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的有效關鍵在于如何實現(xiàn)“教”與“學”的共振,這就要求教師能與學生在教學中密切配合,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促成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動”起來呢?本人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總結出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啟動,引發(fā)共振前奏
如何實施有效的動態(tài)課堂教學,前提是教師的啟動帶動學生的動。在傳授英語新的知識點時,課前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妮o導,或是運動前的熱身,或是預備臺階,特別是一些相對難以理解的課文,通過鋪墊式先向?qū)W生介紹一下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相關教學要求,為學生在課堂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如,在進行7B Unit 5 A brave-young man中的“Reading”教學之前,先用多媒體播放一組一個小孩在水里掙扎求救的畫面,接著問:“What will you do you see that?”然后小組討論、老師在師生互動中收集答案并作適當評價。通過這個問題既幫助學生回憶與本課有關的知識,使全體學生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引出“Reading”中的兩個問題:How did Zhang ming save Mrs Sun?What did Zhang ming say at last?
二、學生自動,滋生共振內(nèi)力
英語教學的有效關鍵在于激活學生自身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通過目標牽引落實從而放手學生去自學。這就要在新授課前依據(jù)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學生個人自學,讓其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老師應不斷地在教室里走動巡視,以便及時地為學生遇到的問題指明思考方向,但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另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滋生興趣。如,在講授牛津英語9A Unit 1 Star sings, Reading這部分時,它講述的是一年中的12個星座,教師可以讓學生判斷自己及同學的星座,再閱讀課文關于各個星座具有的特征,并作分析比較,然后用英語來介紹自己星座的相關知識。
三、組內(nèi)互動,強化共振力量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匯報學習情況,各小組的成員用英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組內(nèi)成員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把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引導作用,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設問、答疑。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同樣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通過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組內(nèi)同學相互學習,團結協(xié)助,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新課程倡導面對全體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多種原因,不少學生無法得到英語語言實踐的機會。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對話中去,要盡可能地把對話操練放到小組活動中去。如,牛津英語7A Unit 5 Integrated skills,Speak up對話內(nèi)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進行對話表演,角色不同,平等合作,快樂學習,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因動的因素而提高。
四、組際交流,共振提效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zhì)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jīng)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diào)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言技能也會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揮;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五、練習評定,共振效果檢測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要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評價應以鼓勵為主。當然,課內(nèi)練習是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和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測試,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在組內(nèi)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xiàn)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要急于講解,而是采取組際互助的形式,共同討論,幫助解答。如果還不能解答,老師應當眾引導,直至學生完全理解。通過這種反饋迅速、校正有效的方式,既讓全體學生“動”了起來,做到了共同發(fā)展,同時也能讓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總之,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認識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師生雙方互動基礎之上的。良性的共振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相互影響、互動提高的過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