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融文學性與藝術(shù)性于一爐。在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過程中,《紅樓夢》逐漸有了多種譯本。本文將著重研究《紅樓夢》英譯本以及《紅樓夢》在翻介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文化隔膜。
關(guān)鍵詞:《紅樓夢》 翻譯 文化隔膜
《紅樓夢》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古典文學長河中的奇葩,作為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其融文學性與藝術(shù)性于一爐。無數(shù)學者專家對《紅樓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紅樓夢》從問世起就被京城士大夫爭相傳閱,以此產(chǎn)生紅學。
在《紅樓夢》對外譯介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眾多的譯本,在世界范圍來講,《紅樓夢》譯本已經(jīng)覆蓋韓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世界主要國家。英譯本、日文譯本、韓譯本包括了眾多不同譯者的不同版本,尤以韓日譯本為多,從已知版本中,有上百種《紅樓夢》譯本。最為重要的譯本為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夫婦的全譯本,與英國的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以及他的女婿閔福德的全譯本。
一、兩個全譯本的各自價值與文化的隔膜
楊憲益與他的妻子戴乃迭兩人翻譯的《紅樓夢》全本,因翻譯家的原意是要向外國讀者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他在《紅樓夢》的翻譯過程中,力求將原著的風貌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展現(xiàn)給西方世界的讀者。楊譯本《紅樓夢》的特色是緊扣原文,字斟句酌,不回避某些中國文化中獨有的文化語匯,采用直譯的方法,此外還為不易理解的內(nèi)容添加了注釋。他們翻譯態(tài)度認真嚴謹,對所使用的翻譯底本的選擇極其慎重。
戴乃迭是純正的英國人,在牛津大學攻讀過中文的學士學位,雖鐘愛中國古典文化,對中國文化卻是以外國人的心態(tài)來看待的,比如戴乃迭從英國人的思維出發(fā),始終無法理解賈寶玉為什么不帶著林妹妹私奔,這就是典型的文化隔膜。楊憲益從小熱愛文學,留學歐美歸來,對待翻譯更多是站在中國人譯介中國文化作品給外國人看,心態(tài)上更多會把中國文化特有的東西展現(xiàn)給外部世界。
另外楊憲益與戴乃迭的翻譯理念不盡相同,戴乃迭認為他們的翻譯,過于呆板,靈動不足,讀者閱讀感味同嚼蠟,應該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楊則認為翻譯家應該忠實原著,不要加入任何多余的東西,不要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引申發(fā)揮,要尊重原著的原有風貌與價值觀。因此楊氏夫婦合譯的《紅樓夢》,因翻譯思想的不同,小說整體就有了種種的差別,有時豐富華麗,內(nèi)容詳瞻,有時又若干白描,簡單干練。整體來說楊憲益對于翻譯歸化翻譯較多,而戴乃迭異化更多。
但是無論怎樣,楊氏夫婦翻譯的全本《紅樓夢》是將原著風貌最原始最忠實的傳達出來的譯著。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與他的女婿閔福德的《紅樓夢》全本,是最為被西方世界讀者接受的版本。曹雪芹的《紅樓夢》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式小說,小說中涉及了18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準確地翻譯成外文有難度。加之時代的跨越性和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所以全本《紅樓夢》的翻譯一直是中外譯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霍克思的譯本飽滿耐讀,神形兼?zhèn)洌贿^卻又點啰嗦,甚至自由發(fā)揮、添枝加葉。
相對而言,楊戴譯本的譯文嚴謹度更高,尤其是對《紅樓夢》書名的翻譯更為準確?;艨怂甲g本的書名是《石頭記》,完全去掉了“紅色”,連“怡紅院”都被他譯成了“House of Green Delight” (少怡宅),而楊戴譯本書名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其中“Mansion”這個詞讓人找到“樓”感覺,“red mansions”即紅樓,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紅色”涵義得以保留。另外楊戴譯本的產(chǎn)生年代正處于文化高壓的文化大革命,他們的譯本相對來說更為嚴謹,不能越雷池半步,這也是造成楊戴譯本過于簡練的緣故。
但是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的譯本更加豐富,這是因為他的出發(fā)點是首先要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用西方的文化來翻譯《紅樓夢》,更有利于西方讀者接受《紅樓夢》,更有利《紅樓夢》在外部傳播。
楊的文化背景是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文化,而大衛(wèi)·霍克思則是強勢的英國資本主義文化下的知識精英。文化背景的差異在翻譯中會造成很多的隔膜。
比如在翻譯紅樓夢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時,因為大衛(wèi)·霍克思所代表的西方世界沒有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而中國已經(jīng)興盛了幾千年的佛教文化,已經(jīng)深刻地在日常生活中留下印記,甚至心理、下意識的呼救中。楊和霍克思的翻譯就大相徑庭,如“賈瑞一把抓住,連喊:菩薩救我”,楊的翻譯就是直譯,“when they complied, He seized hold of the Taoist and cried:save me, Bodhisattva!save me!”而霍克思的翻譯,在習語中同原著的意思產(chǎn)生了偏差?!癏oly one,save me! He cried out again and again.”
