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汲取了當時歐美主流社會的文化精髓,并聯想當時美國社會現狀,為讀者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超越國界,以觀照現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性墮落為主題的作品。馬克·吐溫巧妙地將當時英國泰晤士河畔的社會狀況和美國西部狂野的開拓文化相融合,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頗具幽默和諷刺意味的短篇小說,再次向讀者展示了英美的文化淵源以及其在各自發(fā)展道路上所展現出的差異。
關鍵詞:開拓精神 清教文化 西部幽默 本土化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從美國視角出發(fā),思考英國保守文化與美國“新大陸思想”的相似與差異。作品贊揚了主人公美國人亨利身上所體現出的英國人當年遠游探險的開拓精神,而這種開拓探險的精神伴著一波一波的移民運動也被傳到了北美大陸。后來成為了“西進運動”時期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慢慢形成了美國特有的本土粗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英國遠洋探險精神與美國大陸開拓精神的異同分析
根據馬克·吐溫自傳中記載,他一生經歷頗豐,尤其是喜好游歷寫作的生活,而這也正是這個美國作家身上所具有的英國后裔精神特色。英國人喜好遠游冒險始于中世紀入侵英國的北歐維京人,他們不顧生命危險征伐英國本土,這些狂熱的侵略行為恰恰給英國文化注入了一股遠游冒險的進取精神,使得原本孤立保守的不列顛人民開始有了放眼世界的意識,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之后的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活動??梢?,北歐維京民族的海盜精神為英國本土帶去了一股野性的沖動和奮勇。英國人那種喜好遠游的精神在《百萬英鎊》中也體現了出來。當亨利在初次使用百萬鈔票后,返回去求見那兩位給他鈔票的富翁時,仆人的回答是那兩位富翁及其家人都已經出門遠游了。從這一情節(jié)可以看出,英國人不僅喜歡漫游,而且很愿意將空閑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遠游上。而馬克·吐溫也一樣,喜好游歷的他不僅鐘情于創(chuàng)作《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樣的冒險小說,而且他本人也非常崇拜那些海盜的英勇。
當然,近代英國遠游開拓精神的形成也并非僅僅受到了北歐維京人的影響,海峽對面的法蘭西人和日耳曼人也在英國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文明開化較早的法蘭西人給英國人的開拓精神注入了理性的一面,而日耳曼人則給其帶去了最富征戰(zhàn)的民族血液——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他們付出了各自擁有民族特色的力量,為英國民族精神的最后形成做出了貢獻。尤其是最終征服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雖然自身文化水平很低,但是那種不怕犧牲、忠于進取的冒險精神卻深深地注入了英國民族血液當中。在《百萬英鎊》中,英國人的冒險精神體現在對打賭的熱衷上,故事的起因便是由于兩位富翁兄弟的打賭,而之后股票交易所中的瘋狂場面實際也是一種忠于打賭的表現。而這種喜好打賭的民族文化實際上是源于撒克遜民族的遺風,這種嗜好早已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深深地印在了英國人的血液之中。而美國人并不熱衷于打賭,但是他們欣賞撒克遜人的這種冒險精神,并以自己是歐洲撒克遜民族后裔而感到榮耀。例如馬克·吐溫在自傳中曾經描述過一場美國上流社會的酒宴。酒宴間曾有一名退伍的高級軍官對眾人講,他們是盎格魯—撒克遜種族,比其他民族優(yōu)越。這句話雖然含有一份醉意,但是引發(fā)了在場所有美國人的認同,他們都從這段話當中感受到了自己身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后裔的榮耀。而在《百萬英鎊》中,美國人亨利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能夠從容地生存下去,正是體現了美國人血液當中的撒克遜因子。
二、美國清教文化的根源及其與英國拜金主義的差異分析
馬克·吐溫欣賞清教徒的人格魅力,而且在他個人的生活中也始終以清教徒們?yōu)榘駱?,堅持純潔、誠實、節(jié)制、勤勞且樂于助人的處事原則。而《百萬英鎊》的主人公亨利實際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縮影。《百萬英鎊》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品德優(yōu)秀的清教徒,內省、節(jié)儉和勤奮等兼具一身。亨利的成功也確實受益于所具備的美德,因此,上層社會也接受了他,在家庭方面和事業(yè)方面雙豐收,可謂非常完美??梢钥吹?,清教的傳統對亨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亨利的行為里也彌漫著英國紳士的氣息。
