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會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師應該精心呵護,合理引導,化解學生認知矛盾,肯定學生創(chuàng)造性。同時,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生成資源;突發(fā)信息;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而理想的課堂既是師生間互動的雙邊過程,又是動態(tài)生成的推進過程。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既有一般規(guī)律可循,又有不可預見性。課堂教學不是按照教師預設的教學方案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的過程,具有生成性和突發(f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活動的進程,更要關注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一、捕捉信息,合理決策
信息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瞬時性,與此關聯(lián)的還有再生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各種信息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教師與同學,這些信息,有些是教師已經預料到的,有些是教師課前根本無法預見的。我進行蘇科版九年級數學《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復習時,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已知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象如下圖所示,那么下列給出的結論中:(1)a+b+c>0;(2)a-b+c<0;(3)abc>0;(4)b=2a;(5)2a+b>0;(6)b2-4ac<0,正確的是( )個。
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直接求解的確有困難,由于二次函數的圖象有著較豐富的信息,我引導學生緊扣拋物線大致形狀,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思考,由開口方向、對稱軸x=-1、及圖象分布判別a、b、c符號及b=2a,再應用兩個二次的聯(lián)系及拋物線與x軸交點情況,可以知道b2-4ac>0,通過以上問題探究,捕捉由結論生成的有用的信息,對于學生生成的信息資源,采用追問的方式進行完善、補充。通過對學生簡要的點撥、分析,對生成的信息做出恰當判斷,進行合理決策。
二、對待意外,耐心等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憑借原有的知識經驗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課堂上出現(xiàn)“意外”或者說是“奇思妙想”都是正常的。在面對意外時,教師一般會有以下兩種傾向:一是擔心“意外”讓自己下不了臺。二是教師面對意外視而不見。其實,這都是有悖于教學本質的做法。從教學論的角度說,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統(tǒng)一的,當課堂出現(xiàn)目標轉移時,就得調整教學行為,并及時獵取生成性的問題,靈活地抓住學生內心的情感,讓學生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教師要用富有創(chuàng)意的點撥引領學生,而不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待突然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教師不能責怪學生,而是耐心地去誘導學生思考。此時,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發(fā)生碰撞而產生矛盾,使學生引發(fā)更深入的思考,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三、關注錯誤,巧妙點撥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給出的正確答案、獨特的解題方法,往往會引起教師的極大關注。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往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生活經驗和不盡相同的知識積累,導致思維方式、接受能力的差異。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是難免的。教師通常只看到錯誤的消極方面,而忽視錯誤資源的利用。事實上,對出現(xiàn)錯誤處理不當,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教師在解讀學生錯誤時,應該有選擇地利用錯誤資源。我在教學七年級數學時,給出一道化簡題:■+■。我請了兩位同學板演,其中甲同學通過通分求出正確結果,而乙同學恰是這樣解答的:原式=3(x-3)+2(2-x)=3x-9+4-2x=x-5,當點評這道題的解法時,招來一些同學的嘲笑,我立即反問:錯在哪兒?學生回答道:“將化簡中的通分與方程中的去分母混淆了,結果丟了分母?!币彝瑢W面紅耳赤,低下了頭。但我來了個“將錯就錯”,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剛才乙同學是誤將化簡當著方程的去分母,雖然解法錯了,但給我們一個啟示,如果將本題去掉分母來解,其‘解法’確實簡潔明快,因此,我們能否考慮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它呢?”因而,一個新穎的解法誕生了。此時,全班同學都贊嘆這種用方程的解法化簡有創(chuàng)意,同時,這種新穎的解法也喚回了乙同學的自信,這種巧妙點撥,變錯誤為資源,化腐朽為神奇,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既要挖掘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更要演繹錯誤在學生成長中的積極意義,使數學課堂永遠綻放無限魅力和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魯垛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