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陸文夫是致力于弘揚蘇州文化的當代著名作家,他的許多散文作品由環(huán)境到語言都取材于蘇州,盡顯蘇州風情和地域特色。他以蘇州為背景的散文作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流淌著濃郁的姑蘇風情。品讀他的散文作品,可品味到老蘇州的味道。
關鍵詞:陸文夫 散文 蘇州地域文化
當代著名作家陸文夫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五十多年,他的作品扎根在蘇州文化土壤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當他40年代穿著長衫乘著木船進入蘇州的山塘河,他就對蘇州的美景著了迷,他覺得“這蘇州簡直是一部歷史書,一幅風景畫”。喜愛文學的他感覺“文學與蘇州的美景合成了一種針劑,把那藝術的基因注進了我的血液里”①。蘇州的地域文化是他寫作的背景,他也用智慧優(yōu)雅的語言寫出了蘇州地域文化的精髓。
陸文夫以寫小說著稱,他的散文同樣精致而富有特色。閱讀陸文夫的散文,我們仿佛跟隨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引領著我們“沿著高高的圍墻往前走,踏著細碎的石子往前走,扶著牌坊的石柱往前走,去尋找藝術的世界,去踏勘生活的礦藏,去傾聽歷史的回想”②。他的散文寫他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寫下來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情感、經歷、生活、體驗去寫,具有真情實感,清新淡雅、情趣盎然。他的作品字里行間流淌著濃郁的姑蘇風情,使讀者品味到老蘇州的味道。
一、幽深小巷展開生活畫圖
陸文夫40年代在蘇州高級中學就讀期間,喜歡穿街走巷,領略小巷的生活氣息,感受小巷的文化氛圍。蘇州的小巷是他生活的天地、藝術的天地,陸文夫把它稱為夢中的天地。
《深巷里的琵琶聲》《夢中的天地》《姑蘇之戀》《深巷又聞賣米聲》等散文用飽蘸感情的筆墨,書寫蘇州各種類型的小巷,尋覓老蘇州人家的小巷生活。那叫賣大白米和白蘭花的甜美、悠揚、清脆的聲音,回蕩在幽深的小巷,似蘇州女子唱著熟悉而又古老的吳歌。
《夢中的天地》用詩化的語言展開小巷生活畫圖。小巷鋪著長長的石板,石板下還有流水淙淙作響。小巷很窄,兩部黃包車相遇便無法通過,作者從多個角度來描寫小巷,先站在小巷從低處往上看,低矮的平房,晾衣裳的竹竿,低垂的竹簾,掩蔽著的長窗。作者又登上小樓從高處俯瞰小巷,從前樓的窗口往下看,那是人來人往,市井繁忙的一派景象;從后樓的窗口往下看,卻是一條大河從窗下流過。曲折的小巷變化無窮,小巷的房屋分隔著陸與水,兩岸的房子把河道也擠成了一條狹窄的水巷。
作者著力描寫小巷人家的市井生活。小巷人家一面臨街,可以感受人間的喧嚷,白天傾聽那清脆的叫賣聲,夜晚回蕩著尖脆悠揚的評彈聲;一面臨河,每家都有臨河的長窗和石碼頭,簡單而又靈巧的碼頭像云梯掛在小巷人家的后門口,女人們凌空上下,出現在波光與云影中。那沿河叫賣貨物的單槳小船,慢悠悠地隨水流飄蕩,當臨河人家叫賣時,便如箭快速射到窗下,樓上垂下一只籃筐就可談成交易。夜晚的河面閃爍著波影與月光,夜磐聲低沉回蕩,是那么的寧靜和祥和。
作者既從空間角度的變換描寫小巷,又從時間的變換描繪小巷生活,從夏日的清晨到夜晚,小巷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隨著煙霧升騰,小巷蘇醒了:帶著睡意的婦女在水井邊慢條斯理拉著吊桶繩汲水,退休的老人們或來到茶座里打拳喝茶,或在庭院里侍弄盆景,或坐在藤椅上喝著濃茶。小巷的夜晚更加迷人,天空星光低垂,涼風把深藏在小庭深院中的生活吸到外面,灑了涼水的磚頭地,舒適的藤椅,人們坐著躺著接受涼風的恩惠,納涼休憩,互相問候。
