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提到:“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睘榇?,文言文教學方法要多樣化,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面結(jié)合課堂實例,談談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誦讀形式要多樣
古人在學習方法上早就總結(jié)出一條有效的學習途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一種最生動、最鮮活的教學方式,在誦讀中可積累語言知識,可培養(yǎng)語感,可陶冶情操??鬃拥摹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只要真正走進文本,與人物同呼吸,與經(jīng)典相融合,我們才會讀出個體的體悟,讀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達到忘我之境界。因此,誦讀的方式可以在適當?shù)臅r機變一變。
1.平行比較法
何謂平行比較,即把學生讀、老師范讀、專家朗讀置于同一平面比較。例如,在學習《空城記》時,學生甲、乙各讀一遍,老師朗讀一遍,聽錄音范讀。在朗讀前,老師提出要求,請學生在字音、停頓、情感投入等方面作比較,評一評誰讀得準,誰讀得好,說出你的看法。學生的眼、耳、心都調(diào)動起來,注意力、敏感性、鑒賞力及朗讀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2.小組競賽法
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下流行、高效的學習方式,在朗讀教學中也可引入,其競賽的方式也要呈現(xiàn)多樣化。
例如,可以進行三個層次的比賽,第一輪比讀得準,第二步看讀得齊,第三回評讀得好。最后,老師、學生評價。第一、三輪小組派代表參加,第二輪小組全員參與。這一過程,既實現(xiàn)了朗讀三個維度逐級提升的訓練要求,又是小組凝聚力的一次考驗。
二、翻譯訓練要變化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文言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所以,翻譯的方式也要變。
1.主角互換法
教師先給學生做一個范例如何講解,學生照著老師樣子學。例如,講解《桃花源記》,老師串講第一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有時老師不妨故意犯錯,考查學生的關注度和理解程度。第二段學生仿照老師串講的方式進行。第三段,小組合作討論關鍵詞及文意,最后匯總問題,共同解答。選擇我譯、你譯、大家譯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轉(zhuǎn)化主角,讓學生參與到譯文學習中來。
2.文白互現(xiàn)法
通常我們是把文言文語段翻譯成白話文,同樣也可以換一個程序來個逆推理。老師先給出某一語段或某一句話的白話翻譯,學生依據(jù)白話文譯為文言文,此方法最好用于初步感知課文,學生對章句了解不深,還沒有達到熟讀成誦的時候進行效果尤佳,一方面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表達習慣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就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作家的作品作比較分析。
例如,在《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這篇課文的點睛之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譯文呈現(xiàn)給學生,請他們說出原文,考查學生對關鍵詞“者”“經(jīng)綸”的用法是否真正理解。反向譯文不僅使學生對關鍵字詞有了更深的體會,還有助于誦讀、記憶,可謂一舉兩得。
三、成語典故要積累
成語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對成語典故的了解和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典故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門庭若市”,《禮記》中的“教學相長”“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記》的“毛遂自薦”“運籌帷幄”“青云直上”,《魚我所欲也》的“舍生取義”,《五柳先生傳》中的“不求甚解”,《勸學》中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秋水》中的“貽笑大方”,《老子》中的“禍福相倚”等。對于成語,要理解其意思,學以致用。
典故在古文中還有許多,例如“刻舟求劍”“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等。對于典故,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出處,還要理解其含義,使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學會運用典故,提高文采,豐富內(nèi)涵。
這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提高了。在教學實踐中,文言文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要積極探索,不斷開拓思路,不斷轉(zhuǎn)變方式,不斷探索教法,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龍?zhí)镏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