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維克多·伍頓是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演奏以及對音樂的理解使他獲得了世界上眾多音樂人和樂迷們的推崇。他的著作《音樂課》本身就是一曲最美的旋律。本文將通過評述其著作《音樂課》兼論及音樂的二重特性,深入挖掘音樂的真相,以及如何才能學習音樂和享受音樂。
關(guān)鍵詞:維克多·伍頓 《音樂課》 二重性
維克多·伍頓是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生長在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中,他的演奏以及對音樂的理解使他獲得了世界上眾多音樂人和樂迷們的推崇。作為四次獲得格萊美獎的天才貝司手,他的著作《音樂課》本身就是一曲最美的旋律。本文將通過對本書的評述兼論音樂的二重特性,深入挖掘音樂的真相,以及如何才能學習音樂和享受音樂。
一、《音樂課》著述簡介
偶然讀到天才貝司手維克多·伍頓的小說作品《音樂課》,感覺耳目一新。本書出版后被《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周刊》等全球頂級媒體傾力推薦。
美國的維克多·伍頓是四次格萊美獎得主、世界公認的音樂天才,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生長在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中,他的演奏以及對音樂的理解使他獲得了世界上眾多音樂人和樂迷們的推崇。在納什維爾音樂大獎中他兩次被授予“年度貝司手”稱號,并且是唯一一個三次獲得權(quán)威音樂雜志《貝司手》頒發(fā)的“年度音樂人獎”的樂手。
這本由范中杰、孫睿婕翻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著作《音樂課》講的是一個年輕貝司手的故事,他視音樂為生命,卻在奮斗的過程中遭遇瓶頸,無法突破的他只能整日在家里不斷練習。這時,一個陌生人邁克爾從天而降出現(xiàn)在他的家里,他給年輕人上了十二堂發(fā)人深省的音樂課,每次上課都以音樂的一種元素為主題,如節(jié)奏、音調(diào)、聆聽、技巧、感覺等等,每堂課邁克爾都帶領(lǐng)他面對一次奇遇。自始至終,這位老師都在透過音樂講述生活,十二堂課抽絲剝繭般地展示著音樂與人生驚人的相似之處。
它主要運用文學的手法講述了音樂各要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十二種音樂元素為主題的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始不同尋常的音樂課程。其目錄大致分為序曲開篇、裝飾音、律動、音符、音長、技巧、情感、力度、節(jié)奏、音調(diào)、分節(jié)、空間與休止符、傾聽夢境、回到起點等十二個章節(jié)。
二、《音樂課》著述特點
1. 特殊的寫作手法與音樂體驗
《音樂課》通過一個年輕貝司手經(jīng)歷的十二堂音樂課透視心靈與生活,語言輕松詼諧,情節(jié)和人物亦真亦幻、不可預知。些許懸疑和奇幻的點綴讓文字施展了強大的吸引力,讀起來驚心動魄卻又發(fā)人深省。
我從未見過任何一個人的眼睛像他那樣充滿力量,晶瑩剔透得如科羅拉多山上的泉眼。他喜歡面對面跟我講話,那時,他會深深地看著我,他的眼睛那么清澈,讓我也能深深地看著他。
小說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從天而降的“神仙”似的人物邁克爾,他行事古怪,散發(fā)著異樣的魅力。
他是一個怪人,和我其他的音樂老師都不一樣。他身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稱做是正常的。他身高近兩米,又長又直的黑發(fā)披在肩上。他的面部特征異于常人,讓人很難判斷他是哪國人??瓷先ハ袷怯胁糠值谋就劣〉诎惭y(tǒng)和部分其他什么血統(tǒng)。
通過邁克爾同作者的心靈對白,樂手開始了十二堂不同尋常的音樂與人生課程:每堂課都以一種音樂元素為主題,每堂課他都會經(jīng)歷一次難以忘懷的奇遇。在課程結(jié)束之時,樂手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成功,也被指引向另外一個更深的疑問……它以輕松詼諧的敘事風格,亦虛亦實的巧妙構(gòu)思,顛覆了我們的對音樂通常的認識和感受,猶如完成了一次美妙絕倫的音樂與心靈之旅。
和我一樣,你可能也正在想他究竟是誰,他來自哪里,他現(xiàn)在又在哪里?我不知道我是否能給出精確答案。有時,我想他可能來自另一個星球,也可能是一位周游各地的退休教授,抑或是來自喜馬拉雅山上的什么神秘主義者??赡芩F(xiàn)在正在某處游蕩,尋找下一個敏感輕信的倒霉鬼,好在他的思想世界里鬧個天翻地覆。
其實不論是邁克,還是克萊德大叔,或者山姆和伊希斯,又或者那個小男孩,都是另一個維克多·伍頓,他在給我們詮釋音樂的同時,也一直在跟自己對話。至于在山林中追尋動物的足跡,在湖邊傾聽神秘的蛙聲,或者是召喚飛翔的老鷹,諸此種種,大概都是維克多·伍頓對音樂的非凡的想象,這或許是他的另一種神奇?!兑魳氛n》揭開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神秘面紗,讓讀者近距離、毫無防備地感受到了音符的律動,追尋著音樂的足跡,跟著主人公一起去完成十二堂神奇的音樂課。
2. 深刻的音樂與生命內(nèi)涵
