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選取優(yōu)秀作品,指導學生精讀,教給學生精讀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和寫作文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平時經(jīng)常深入課堂,聽了多節(jié)語文閱讀教學課,積累了一些感想與收獲,尤其對批注閱讀式教學法,談些感想。
一、自主圈點批注,發(fā)揮個人才智
這也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階段,有時教師布置在課前預習階段做,有時在課堂的第一階段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情感體驗,做出自己的解讀,寫下帶有個性化的批語。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批注,可知學生的預習工作,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等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如,在講授魯迅的“風箏”一文時,先布置學生回家預習,圈畫生字難詞,體會詞在句子中的含義,劃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有的同學在“嚴冬的肅殺”下面劃線,寫著“難道冬天也帶著殺氣嗎?”對于“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边@句話旁邊,有人寫道“這哥哥也太兇了,連弟弟親手制作的風箏都破壞了,還有沒有親情呀?”從這些言語中,能看到學生確實是與文本、作者最直接的對話。
二、圈點批注交流,顯露集體智慧
課上老師檢查學生預習時,指導學生劃一劃,哪些語句寫出了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哪些動詞寫出了“我”對于精神的虐殺?表現(xiàn)了“我”當時怎樣的心理?事隔二十多年后,魯迅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小組討論大家的批注后再集體交流。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yǎng)篩選問題的能力,又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課外閱讀“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一文中,通過圈點批注,大家交流,明白了“造福鄉(xiāng)梓”“黃金屋”“試金石”的含義,明白了老人所說的“我的血汗錢只給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的所指,體會到了“土地失去水分滋潤會變成沙漠,人心沒有感激滋養(yǎng)會變得荒蕪。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個冷漠自私的人;不知關(guān)愛別人,縱使給了他陽光,日后也不會放射出自身的溫暖,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文章布局,層層設懸念,處處埋伏筆,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很有韻味。這種設置懸念方法的運用,有一種迫使人們?yōu)榱藢ふ掖鸢?,急于讀下去的作用。
三、反思整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篇文章,主旨就如人的靈魂,人的靈魂游離了,也就不能成為活人了,同樣一篇好的文章,主旨都應是明確的,沒有明確的主旨,就算不上是好文章。因此,每學習一篇范文,必須讓同學把握文章主旨,再讓學生體會: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表達主旨的,久而久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而且可借鑒到自己的作文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如,在學習課外閱讀“父母老去”一文中:現(xiàn)實無情,“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即便捶胸頓足又有何用?作為教師要指導學生既要了解本義,又要了解它在這個語境中的含義。文中是說當想盡孝于父母時,他們已經(jīng)離開人世,那份悔恨和愧疚的心情。子女盡孝是理所應當?shù)模改竻s倍感珍惜和貴重,甚至是感激子女對他們盡孝的行為。
四、延伸拓展,知識遷移
賞析這個過程,是需要漫長的培養(yǎng)過程,賞析用詞的精妙,賞析修辭方法應用的好處,賞析描寫的細膩,刻畫的逼真等。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許多寫作方法,如,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應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烘托氣氛,順敘、倒敘、插敘方法的運用,開篇點題,首尾呼應……教師指導學生巧妙借鑒這些寫作手法,一定會使自己寫作的文章增添色彩。
學作者的行文思路、布局謀篇之妙。例如,“風箏”一課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看到北京的風箏→回憶自己故鄉(xiāng)的風箏→弟弟愛風箏、做風箏→我毀風箏→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想補過,無機會→譴責自己。作品的行文思路,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把握很好,但是,這樣行文的妙處何在,同學卻很難把握,教師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分析、理解行文的妙處,并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吉林蛟河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