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查爾斯·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中的形象經(jīng)常帶有作者自傳性色彩,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悟寫作,把自己的聲音用作品中的角色進行言說,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語言、行為,甚至是夢境和無意識發(fā)出自己的觀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精神分析首次將目光投射到作家的無意識領域,對影響作者創(chuàng)作的無意識心理作了細微的闡發(fā)。本文擬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狄更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夢境和無意識的流露,對狄更斯的作品內涵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狄更斯 潛意識 夢境 流露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其創(chuàng)作地位在英國僅次于莎士比亞,他善于在作品中加入自傳性色彩的元素,運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用作品中角色的語言、行為,甚至是夢境、心理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文學創(chuàng)作是欲望的表現(xiàn),作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經(jīng)過改裝得到滿足和升華。其中一部好的作品都有兩個聲音,一個是文本中角色的聲音,一個是作家隱含的聲音。英國批評家伊格爾頓在闡述其批評理論時認為,在文本之下還有一個“潛文本”,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作品中的“潛文本”看做是作家“潛意識”的流露,作品中“潛意識”的因素越多,那么這部作品的隱含聲音就越多,作品中的不確定因素也就越多,從而文本蘊含就越豐富,被挖掘的潛力也越大,最終作品的價值也隨之增大?,F(xiàn)實主義作家都是用自己的語言對社會人生進行言說,狄更斯作為19世紀英國標桿式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聲音。本文擬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狄更斯在作品中夢境和潛意識的流露,探討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心理,進一步探究狄更斯作品中的深層次內涵。
一、潛意識的流露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作品方面,闡釋作品中的潛在意義,揭示人物的無意識心理;二是從作家方面,探討作家的無意識心態(tài),挖掘作家創(chuàng)作的無意識動機;三是從讀者方面,解釋讀者的無意識的閱讀反應。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可以說是貫穿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產(chǎn)出、價值形成的全過程,對文學作品意義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狄更斯的《遠大前程》《雙城記》等作品中,作者都無意識地流露出對社會的看法和不滿,正是這種不滿構成了狄更斯創(chuàng)作的動機。
1. 對國家安危的潛意識流露
《遠大前程》講述的是一個青年人夢想破滅的悲劇性故事,作品中主人公皮普是一個夢想有遠大前程并躋身于上流社會的人,他不甘于自己的皮鞋匠職業(yè),但是現(xiàn)實告訴他,他的一切都是泡沫。狄更斯用皮普的故事來暗示當時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文明是一個浮夸型的文明。19世紀初,英國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國家實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經(jīng)濟上,英國成為了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大力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商業(yè)活動也逐漸在世界上增多;政治上,英國完成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舊的封建貴族經(jīng)濟退出歷史舞臺,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完成,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一時期,是英國所有國民最具自豪感的時期,英國官方宣告英國已經(jīng)步入一個“普遍和諧和進步的時期”,這種驕傲感和自豪感像瘟疫一般在全國蔓延,狄更斯卻用清醒的頭腦看待一切,他透過英國當時轟轟烈烈的社會風氣看到了泡沫下的本質,他以清醒的頭腦為大眾塑造了一個在“遠大前程”的幌子下夢想破碎的年輕人,他借用皮普的遭遇和英國當時的情況作對比,突顯了當時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風貌的虛偽本質,作者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身份對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
2. 對母愛向往的潛意識流露
狄更斯的父親因不善理財和工作失誤被關進監(jiān)獄,狄更斯的家庭瞬間便陷入了窮困的行列,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到皮鞋廠做童工,在父親出獄后,家庭狀況又有了改善,狄更斯的父親支持他繼續(xù)讀書,而母親卻持反對意見,認為狄更斯應該留在工廠繼續(xù)做童工。雖然他后面還是如愿繼續(xù)完成了學業(yè),但是此時他的潛意識里便埋下了憎恨母親的種子。因而在《遠大前程》這部小說里,幾乎個個年輕漂亮的母親都早逝,留下了可憐的嬰兒,所以整部小說的基調都是缺乏母性光輝的。作品中郝微香小姐雖然出身名門,但是她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母親便丟下她撒手西去。艾斯黛拉是一個被母親丟棄的孩子,雖然有幸被郝微香小姐收養(yǎng),但是卻被當做一個復仇的工具。在這里,每一個母親都沒有盡好自己的責任,都是缺乏母性關懷的形象,這不是偶然形成的,是狄更斯慘淡經(jīng)營的結果,是他潛意識的流露,因為在狄更斯的潛意識里,他是缺乏母愛的,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母愛的深深向往。
