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小學數學期末檢測中,四年級檢測卷上有這樣一道題:由九個千萬,八個萬,七個百組成的數寫作(
),讀作(
),這個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約是(
),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約是(
)。
閱卷時,就這道題的答案,教師們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為學生中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分別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其實質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的根本不同:
其一,與試卷配套提供的標準答案一樣,即:由九個千萬,八個萬,七個百組成的數寫作(90 080 700),讀作(九千零八萬零七百),這個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約是(9 008萬),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約是(1億)。
其二,由九個千萬,八個萬,七個百組成的數寫作(90080700),讀作(九千零八萬零七百),這個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約是(90 080 000),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約是(100000000)。持兩種觀點的老師相持不下,最后,只好以試卷配套提供的標準答案判題。
我是支持第二種答案的,即:由九個千萬,八個萬,七個百組成的數寫作(90080 700),讀作(九千零八萬零七百),這個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約是(90 080 000),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約是(100000000)。原因如下:
一、研究教材,解讀教材。靈活運用教材
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其中“億以內數的認識”一節(jié)的例5:將紅細胞數5 000000個及白細胞數10 000個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并提示:有時為了讀寫方便,把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5 000 000個=500萬個,10 000個=1萬個;例6中,教授“四舍五入”法,并要求將地球和太陽的直徑12 576及1 389 000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但教材中的例題是這樣的:12 576—10000=1萬,提示:千位是2,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數全舍去,改寫成0;l 389 000—1 390 000=139萬,提示:千位是9,大于5,向前進1,再把它和右面的數全舍去,改寫成0。并強調:這種求近似數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還是“人”,要看省略的尾數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還是大于或等于5。請注意:這里提到了“省略的尾數部分要改寫成0”,在例6的課后“做一做”中,編者又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見下表:
如果省略尾數就是改寫的話,如上面所舉的“做一做”中,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數,按照試卷中的標準答案的推論,這個數應該這樣省略并改寫:1 843 527—18435百,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數則是:1 843 527—1844千,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才是1 843 527—184萬,但在教參中,很明確地將該題的答案出示如下表:
基于以上例題及練習,在通讀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后,我有了這樣的理解:“改寫”,應該是很明確的以“萬”或“億”做單位,而“省略尾數”,只是按照要求“四舍五入”求近似數后,將尾數寫成“0”。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改寫”和“省略尾數”做了區(qū)別,并引導學生完成了上面的練習。同時,我要求學生在課后練習時注意區(qū)分題目要求,即題目明確要求“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時,無論是準確數還是近似數均按要求改寫。
二、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一門基礎學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很清楚地談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同時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時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
在生活當中,許多大數未必就一定要以“萬”或“億”作單位,但是需要省略一定的尾數的,我們都知道,尾數省略的越少,就和準確值越接近,而省略尾數暨“四舍五入”不僅在大數的認識中學到、用到,在計算教學的估算中也常用到,因此,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一個準確的概念。
就拿教材上例舉出的許多數字,如:我國總人口約1 295 330 000人;雄偉的萬里長城全長約6 700 000米……這樣的數字在生活中不勝枚舉,就我個人的理解,這些數字應該是統(tǒng)計者經過統(tǒng)計后,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省略了尾數得到的近似數,那么,如果說省略尾數就要改寫的話,這樣的數字是否就應該沒有了,或者說無意義了呢?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省略尾數的大數遍及各個領域,我們的數學教學難道不應該從生活中來,然后運用于生活嗎?
在爭執(zhí)中,許多老教師說一直就是這樣教的,我也查了一些教輔讀物,發(fā)現(xiàn)支持他們的觀點的例證比比皆是,包括教參中,除我上面舉出的例6的練習“做一做”外,其他題解都很模糊,這就引發(fā)了我的深思:經驗難道就不會出錯嗎?我們要給學生怎樣的數學概念呢?我這樣的區(qū)別有意義嗎?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