《音樂課》可以說作者十二次通過音樂撫摸生命,十二課穿越旋律直指人生。世界著名音樂家托尼·列文認為,在維克多·伍頓的神奇旅途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音樂,還遭遇并理解了生命本身。而另一位格萊美獎得主邁克爾·布瑞克則評論道:這是他讀過的關(guān)于音樂最好的一本書。
我從兩歲起開始玩貝司,但是玩音樂比這要早得多。我的四個哥哥從小就表現(xiàn)出極高的音樂天賦,當我走入音樂殿堂時,我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獨特和隱秘。那是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大門對所有人敞開,但只有被選中的人才能留下。
每個人心里都有音樂。樂器只是為音樂提供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樣別人就知道你是有音樂細胞的。實際上,你一個音都不用彈就能證明這一點。音樂不在我的貝司里,也不在任何樂器里,正因為我了解了這一點,才改變了我心中的音樂以及我與她之間的關(guān)系。
《音樂課》是以十二種音樂元素為主題的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始不同尋常的音樂課程的,十二堂課包含了十二個音樂元素。音樂與人生似乎緊密相連,息息相關(guān)。維克多·伍頓告訴我們,與其用技巧與經(jīng)驗演繹音樂,不如用自己的心來鮮活音樂。在維克多·伍頓看來,那些人們通常不太在意的律動、力度、傾聽和夢境,其實真實而深刻地把脈著音樂的真質(zhì),無不表現(xiàn)出作為樂手的作者的特殊音樂感受和生命體驗。
三、《音樂課》與音樂的二重性
這十二堂音樂課,其實也是十二堂人生課。音樂課除了音樂方面的目標,也包括通過音樂而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音樂的二重性質(zhì)。所以除了音樂本身以外,音樂還有另外的意義和內(nèi)涵。著名的禪宗六祖慧能曾有“因指見月”的典故,他認為手指可以指引月亮的方向,但手指卻代替不了月亮。由此,如果把十二節(jié)音樂課比作手指的話,那終極完整的音樂體驗就是清越迷人的月亮。但如果把整個音樂的體驗當成手指的話,那么享受生命的美好就是它指向的更遠更美妙的月亮。我想,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所傳達的對于音樂和生命的關(guān)聯(lián)與透徹的體悟。
其實,任何學科的意義和價值都在于通過對本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加上個體的體驗和感受而殊途同歸,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就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月亮”。《音樂課》不但教會我們學習和體驗音樂的方式,也對我們明白學習音樂享受生命的目的有很大啟發(fā),而這兩者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音樂本身是不需要過度機械的練習的,人類學習音樂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都充滿了靈感。比如地地道道的新疆維吾爾族農(nóng)民,不會五線譜卻個個能歌善舞;納西族音樂舞蹈不像我們是通過五線譜對音高、節(jié)奏的分析,即一種“學院式”的方法來學習,而是通過身體的連帶動作進行節(jié)奏感覺和學習;非洲的鼓樂復合節(jié)奏,用規(guī)范的音樂學習的方式,用理性的語言是很難教會的。學習音樂更需要我們用心去捕捉甚而能夠“玩”音樂。也就是說,注重把技巧運用到無形,讓靈性自然流淌出來。這也是這一堂《音樂課》給我們的最大啟發(fā)。正如作者所言的寫作初衷:
在四十多年的音樂生涯中,我對音樂究竟是誰、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我在培訓班、視頻和演出中與人分享過一些,但還有一些是需要勇氣才能公開談論的。我的朋友們一直告訴我是時候把這些想法說出來了,人們會理解的。他們讓我寫一本書。其實我知道他們是想讓我寫一本教科書,但這正是我所不愿的。
作為音樂人,維克多·伍頓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諸多音樂生涯的奇跡,或許是受了音樂的感染并與之融合,他的文字也散發(fā)著一種即興的創(chuàng)意,整個課程的安排與結(jié)構(gòu)的把握也與眾不同,不知不覺地就讓人投入進去,這些都讓心靈與音樂的碰撞擦出更亮的火花,而我們對于書中感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清醒。誠然,書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些對話和敘述稍顯生硬,十二種音樂元素的學習方法大同小異。但是,喜歡音樂的人,或者說喜歡維克多·伍頓音樂的人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導向與音樂的對話,進而學會放慢腳步,用心生活。
參考文獻:
[1] [美]維克多·伍頓.音樂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作 者:尹紅紅,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