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和座談的方法獲取研究資料,以1980年—2000年出生為代表的“80后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我市青少年信仰的情況,作為調查的補充,我們還在市直和區(qū)縣各選擇一所學校進行了座談。本次調研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200份,回收3085份。調查范圍包括本市在校大中專生、初高中生、小學生。男女構成為:男1438人,占46.61%;女1632人,占52.9%;未標記性別為15人,占0.49%。深度座談同時在市直、東港、嵐山、莒縣、五蓮五個地區(qū)展開,訪談樣本在問卷樣本基礎上隨機抽取產生。其中市直10人、東港12人、嵐山8人、莒縣12人、五蓮10人,共計52人。
一、日照市青少年信仰現(xiàn)狀及基本特征
1.日照市大部分青少年對信仰感到迷茫
從“您認為當代青少年需要信仰嗎?”問題中,選擇說不清的青少年有596人,占到總數(shù)的20%。從“你是否覺得這是一個信仰缺乏的時代?”問題中,被問及“你是否覺得這是一個信仰缺乏的年代”時,選擇是、不是、說不清的選項趨于接近,而“你周圍的人有信仰嗎?”這個問題中選擇“很少有人有自己信仰”和“大多數(shù)人都有自己信仰”的人數(shù)也是趨于接近,為1007人和1039人,占到總人數(shù)的35%和33%?!澳阒車娜擞行叛鰡??”的數(shù)據(jù)看起來似乎很矛盾,充分說明了我市青少年在信仰方面的迷茫。在座談時,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很多青少年無法正確說出信仰的真正含義,也無法說出信仰對自己的真正意義,只能大而泛之的略說大意。
2.日照市青少年信仰呈現(xiàn)多元化
我市青少年的信仰呈現(xiàn)多元化,其中信仰“科學”的最多為1216人,占39.41%;信仰“共產主義”的為712人,占23.07%,排在第二;無任何信仰為447,排在第三,占14.19%;信仰“宗教”的為297人,占9.63%。
3.傳統(tǒng)教育對我市青少年信仰的形成仍然有很強的影響
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育仍然是引導青少年形成信仰的主要手段,在被問及“你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時,有1269人選擇是教育的影響,占總人數(shù)的41.13%。而在被問及“你認為影響信仰形成的主要途徑”時,有1574人次選擇學校教育,占到總數(shù)的20.11%。一名五蓮的學生在座談時談到:“學校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校里接受老師的教育,學校和老師對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是最大的?!边@說明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手段仍然在引導青少年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日照市青少年信仰出現(xiàn)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宗教信仰的分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人們的觀念也將受到越來越多境外思想意識的影響,青少年在學習國外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難免會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尤其近年來,西方各種宗教形勢和電影、電視等文化傳媒的大力宣傳,使許多青少年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在客觀上造成高校信仰教育主體的分流。通過調研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市被調查的3085名青少年中,信仰“宗教”的為297人,占9.63%。另外,部分青少年的家庭成員為了尋求精神寄托和慰藉,信仰宗教,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在校青少年的信仰。
2.普世信仰的缺失。普世信仰是指全社會人都應該擁有的一種信仰,它無關政體的性質,不會更改國家的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溫和的信仰,其特點是多樣性和包容性,它可以包容契約、守諾、善良、感恩等人類一切優(yōu)良的美德,它可以供全社會的所有人去信仰,是維護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的重要紐帶。這里所說的普世信仰的缺失,是針對當前社會上道德滑坡、倫理錯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fā)的冷漠和不信任而提出的。事實上,除了建國初期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國就再也沒提出過任何一項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共同遵守的道德標準,而道德標準恰恰是普世信仰最核心的內容。
3.“共產主義”信仰危機。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市的當代青少年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已經到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地步。五蓮縣高中2010級的一位學生干部趙某某在被問及“你的信仰是什么?”時他回答道:“我認為自己現(xiàn)在的信仰是共產主義,但那是可望不可即的。我在實際生活中的信仰是科學,是個人奮斗。因為科學是客觀存在,是有規(guī)律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蓖瑫r,在被調查的3085人中,選擇信仰“共產主義”的只有712人,占總人數(shù)的23.07%。
4.教育方法的弊端。無論是普世信仰的缺失還是政體信仰危機,歸根到底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一是信仰教育中的懸空化,導致部分學生厭惡信仰教育。部分工作者在教育引導青少年時,總是對信仰空泛的講,不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對一些國內出現(xiàn)的矛盾不能引導學生去正視,而是采取避實就虛的態(tài)度,導致了青少年不談理想,不要信仰,更談不上信仰“共產主義”。二是大中小學教育目的倒置。在我市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小學生大談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大學生講遵紀守法,培養(yǎng)社會公德,造成了小學生聽不懂,大學生沒興趣。三是西化的信仰導致少數(shù)青年學生誤入歧途。有些青年學生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轉而信奉西方某些社會思潮。雖然這種現(xiàn)象在青年學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卻值得引起我們注意。四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突出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是平等的主體關系,是融洽的傳播者與選擇者關系,但在一些實際教育過程中,一些教育者要么機械僵化地宣講馬克思主義,要么以行政命令式的語氣宣講馬克思主義,使得部分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反感,形成信仰的偏激化、多元化或者西方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持懷疑和否定態(tài)度。
三、幫助日照市青少年樹立正確信仰的建議