清教徒之所以執(zhí)著于儉樸的傳教事業(yè),是因為圣經的精髓早已使他們刻骨銘心,他們時刻都以上帝的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而自小生長于清教徒文化盛行的密西西比河小鎮(zhèn),馬克·吐溫不會沒有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而他本人一直就是個虔誠的長老會會員,所以他身上也具有清教反省的美德。而在《百萬英鎊》中,馬克·吐溫也將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灌輸到了亨利的意識當中。在起初看到這張百萬鈔票時,亨利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反省,最終接受了這個具有冒險性的賭局。盡管如此,在閱歷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虛偽之后,他還是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他無時無刻都在表面的繁華和內心的恐懼之間苦苦掙扎。而這樣一種矛盾的心理實際也是人們拜金主義和亨利自身清教思想的反照。盡管有時亨利也會為一時的幸福而沖昏頭腦,尤其在得到鮑西亞的好感之后,他的美夢達到了頂峰。但是最后他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一次開始反省自己矛盾的處境。
節(jié)制和內省是清教徒人格修養(yǎng)的最重要品質,除此之外就是勤勞的生活習慣了。由于早期在美洲大陸近似于拓荒的傳教生活,使清教徒們早已習慣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勤勞也成為了他們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們并不是為了追求財富而勤勞,而是為了享受勞動的樂趣。而在《百萬英鎊》中,亨利便是勤勞致富的代表,他曾經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小辦事員,一周有六天都在忙忙碌碌。在幸運地獲得了百萬英鎊的巨鈔以后,他為了贏得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希望,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依靠自己勤奮的努力和智慧,終于獲得了成功。除此之外,一以貫之的誠信品質讓他兌現了對富翁的承諾。
審視了亨利節(jié)儉、內省和勤勞的清教徒美德后,我們再審視一下圍繞在亨利周圍的那些上流社會的人們,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的拜金主義者。而馬克·吐溫之所以著力塑造這些拜金主義者的形象,就是為了能夠讓讀者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文明發(fā)展所帶來的人性墮落。美英的資本主義起步時間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兩國最終都通過各自的努力走上了強國之路。可是國家財富的膨脹和物質生活的富足并沒有使民眾感到滿足,相反卻加重了他們對金錢的崇拜。就像在《百萬英鎊》當中,那些上流社會的貴族和富豪們生活不能說不幸福,但是由于個人欲望的不節(jié)制,使他們的人格都為追求金錢所扭曲。那些體面的有錢人之所以圍在亨利身邊,正是由于他們對金錢的無限崇拜,金錢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親情和人格。而一旦發(fā)現亨利失去了那張百萬英鎊鈔票,他們便會立即撕下自己親切的面孔,責罵聲充斥于亨利的耳邊。馬克·吐溫刻意在作品中描繪這些拜金主義者的丑態(tài),就是希望能夠重新喚起讀者對清教精神的堅持。因為物質上的富足并沒有使人們變得更加注重人格修養(yǎng),反而使他們都成為了金錢的奴隸,他們性格中的那種撒克遜人的開拓精神早已為現實的經濟利益所壓倒,在他們眼里,金錢比上帝還要萬能。故事的結尾部分,亨利放棄富翁給予的高薪職位,卻去追求平靜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得不說是馬克·吐溫自己對清教徒生活的向往。而反觀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拜金主義者的形象,大到公爵貴族,小到酒店服務員,當他們看到亨利的百萬鈔票失而復得時,又都變得笑逐顏開,小說將資本主義世界拜金主義的偽善表現得淋漓盡致。
馬克·吐溫本人之所以塑造亨利這樣一個美國普通公民的形象,實際上正是在宣揚像自己一樣的廣大美國民眾的奮斗史。成名之前的馬克·吐溫也始終是個平常之人,名不見經傳?!渡倒蠂饴糜斡洝返膯柺溃琶暣笤?,逐漸進入東部上層社會視野。最后當他認識了自己后來的妻子奧利維亞·蘭登并搬入富豪房子后,他終于成為了美國東部最受矚目的文學大師,可見馬克·吐溫與亨利的經歷非常相似。
總之,《百萬英鎊》描述的事件雖然是在英國,但題材方面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題材。類似于《王子與貧兒》,《百萬英鎊》也把英美兩國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說是有著英國血統的美國故事。追溯根源,順流而上,可以覓得英國文化的深刻烙印,但從英國到北美傳遞的途中又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旦扎根于北美大陸,就猶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擁有強不可摧的生命力。馬克·吐溫在該作品中采用了很多密西西比河畔的場景,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寫實風格和大量采用口語的手法對海明威、塞林格和福克納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袁春艷.試論馬克·吐溫的自然觀、文明觀與人文主義精神[D].廣西師范大學,2003:12.
[2] 馬軍.美國西部文化的代言人——馬克·吐溫——淺析《跳蛙》的文化根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01).
[3] 董紅英.從泰晤士到密西西比的文化變遷——重讀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10,(11).
[4] [美]馬克·吐溫.回憶錄[M].譚惠娟,陸萍,胡躍明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作 者:農舒淋,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 輯:康 慧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