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學稿”的設計理念是: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明確學生的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的有效設計?!爸v學稿”的設計,關系著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和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講學稿的作用,如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筆者針對如何設計物理講學稿,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編寫講學稿
“講學稿”課時教學設計,始終圍繞學生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全過程設計,充分體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的發(fā)展和聯(lián)系,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有:課前預習(知識回顧、在家動手做一做)、達標導學、課堂反饋、課后鞏固的基本設計內(nèi)容。
1.從指導學生預習方面
預設是必要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要求。所以,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講學稿的預習部分,在上課時讓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既可讓學生有展示的機會,又可以在課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效率。
片段一:在《光的折射》中將一節(jié)內(nèi)容分為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這樣一道題:
(1)將一只筷子斜插在裝有水的杯子中(筷子一半在水中,另一半在空氣中),你看到水中的筷子有什么變化嗎?請寫出你看到的現(xiàn)象。
(2)將一枚硬幣固定在碗的底部,把杯子移到眼睛剛好看不到硬幣的位置。此時眼睛和硬幣都不能移動,你有辦法能再次看到硬幣嗎?請寫出你的方法。(參考課本87頁)
通過課前預習部分,引導學生對的光學已學知識的回憶,為歸納本節(jié)光的折射規(guī)律做準備,并通過對一些物理現(xiàn)象的描述與一枚硬幣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后,能自己解決課前的問題,也可以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又要設法暴露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障礙和錯誤,這樣教師就能了解學生的思維動向,也能讓預設的問題在學生思維的起伏中循序漸進地解決。
2.從課堂設計方面
講學稿是教師再次解讀教材,針對本屆學生綜合素質(zhì)而編寫的師生共用的教學載體。
片段二:在《摩擦力》第一課時達標導學中,根據(jù)我們的預習情況,來共同深入探究一些問題,深化課前的學習。
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提出:
問題1:如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看講學稿中的信息快遞)
問題2:讓我們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用正確的方法測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記錄數(shù)據(jù)。你認為在測量的時候最重要的操作是什么?
由于滑動摩擦力的測量要求“勻速直線運動”,所以操作起來有難度,在學生探究實驗前,先體驗操作過程既能交流得出操作要領,又能在體驗后為下一步的“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做鋪墊。
片段三:在《物體的質(zhì)量》達標導學的交流討論:
(1)測量前,橫梁平衡之后,能否交換兩托盤或移動天平的位置?如果交換兩托盤或移動天平的位置應怎樣操作?
(2)天平調(diào)節(jié)橫梁平衡時,是否一定要等到指針靜止時對準分度盤正中的刻度線?
(3)如果某位同學在使用天平時,游碼沒放在“0”刻度線時就調(diào)節(jié)橫梁平衡,然后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測量結果會怎樣?
在教材中只有針對天平的使用說明和指錯,但實際在學習天平使用時,還有很多注意事項。在我們設計講學稿時,我們將其補充完善,是希望學生能在課前做到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心中有數(shù),課上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課后也方便學生以后的自主復習。
講學稿的設計既要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自主研究學習中找出問題;在討論質(zhì)疑的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能力;在總結交流的學習中共同成長。促使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從“教會”轉到“學會”進而“會學”。
3.從課后檢測的方面
講學稿后面的課堂反饋、課后鞏固都是教師考慮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學情而精心編制的,每學年都有變動。它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層次性等特點。
片段四:在《光的折射》中將一節(jié)內(nèi)容分為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的課堂反饋中,引出如下例題:
如下圖所示,一束光線斜射入容器中,在P處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漸加滿水的過程中,光斑將 。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往往第一課時以實驗、體驗為主,得出相關的物理知識,使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一課時,就很難培養(yǎng)。講學稿的“學習反饋”是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而設置的,可以針對本節(jié)課學生所達到的教學的內(nèi)容及時的鞏固,讓學生體會到本節(jié)課的收獲及不足。當然,在設置題目的難度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學生發(fā)展
我們希望學生在成長中進步,在進步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在探索中體驗,體驗著人生的快樂。“講學稿”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行的形成。減少了學生的無效勞動,減輕了由過重作業(yè)帶來的身心負擔。
1.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了培養(yǎng)
使用講學稿進行學習,學生就要課前預習;課上交流討論,展示自我;課下積極反思,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較為順利地獲得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
2.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
按“講學稿”的要求預習是一種主動的達標,要達標就應迎難而上,力求達標,絕不輕易放棄。經(jīng)過努力,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標,中等生、學困生就會逐步樹立自信,就能體會到個人勞動換來的進步與收獲才是最好的回報。
3.學習過程與方法得到了優(yōu)化
學生在“講學稿”的導引下進行的學習活動,大都是在靜態(tài)中完成的,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探究以及訓練、檢測大多是獨立進行的,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連續(xù)的,較為深刻的。這種以靜態(tài)為主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形成“問題意識”,有利于發(fā)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強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4.講學稿是面對全體學生,也要應對好生吃飽、學困生吃好的問題
面對學生的差異,采用分層教學、分班教學、分流教學等方法固然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途徑。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給學生貼上“好”與“差”的標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導致班級和年級組教學的團體動力喪失。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讓我認為平行班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講學稿的預設時,要有梯度;教師上課時,要關注全體學生,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好生能得到發(fā)揮,讓學困生也能體會到成功,以小組幫扶的形式,使整個班級都能積極向上。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尋求教學過程中的和諧,教學相長,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東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