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結賬,不能像數學一樣精密,寫下許多小數點,卻只能學粗人算賬的四舍五入法門,記一筆清數?!比绱苏f來,在20世紀大舞臺上風云一時的許多人物,連同他們的種種高論,大概都要在這歷史的結賬里被忽略不計,這是無可奈何的,但同時必定有一些人及其思想是要記入這歷史的總數里的,而其中極少數人則會在這總數里顯現(xiàn)出特殊的光芒,魯迅則是這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一、魯迅作品被中學生接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魯迅的作品,一直是尋求真理,熱愛國家的青年人的精神食糧,無論哪個年代,富有責任感的青年都應該把魯迅精神作為重要的精神資源,從中汲取營養(yǎng)。
1.魯迅作品積淀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魯迅作品的基本主題就是對人的存在的關懷和生存意義的尋求,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有益于人的健全人性,骨氣、良知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保持與培養(yǎng),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年學子人格的培養(yǎng)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魯迅作品豐富的人文底蘊中,仁愛思想、懷疑批判思想及戰(zhàn)斗精神更加鮮明突出,更具當代價值。
2.魯迅作品是好懂的
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富仁教授認為,魯迅的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為魯迅作品里充滿著人性的語言,是與人類最內在的感受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內在感受與兒童感受事物的方式,與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大部分的魯迅作品是可以被中學生所理解的,如,在《故鄉(xiāng)》中,教師和學生對閏土肯定是十分惋惜的,小時候的閏土機靈,是“我”的偶像:中年的閏土已經被生活的重壓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麻木不仁?!拔摇币姷街心觊c土時首先的感覺是隔膜,他們之間產生隔膜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自然會有隔膜。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把作品里的東西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魯迅的作品是好懂的。
3.當下社會魯迅精神的缺失
在今天的社會里,許多中學生追求的是物質生活,他們的精神世界里有許多虛無縹緲的東西,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獨立精神,很多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很多學生在父母的嬌生慣養(yǎng)下,承受不了一點挫折,在他們身上沒有一丁點兒魯迅精神和氣質,安逸的生活已經遮住了他們的雙眼,在他們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所以,在當下,我們仍要提倡魯迅直面現(xiàn)實的精神,讓學生學會獨立,學會自強,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活。
二、當下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艱難處境及原因
1.魯迅作品在教學中的艱難處境
在如今的中學校園里,流傳著“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樣一句話,這讓魯迅作品教學處于尷尬境地:教師感到魯迅的作品難教,怕教;學生感到難學,怕學,從懼怕魯迅到拒絕魯迅已成為魯迅作品教學的突出問題,但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重點課文,魯迅的作品具有相當重的分量,可以說,魯迅作品的教學直接影響著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2.魯迅作品教學處于艱難處境的原因
(1)中學語文界與魯迅研究界疏于聯(lián)系
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時反映到魯迅作品教學中,是造成中學語文魯迅作品教學處于艱難處境的原因之一,在中學語文界,雖然大家都承認魯迅及其作品的偉大,但許多教師和學生又不喜歡魯迅及其作品,認為他的作品深奧難懂,這樣一種現(xiàn)狀使教師簡單以教學參考書的解釋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并不是去積極的鉆研,深入領會魯迅的作品,學生死記硬背主題思想,表現(xiàn)手法等,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氣,直接影響了這份精神遺產的有效傳承。
時至今日,這種狀況有所改觀,中學語文界與魯迅研究界的聯(lián)系漸多,很多研究魯迅及其作品的專家也都取得豐碩的成果,如,錢理群教授、王富仁教授等,但相對于全國數以萬計的中學生來說,這樣的學者還是太少,新鮮的成果不可能普及到所有的語文教師和中學生身上。
(2)教師的個人因素
教師的問題是造成魯迅作品教學處于艱難處境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他們是直接向學生傳播魯迅思想的人,他們對魯迅的了解程度,他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質量,也影響到學生對于魯迅的認可及接受程度。
很多教師沒有深入地鉆研魯迅,他們上課時往往照“參”宣科,所以很難有自己的見解,往往忽略了魯迅作品特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價值,抹殺了魯迅作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學生都懼怕魯迅。
但在應試教育的狂潮下,很多教師把精力都用于應試,他們的精力已不在創(chuàng)新研究上了,也不敢輕易地講授自己的觀點,只能遵循著大眾看法,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魯迅作品教學艱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教學的策略
1.引領學生走進一個充滿溫情的魯迅
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先入為主的是一個不易靠近與理解的豐碑式的人物,但事實上,魯迅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對生命、對生活、對人充滿愛的人。從魯迅生命最后的8個多月時間里寫給母親的信中,我們就能讀出他的誠實和溫和,能感受到他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濃郁的人情味。下面是魯迅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五月二日來示,昨已收到,丈量的事,即已中妥,總算了了一件事。
海嬰很好。每日上學,不大賴學了,但新添了一樣花頭,是禮拜天要看電影;冬天胖了一下,近來又瘦長起來了,大約孩子是春天長起來,長的時候,就要瘦的。
男早已復原,不過仍是忙;害馬亦好,可請勿念,上海雖無須火爐,但仍是冷,夜里可穿棉襖,這是今年特別的。
專此布復,恭請
金安
男樹,叩上,廣平海嬰同叩,五月七日
這封信從內容到形式都平凡到了極點,這是一封中年男子寫給母親的一封家常信,字里行間透著溫情,透著對母親的牽掛,對兒子、妻子的愛,讀這封信,只要像讀你的街坊鄰居的家信一樣,老老實實地念下去,不必反復猜測其中微言大義,更不必心懷這是讀魯迅著作的神圣感,去揣摩其中的文豪筆法,你讀的越不經意,你就越接近魯迅這人——社會的一分子的真實,在魯迅作品教學上更要注意魯迅真實生活的講解上,從真實的魯迅出發(fā)才會更正確地理解魯迅及其作品,這樣才會消除學生與魯迅之間的隔膜,讓教學有效進行。
2.突破教師本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但對于魯迅作品教學,因其內容方面的特殊性,大多數教師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但是這種方式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的“營養(yǎng)不良”,所以,教師應適當的將學習的主體交換給學生,要相信學生的閱讀水平,要將魯迅的作品放心交給學生自己去閱讀,去靠近,被放開思想束縛的學生會在自主的閱讀中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即使學生理解的層次不高,但都是學生自己的理解,此時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就會更容易把學生帶到魯迅作品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級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