小巷更深夜靜,一天的生活由青年人來收尾。作者描寫了兩對情侶的動人情態(tài):一對情侶是深情厚誼,依依不舍,女的推門而入,還要探出身來向男友頻頻揮手惜別;另一對男女在賭氣鬧別扭,男的手足無措,女的依在那牌坊的石柱上,兩人在僵持著。空巷沉寂,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作者的眼里,蘇州的小巷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是一支歌,默默訴說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因為小巷是通向人間生活的路。
二、文化遺存彰顯姑蘇韻味
蘇州這個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積淀深厚。陸文夫在蘇州度過了六十多年的時光,蘇州是他觀察世界的窗口,他的散文《人與城》《人造的自然》《陽剛輕柔舞姑蘇》等著力描繪蘇州的城市特色和民風民俗,他把蘇州城比作一個江南的美人,嫻靜、高雅,有很深的文化教養(yǎng),又多才多藝。蘇州的園林、蘇州的刺繡、蘇州的評彈與昆曲都是那樣精巧與細致。
“你在蘇州的大街小巷走走,看見一座園子,一頂小橋,一個井圈,一間臨河的小樓,會覺得古樸、優(yōu)美?!雹圻@是一代代蘇州人,用他們的耐心、細致和堅韌,改善和美化著生活,滲透他們的個性、愛好和審美觀點,為蘇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與可貴的城市特點。
散文《人造的自然》寫蘇州人在修造園林時把住宅融入園林之中,以求天人合一,表現出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藝術觀點。在平地上造出了山林溝壑、小橋流水,大自然濃縮于小小的園林中,小中見大,富有創(chuàng)造性。
散文《陽剛輕柔舞姑蘇》主要描寫吳地歌舞,作者從吳字的形狀似一個人在跳舞,吳字的發(fā)音是跳舞時發(fā)出的聲音,分析蘇州人的老祖宗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作者結合蘇州歌舞團編排的舞劇《干將莫邪》,敘述如何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復興吳地歌舞。
他在散文《吳文化與現代化》中談到在現代化的潮流中,蘇州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的特點,展示自己的個性,做到傳統與現代同在,緊張與閑適并存。
三、吳地美食品味飲食文化
一篇小說《美食家》使陸文夫以喜愛美食而著名。他也寫了許多有關美食的散文,如《永不凋零的藝術——吃》《姑蘇菜藝》《吃喝之道》《吃喝之外》等,作者用充滿哲理的語言評說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他認為飲食是一種文化,美食是一門藝術。
作者寫吳地美食,寫出了吳地的飲食文化,寫出了吃喝時的心境,充滿了清新淡雅的生活情趣。
蘇州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作者在散文《姑蘇菜藝》中,談到蘇州菜的三大特點:精細,新鮮,品種隨著節(jié)令的變化而改變,認為這三大特點是由蘇州的天、地、人決定的。蘇州人性格溫和,辦事精細,菜也就精致。蘇州是魚米之鄉(xiāng),地處水網湖泊之間,在自家的水碼頭就可以撈魚摸蝦,城里菜園里的菜挑到巷口,菜葉還沾著夜來的露水,四時八節(jié)都有時鮮菜。
他在散文《吃喝之道》中將蘇州宴席中菜肴的配制比做昆劇,由淺入深,有序幕,有高潮,有結尾。大幕拉開是冷盆,冷盆要成雙,重點是色彩和形狀,先有眼睛、鼻子和耳朵激發(fā)起食欲,然后是熱炒,葷素搭配,甜咸相間,還要有點心鑲嵌其間,把點心的形狀與色彩和菜肴融為一體,眼耳鼻舌同時發(fā)揮作用欣賞美食文化。
散文《吃喝之外》寫他五十年代在江南一個小鎮(zhèn)的經歷,采訪時近中午,他來到一家臨河而筑的小飯館,飯菜已賣光,只有一條鱖魚養(yǎng)在河里,可以做個魚湯聊以充饑。當作者隨著店主人從嘎嘎作響的木扶梯登樓,“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河底水草搖曳;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極目遠眺,有青山隱現”④。作者面對碧水波光,低吟淺酌,盡情享受那青山、碧水、白帆、閑情和詩意。作者后來無數次吃鱖魚,都不及三十年前在小酒樓上所吃到的那么鮮美。
