再回收“學生在家上網情況反饋表”了解情況),就頗受家長好評。
參考文獻:
湯寒鋒,學生平均上網年齡9.7歲,家長越禁越易成癮[N/OL]。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滸墅關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