在楊憲益的翻譯中, Bodhisattva是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在亞洲泛佛教文化區(qū),菩薩指等級低于佛,協(xié)助佛主來救苦救難弘揚佛法的人物。在亞洲佛教文化影響的地區(qū),人們對此不難理解。但是對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讀者來講,這勢必要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不明Bodhisattva為何物,但是讀者如要聯(lián)系文中的情形,在王熙鳳的毒計下,賈瑞陷入絕境中,一定會做出Bodhisattva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異能人士,是處于絕境中的人們的精神寄托。從這個層面上,楊憲益將真正的一些中國文化特性的符號傳遞給了西方讀者,真正達到了傳達原著的精神。而霍克思的翻譯,Holy是上帝的別稱,對于英語為母語的讀者來講,不會造成任何閱讀障礙,但是卻會給西方讀者一個錯覺,認為古中國的人們都信仰基督教,信奉上帝,這必然造成了文化理解上的誤差。
二、文化隔膜造成的《紅樓夢》版本的謬誤
19世紀,我們的民族多災多難,漢文化自然處在邊緣地位,《紅樓夢》的翻譯傳播,只不過是翻譯家們?yōu)橛⒄Z世界的人們提供一點學習漢語的語言資料而已。他們的翻譯缺乏嚴肅的態(tài)度,翻譯出來的《紅樓夢》更像是一本古老東方的言情小說。
在19世紀,雖然連續(xù)涌出了四個英文譯本,但是,我們細究起來,恐怕多少會感到沮喪。這里,讓我們看看人物名字是如何翻譯的:
黛玉 Black Jade 黑色的玉,英語中有引申義為“蕩婦”
寶釵 Pervading Fragrance 彌漫著的芳香,迷香
鴛鴦 Faithful Goose 忠誠的鵝
以上三個人名,不僅不準確,而且顯得很荒唐,譯者顯然是為了渲染這部書的“異國情調(diào)”,而并沒有仔細地研究過原著,滿足的是異國讀者的獵奇心理。而且,把黛玉翻譯成Black Jade,雖然字面上的翻譯還說得過去,但是,卻不顧這個名稱在英語中的引申意義,這會給外國讀者在理解林黛玉這個人物的時候,帶來極大影響。除了人名翻譯,早期英譯本在人物宗親、語言文化、典故、宗教等方面也存在錯譯、誤譯等問題?!渡勘葋喲壑械牧主煊瘛芬粫辛信e,信佛的劉姥姥會說Holy name和God bless my soul,被西方學者描繪成了基督徒。
1973年全本《紅樓夢》的出現(xiàn)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中西交流的大事,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這樣說道:“對于這本中國小說所給予我的樂趣,哪怕我只能使讀者體會其中一小部分,我這一生都不算虛度了?!?/p>
在《紅樓夢》譯介的過程中,要感謝諸多的節(jié)譯本,是他們讓外部了解并接受了中國文化,更要感謝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是他詳盡地將全本《紅樓夢》譯介給了西方世界。要感謝楊憲益與戴乃迭,是他們嚴謹?shù)闹螌W水平與態(tài)度,才將中國文化原汁原味的《紅樓夢》傳遞給了世界讀者。沒有他們的黃卷青燈的辛苦工作,就不會有世界對于《紅樓夢》的尊重與接受,最終世界不僅接受了《紅樓夢》,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以相同的理解去看待《紅樓夢》的。
參考文獻:
[1]李小霞,鄢宏福.《紅樓夢》英譯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安康學院學報,2008,(01).
[2]海芳.歸化與異化的統(tǒng)計與分析——《紅樓夢》口語辭格英譯研究[J].外語學刊,2003,(01).
[3]裴鈺.莎士比亞眼中的紅樓夢[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01).
[4]閆敏敏.二十年來的《紅樓夢》英譯研究[J].外語教學,2005,(04).
[5]吳曉明.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角度探討楊憲益《紅樓夢》譯本中習語的英譯[J].2010,(06).
作 者:嚴紅仙,寧波大紅鷹學院英語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