作者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描寫吃的味道。少小離家的蘇州人,回到家鄉(xiāng)到處尋找糖粥、小餛飩、豆腐花等兒時經常吃的食品,可吃到后總覺味道不如從前。那是因為小時吃糖粥是依偎在慈母身邊,吃的不僅是糖粥,還有慈母的愛憐、溫馨的童年;吃豆腐花是和兒時的伙伴一起,因此童年的歡樂、兒時的友誼,會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吃小餛飩是和初戀的情人在一起,冬夜、深巷、寒風、戀火,那小餛飩的味道含有愛情的添加劑。
陸文夫對飲食文化理解深刻,認為飲食和地理、歷史、物產、習俗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都有關聯。他反對浮華奢靡之風,他把飯店的豪華裝修和精致餐具比作空心湯團,比作泡氣,如果追求飯店的氣派和氣勢就是吃空氣。他注重營造飲食的環(huán)境、心情和氛圍,追求吃喝時的那種境界。
四、茶館書場共賞雅俗風情
陸文夫的散文寫茶館書場也是出神入化,寄寓了他的審美理想,他對淡逸的審美追求,對理想生存狀態(tài)的追求。
在《夢中的天地》中有大量的筆墨描寫茶館白天和夜間的情境。白天茶館最鬧猛,方桌、長凳、烏油油的紫砂茶杯,茶客高談闊論的嗡嗡聲,兜售瓜果的清脆叫賣聲,戴著墨鏡拉二胡的瞎子沙啞的說唱聲。到了夜間,茶館店變成了書場,琵琶叮咚,吳語軟儂,蘇州評彈尖脆悠揚。
陸文夫的散文《門前的茶館》把小茶館比做大世界,饒有趣味地介紹蘇州人的茶館生活。茶館店隨著曙色朦動就熱鬧起來,老茶客迷糊著跑進茶館,一杯濃茶開啟一天的生涯。茶館店是信息中心,是交際場所,是交易市場,是聚會場所,是民間法庭。作者著力寫了蘇州吃講茶的風俗,把民事糾紛拿到茶館店來評理,糾紛雙方各聘請能人申述理由,由地方上較有權勢的頭面人物進行裁判,達到講和的目的。
散文《深巷里的琵琶聲》描述了蘇州早年間的書場,在書場里泡一杯香茶,聽名家的演唱,是人生莫大的享受。蘇州評彈以其語言生動,唱腔優(yōu)美,敘事刻畫人物細膩而深受人們喜愛。一條小巷里如果能出一個走紅的評彈演員,鄰里間都會感到光榮。秋天的小巷飄溢著桂花的香氣,伴著香氣而來的還有叮叮咚咚的琵琶聲,在蘇州的那些石庫門中、庭院里、門堂里總能發(fā)現一個美麗的姑娘或少婦,在彈著琵琶,唱著蘇州評彈。
陸文夫是致力于弘揚蘇州文化的作家,他的許多散文作品由環(huán)境到語言都取材于蘇州,盡顯蘇州風情和地域特色。他運用對比的手法寫蘇州的今昔變化,他用當代的意識來審視蘇州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風貌,體現出一個智者對蘇州的熱愛之情,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他的散文,展示了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① 陸文夫:《姑蘇之戀》,見陸文夫:《深巷里的琵琶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頁。
② 陸文夫:《夢中的天地》,見陸文夫:《深巷里的琵琶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頁。
③ 陸文夫:《人與城》,見陸文夫:《深巷里的琵琶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頁。
④ 陸文夫:《吃喝之外》,見陸文夫:《深巷里的琵琶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頁。
參考文獻:
[1] 范培松.中國散文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 肖玉華.陸文夫散文論[J].中國文學研究,2010,(04).
作 者:王敏杰,文學碩士,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康 慧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