二、人格結構的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潛意識,而潛意識有包含著無意識和前意識,潛意識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無意識。這三個心理結構滋生出不同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把它總結為三個方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履行的是快樂原則,即從生命中最本能之處出發(fā),發(fā)泄自己的欲望。而“自我”則是現(xiàn)實原則,在自我的調節(jié)下,本我的欲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避免沖動的發(fā)生?!俺摇眲t是履行道德、良知方面的原則,在超我的感召下,“本我”、“自我”的欲望都將得到壓制,回歸到現(xiàn)實并且得到升華。一個心理結構正常的人,此三者能夠在自我的現(xiàn)實原則下達到平衡。狄更斯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創(chuàng)作中就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結構的變化,作者通過敘述大衛(wèi)的生命歷程來挖掘自身遭遇,使得自己把潛抑在意識深處的童年又拉到意識中來,作者通過對大衛(wèi)一生遭遇的娓娓敘述這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心理治療。狄更斯在創(chuàng)作時總是夢見同一幅畫面,就是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在皮鞋廠做工的時代,這表明童年的不幸遭遇是狄更斯?jié)撘衷趦刃纳钐幍膫矗腋箘?chuàng)作《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動機就在此,被壓抑的經(jīng)歷這段潛意識正想通過層層牢籠,突破自我回歸到意識層面上來,狄更斯巧妙地將這一潛意識套在大衛(wèi)的身上,狄更斯通過漫長的寫作過程,對大衛(wèi)的一生進行道德批判和解釋,從中體悟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言說他者而反省自己,使自己對自己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大衛(wèi)一生的坎坷遭遇暗示著狄更斯當時理想的破滅,一種超我的幻想化為泡影。父親早年揮霍無度導致家道中落,狄更斯童年就埋下了恨自己父親的種子,在這方面,狄更斯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塑造了大衛(wèi)父親早亡的情節(jié),這是狄更斯心中俄狄浦斯弒父情結的必然發(fā)展,這種本我的快樂原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
三、夢境的流露
弗洛伊德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和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認為夢的內容在于愿望的達成,其動機在于某種愿望。這種夢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就是幻想,弗洛伊德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動因說(代償說)中是這樣闡述的: 藝術是“一種滿足的代用品”,是“一種與現(xiàn)實相反的幻想”。他還總結了幻想的三個特征:幸福的人不會幻想;幻想的動力來自為滿足的愿望;幻想與時間有密切聯(lián)系。在創(chuàng)作《大衛(wèi)·科波菲爾》時,狄更斯就經(jīng)常做一個夢,童年時黑暗的夢魘一直在他記憶深處揮之不去,夢中一間陰暗、潮濕,到處充滿著腐臭味的皮鞋廠里,一個童工正在熟練地把標簽貼到鞋油罐上面,這個人就是狄更斯。在皮鞋廠做童工的經(jīng)歷是他無意識中的一個痛處。發(fā)憤圖強便是狄更斯心中的夢,為了這個夢,他塑造了一個大衛(wèi)的故事,他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承認,同時潛抑在他心中的憤懣也得到了宣泄。同樣,在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中,夢,也是他為滿足愿望的一種表達方式,這部作品就是《遠大前程》。狄更斯在《遠大前程》中講述了一個幻想家和夢幻家皮普的的故事。皮普是一個貧窮的打鐵匠,他夢想有一天能像上流社會的人一樣,過上逍遙的日子,娶上漂亮的老婆。并且有一天他突然得到一筆從天而降的財富,從此他便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當他養(yǎng)成上流社會的惡習時,無情的命運又將他拉到了窮困潦倒、一無所有的境地,皮普的經(jīng)歷就是一場夢,是不幸福的人才會幻想的夢。弗洛伊德曾說過,人的每一次幻想都是愿望的履行。狄更斯從小是在皮鞋廠做童工,家道中落使得他窮困潦倒夢想破滅,這種打擊對于一個過慣了小資生活的他來說無疑是重大災難,在《遠大前程》中,狄更斯借皮普的經(jīng)歷揭露了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下人的生存狀況得不到保障的現(xiàn)實。
狄更斯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將自己的體驗和經(jīng)歷用作品中角色的語言、精神、心理活動進行述說,不僅自由表達了自己被壓抑的情緒,釋放了被潛抑的力比多,同時也為世界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篇章,藝術家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內心深處強烈的自我救贖和本能釋放的過程,而并不是單純依靠繆斯女神的神力使然,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探討文學作品的內在蘊含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英]查爾斯·狄更斯.孤星血淚[M].羅志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2]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作 者:陳 潔,碩士,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法與外國文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