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的影響。它所關注的是一種情境中習得的經驗如何影響另一種情境中的學習活動,諸如知識的獲得、態(tài)度的形成以及行為的發(fā)生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就是要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正遷移的發(fā)生,即使學生在學習中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效地把學習從一個問題遷移到另一個問題,使教學產生最多的正遷移。
一、利用原型促遷移
由于原型啟發(fā)所依據的是事物之間具有的相似性,這就意味著原型中包含的信息既有促進問題解決的有關信息,也有干擾問題解決的無關信息。因此,教師在利用原型促進學生學習遷移時,“應引導學生注意例題中的關鍵信息,選講的例題應有典型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應用原型促進小學生學習的遷移?;谶@種原型啟發(fā)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小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二、利用表征促遷移
表征又稱心理表征或知識表征,指信息或知識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記載的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客觀事物、代表客觀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動進一步加工的對象。因此,利用表征來解決問題,其實質是學生用已有的經驗與要學習的新信息之間形成聯(lián)系。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也可知: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主要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使小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活的表象,從而促進其相應知識的獲得。
三、利用類比促遷移
所謂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這種方法主要基于遷移理論的相同要素說。該理論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存在某些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會影響到另一種學習。這啟迪我們,只有前后學習之間存在共同或相似成分時才發(fā)生遷移,即兩種學習之間存在的相同要素是產生遷移的根本。
四、利用練習促遷移
利用練習促遷移,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練習過程中達到學習遷移的目的。該方法主要基于早期的遷移理論——形式訓練說。該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是由諸如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推理力等官能組成,通過學習,可以使相應的心理官能因訓練而得到發(fā)展,并轉移到其他學習上去,從而使其他官能及整個官能都得到發(fā)展。它啟迪我們:“應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練習。練習是指以掌握為目的,依靠理解并伴隨控制和校正地多次重復某一行為的過程。通過練習而掌握,進而熟練。常言道:熟能生巧。熟練的知識技能才會得心應手地使用,有利于遷移。
(作者單位山西省柳林縣金家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