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式導學是導學案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之一,問題是其核心。以力的分解一節(jié)片段為例,主要從學生學習的認識過程、認知規(guī)律以及物理學科的科學方法出發(fā)來談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
關鍵詞:導學案;問題設計;方法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路線圖,指示著學習的路線、方向、方法,學生要按照導學案去實踐、去探究完成學習的全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問題”設計的好壞是關鍵,是核心。
一、“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原則
既然“問題”是編寫導學案的核心,那么問題設計就是決定導學案優(yōu)劣、學生學習是否順利、高效的關鍵因素,所以編寫導學案時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構思與設計上。物理教學論認為物理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的過程,學生經歷一個與物理學家類似的認知過程,因此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一)問題的設計要符合教材為學生設計的科學認識過程
物理教材是由物理教育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編寫的,他們對物理學的知識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有確切的了解,經過精心設計加工為學生準備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認知途徑。因此,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不能把課本所學知識變成問題然后簡單羅列,要通過教材中所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圖片、實驗、讀一讀、議一議、科學漫步、物理學史等來巧妙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從中體會教材的科學認識過程。
(二)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若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會產生思維“卡殼”現(xiàn)象,這樣會抑制學生智能的發(fā)揮,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問題的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漸進性,應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不能超出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然學生只能是望“問”興嘆,無論是過易還是過難,都缺少應有的啟發(fā)性,久而久之,必然會挫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問題的設計要能體現(xiàn)物理學科中的科學方法
中學物理中的科學方法多數(shù)是邏輯方法,如分析、比較、概括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依據(jù)實驗或經驗歸納形成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演繹推理得到新概念和定理的方法;假說—驗證獲得科學結論的方法??茖W方法不是在教材中直接敘述的,它反映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研究,根據(jù)學習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問題式、簡答式、材料分析式、實驗探究式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就能潛移默化地掌握這些方法。
二、“導學案”中的問題鏈設計形式
(一)引入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一:1.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則是什么?
3.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怎樣?
評析:通過學生對以上三個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力的分解的支點。
此類問題屬于引入性問題,能起到復習鞏固、引入新知的作用。這類問題的構建著眼于問題的引入性上,即前鞏固后引入,鞏固是為了引入,引入是為了新授,讓教學有良好的出發(fā)點。
(二)過渡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二:讓學生閱讀課文、觀察拖拉機拉耙耕地示意圖并討論以下問題:
1.斜向上對桿的拉力F產生了什么效果?
2.這樣的效果能不能用兩個力F1和F2來實現(xiàn)?方向怎樣?
3.F1和F2與F產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F1和F2來代替F呢?
評析:通過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出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知道了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以上問題是過渡性問題,它是在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以自己的認知背景作前提構建的靠近新知的物理先行問題,這類問題的構建應著眼于問題的過渡性上,由已知向未知過渡,自悟認知矛盾的生成過程,以求引發(fā)學生心中的真問題,自發(fā)強化問題意識。
(三)反饋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三:用鉛筆、繩套、鉤碼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實驗裝置,繩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鉛筆末端,鉛筆的頂端頂在掌心上。在鉛筆末端懸掛鉤碼,體會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況,以體驗拉力產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同學們經過親身體會,討論以下問題: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覺?
2.這種感覺說明鉛筆末端懸掛鉤碼后產生的拉力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3.若用兩個力來代替懸掛鉤碼后產生的拉力,這兩個力的方向怎樣?
4.這兩個力與懸掛鉤碼后產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這兩個力來代替那一個力呢?
5.這兩個力與懸掛鉤碼后產生的拉力是什么關系?
6.懸掛鉤碼后產生的拉力可以怎樣分解呢?
7.為什么這么分解呢?
評析: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會,讓學生感受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讓學生明確力往往是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同時體會到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此類問題屬于反饋性問題,它處于新授內容的每一個階段,主要功能是了解教學信息,矯正教學偏差,調整教學行為,以求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
(四)強化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四:讓學生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在斜面上放上重物的作用,沿斜面下滑,請問:
1.物體運動過程中重力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呢?
2.如何對重力進行分解?
3.分力的大小分別為多少?
評析:鞏固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這個新知,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三角函數(shù)知識進行運算的能力。
此類問題是強化性問題,它是學習新內容后為鞏固新知而構建的總結性問題,以求對知識的系統(tǒng)把握,以便及時消化、吸收和鞏固新知識,進而達到教學信息的再反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湖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