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有10年,內(nèi)蒙古進入新課改也近3年,有人曾說,“課改最主要的是改課堂,唯有課堂改了,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課改’。”行走在課改的路上,幾年來,我守護著我的學生,思考著我的課堂,一次次相信自己、一次次又否定自己、一次次又懷疑自己?;赝砷L過程中的困惑、迷茫,我深知踐行課改新理念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幾年的公開課見證了我在課改路上思考、探索、成長的印跡。
2005年,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來校聽課,學校安排我講一節(jié)公開課,所授科目是“將進酒”。當時課改之風還沒有吹到內(nèi)蒙古,我自認為有著淵博的知識、與學生心照不宣的默契,一定能上節(jié)好課。于是,那節(jié)課上,我在課堂上自信滿滿,用激情演繹李白狂放之態(tài)、失意之情,并且博采知識,縱論捭闔,一節(jié)課下來很少與學生互動,即使有學生回答,也是零星的點綴。課后,評課教師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游刃有余”“知識淵博”“具有感染力”“課上得大氣”,沉浸在別人贊美的喜悅中,自己似乎感覺到真正成熟了,依然用淵博的知識就像說“單口相聲”一樣“征服”著我的學生,不關乎學生內(nèi)心的渴求,自信著自己的教學方式。
2006年,我執(zhí)教“相信未來”一課,對于詩歌教學的理解一如當初,總是希望依靠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盡管大汗淋漓,但對自己的課堂還是自我感覺良好。評課時,沒想到聽我課的張區(qū)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幾個省市已經(jīng)進入新課改了,課改首先是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這節(jié)課從傳統(tǒng)課堂來看是節(jié)好課,但教師只顧自我陶醉,關注學生太少,討論放不開手腳,流于形式。”作為一名分管教育的區(qū)長,許多人稱他是專家型領導,他的一席話讓我開始了對課堂最初的反思。隨后,區(qū)教育局邀請了20多位教育專家在一年內(nèi)舉辦了20多場“教育新理念”報告會,我倍加珍惜學習機會,與《有效教師》作者肖成全、清華附中韓軍等老師探討教學、探討課堂,并利用閑暇時間從教育書籍以及國內(nèi)比較成功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中取金取策。心里也認為該“把課堂還給學生”了,但自己又擔心學生剛開始啟而不發(fā)、問而不答的課堂表現(xiàn)影響教學的進度,于是,矛盾中嘗試著教學方式的改變。
2007年,我首次承擔了全區(qū)高中語文公開課,講的篇目是“竇娥冤”,課上與學生對“竇娥”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賞析時,當許多學生運用了“善良”一詞評價竇娥時,一個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她說:“竇娥并不善良,像她‘亢旱三年’的誓愿……”。面對課堂突然生成的問題,我沒有直接把自己的理解告訴他,而是借機安排了一個“竇娥是否善良,結(jié)合時代、身份用事實加以佐證”的辯論題,隨后把意見不同的學生分成正反方,讓持中立觀點的學生當評委。2分鐘后,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學生認為“竇娥身份卑微,她只能通過自己誓愿甚至是毒誓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與無辜”,有的學生認為“善良之人應該有博大的愛心,她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到無辜百姓的頭上,只能看作是自私”,……辯論持續(xù)了5分鐘,我對學生點不到位的地方做了小結(jié)。課后,聽課教師一致肯定了我的教學機智,并羨慕學生的優(yōu)秀。其實,那個班的學生入學時成績并不高,我想:學生之所以有這樣好的課堂表現(xiàn),在于學習教學新理念方面,我比同事提前走了一步。同時,我也意識到:基于學生的實際教學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原則,質(zhì)疑探究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張揚課堂活力的最佳方式。
2009年暑假,從中語會組織的“名師育名師”班學習回來后,“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達成教學效果的需要設計起點和終點”“學生被動的聽覺接受,那是在浪費生命”“教學設計因人定學,依文而教,才能科學有效”等話語多次在耳邊回蕩。隨后,內(nèi)蒙古教育廳也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并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那個假期,帶著對“通過教學我們要實現(xiàn)什么?教學設計的理念和原則是什么?什么樣的課堂是有效、高效課堂?”問題的思考,我邊在網(wǎng)上學習,邊研讀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兗州一中的教學案例。師生互動式、探究式課堂作為教學追求的一個夢再次在我心中扎根。
2009年11月,我上了新課改背景下的第一節(jié)公開課,篇目是“祝?!?,在課堂導入或者其他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我盡可能去引導和調(diào)動學生,盡可能地尊重學生也許膚淺,但很真誠的理解,課堂時而熱鬧、時而沉靜。聽課教師都認為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課堂。隨后,我在全區(qū)新課改、新理念報告會上做了以“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新理念應用的一節(jié)嘗試課”的報告,其中談到,教師課上必備的“四有”: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課堂、心中有目標、心中有自己,受到了老師的普遍認同。
幾年課堂改革探索的路上,堅守傳統(tǒng)固有的教學觀念還是適應課標新理念的要求,我和許多課改踐行者一樣曾經(jīng)彷徨過、猶豫過。但令人欣喜的是努力之后,學生與我都變了:學生從課改前學習的“獨行俠”,變成了互助學習的小團體;我也從慷慨激昂的主講者變成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不用揚鞭自奮蹄,千淘萬漉始得金”,我始終相信這兩句話。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
白云區(qū)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