引導青少年要有堅定政體信仰,樹立正確的普世信仰,從而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其最根本的就是解決“信什么、怎么信”的問題,要確定一個所有社會人都能共同遵守的普世信仰,還要盡可能多的引導優(yōu)秀的青少年樹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政體信仰,這是我們青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1.要堅持政體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學化
(1)引導青少年追求馬克思主義的本源。要明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信仰教育,是為青年學生的人生意義和生活價值提供一種理性選擇,而不是強迫和壓制。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讓青年學生在自我學習和自我實踐中,不斷體驗、不斷實踐,從而真正了解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信服地接受和體會馬克思主義、真誠地信仰和堅持馬克思主義。
(2)要堅持引導青少年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青年學生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科學理論,因此直面現(xiàn)實困境、合理解決現(xiàn)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寶貴的意義。要積極面對社會現(xiàn)實,讓青少年學生用客觀的眼光去正視社會上所存在的一切現(xiàn)象,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理論解釋社會問題,解決突發(fā)事件,引導社會風氣,引領社會思潮,不斷解答他們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要敢于面對當前社會客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青年學生的真心信仰。
(3)要堅持引導青少年關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時代在不斷發(fā)展,理論創(chuàng)新的步伐也不應停滯。要積極引導青少年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動態(tài),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結合自身理論發(fā)展的經驗,回應時代變化帶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出自身理論范圍內的合理和科學解答,通過抓住時代變化的主旋律,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來解釋社會變遷的各方面問題,從而滿足青年學生日益增長的理論需要和思想需求。
2.把信仰教育與積極的心理引導結合起來
為了增強信仰教育的效果,青少年工作者需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引導。首先,掌握和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地搞好疏導,入情入理地進行教育,耐心細致地幫助青少年。其次,轉變青少年工作者自身的心理。過去,青少年工作者往往是從黨和國家的需要來考慮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大注意同時考慮受青少年的需要。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似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是他們自己的需要,而是黨和國家的需要,這就在現(xiàn)實中形成了某種對立和分裂。我們要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引導,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與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結合起來,就可以擺脫信仰教育的被動狀態(tài),受到青少年的歡迎。最后,不僅要研究受青少年的接受心理,還要研究他們的抗拒心理。理解他們在自身成長中的心理叛逆,掌握他們的利益訴求,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
3.發(fā)揮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信仰
輿論是社會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確的社會輿論對青少年強化信仰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輿論宣傳的手段,恰如其分地宣傳普世信仰和政體信仰,引導青少年以正確的態(tài)度認識市場經濟的現(xiàn)象,以正確的方法對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大力弘揚共產主義價值觀和信仰。要善于把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與輿論宣傳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典型宣傳和對“熱點”問題的引導,有針對性、有說服力地向青少年宣傳科學理論,真正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人心,形成廣泛的共識,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要增強理論宣傳工作的原則性和戰(zhàn)斗性,在大力弘揚主旋律的同時,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錯誤思潮,并以馬克思主義對其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剖析和批駁,幫助和引導青少年劃清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基本界限,增強政治免疫力,提高識別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
4.改進教育方式,建立正確的青少年信仰成長階梯
據(jù)我們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學校是青少年信仰樹立的主陣地,因此,學校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是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信仰的主要手段。一是擺正位置,降低姿態(tài)。當代青少年工作者要擺正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位置,以啟發(fā)、建議的態(tài)度,平等地看待受教育者。二是尊重實際、體現(xiàn)層次。信仰教育本身就有層次性。普世信仰的教育是較低層次的信仰教育,便于用日常生活經驗來宣傳信仰,易于低年齡、低學歷的少年兒童了解和掌握,應該成為中小學的主要信仰養(yǎng)成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屬于政體信仰教育,是較高層次的信仰教育。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應該成為青年學生的主要信仰養(yǎng)成內容。只有分清了教育的層次,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滿意的效果。三是結合實際,加強實踐。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理論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物質世界的實際問題。因此,強化社會實踐是深化信仰的重要途徑,在教育引導青少年接受信仰的同時,更要引導他們深入社會底層,用信仰的理論知識進行社會調查和實地考證,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理論貯備的豐富與否和合理與否,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框架,在實踐中鍛造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