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技能,更是調動學生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開發(fā)智能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如何通過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不僅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xiàn),也是每位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
一、巧妙設疑,激發(fā)興趣,啟動思維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發(fā)興趣,激活思維。因此,課堂提問時設疑要力求新穎巧妙,要能激發(fā)情趣,發(fā)人深思,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例如,在講授北師大版七年級《整式的運算》時,創(chuàng)設如下教學情境引入新課: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任意寫一個兩位數(shù),按照如下順序運算:(1)用這個兩位數(shù)減去十位數(shù)字與個位數(shù)字;(2)再把所得的數(shù)的各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加;(3)再乘以15減去88,結果等于多少?
全班學生在紙上寫的數(shù)雖然不相同,結果卻都一樣,學生面面相覷,感到驚奇,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大家產生強烈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說:“如果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就要學好本節(jié)知識。”既緊緊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學的新知識上,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分層設疑,化難為易,訓練思維
課堂提問的難度要適中,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過易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過難又會導致學生冷場卡殼。這需要教師高屋建瓴,統(tǒng)籌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才能使提問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多方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扣住重點,突破難點,大題小問,難題淺問。分層設疑,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如,“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一節(jié),通過讓學生折三角形、圓以及平行四邊形等活動,進行提問:對折后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嗎?完全重合意味著什么?它有什么特點。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問答中自然地引入軸對稱概念。
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設計如下一系列問題,為證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準備:
(1)四邊形的內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樣知道的?
(2)N邊形有幾個頂點?幾個內角?是否可以“轉化”為多個三角形的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
(3)還可以怎樣做?
通過教師的點撥啟迪,學生抓住了求證的關鍵,尋找到解證的方法,同時也明確了“轉化”這一數(shù)學思想方法,奠定了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
三、多角設疑,深入啟迪,拓展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拓寬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例如,九年級數(shù)學中有一習題,“求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x軸的兩個交點坐標”。學生基本上沒有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是采用如下方式進行引導的:(1)同時給出三個二次函數(shù),分別求它們的圖象與x軸的交點坐標;(2)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象,有的有兩個交點,有的有一個交點,而有的不存在交點;(3)引出如下話題,怎樣的二次函數(shù)圖象與x軸有交點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境,探究分析的難度適中,綜合性強。大部分學生首先嘗視直觀分析,提出“當Δ>0時,與軸有兩個交點;當Δ=0時,與軸有一個交點;當Δ<0時,與軸無交點”。有了初步結論,這時教師可進一步加以點撥,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課堂提問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有較強的藝術性,應得到重視和研究。具有藝術性的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而且能使學生看到教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蘇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