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蘇格蘭女詩人凱瑟琳·杰米最為關(guān)注的問題,她的詩歌既表明了人與自然的融合,同時又展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沖突。她在詩中常常把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相混合,又時而流露出對自然物的崇拜,使人們意識到自然物具有令人欽佩的品格,而人類與其他自然物一樣只是一個平凡的物種。在描寫人與自然的沖突時,她又表明:人類不應(yīng)該把自己放在自然的對立面,而應(yīng)當(dāng)與自然和解。總之,杰米的詩讓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各物種都是一張互相連通的生態(tài)大網(wǎng)的一部分,因而啟發(fā)我們摒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錯誤觀點,從生態(tài)整體觀的角度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凱瑟琳·杰米詩歌 生態(tài)批評 人與自然
凱瑟琳·杰米(Kathleen Jamie1962— )是當(dāng)代英國著名的蘇格蘭女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一個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她認(rèn)為詩歌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作為一種辯護話語……(詩歌可以用來)反抗全球化大市場的入侵及其所帶來的生態(tài)威脅”。因此,杰米試圖依靠寫作去促成環(huán)境的改變,使人們意識到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呼吁人類關(guān)愛自然,保護自然。
杰米認(rèn)為詩歌之所以產(chǎn)生,緣于人類奇妙的世界性存在,所謂世界性存在是指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原始關(guān)聯(lián)性。人類有生命,有意識,有思想,有智慧,那么該怎樣在這個世界中生活呢?對這個問題的探尋催生了詩歌。杰米“世界性存在”的思想與生態(tài)的存在觀以及生態(tài)整體觀相契合。雖然被貼上“女詩人”和“蘇格蘭詩人”等標(biāo)簽,但她堅持認(rèn)為自己是“自然詩人”。的確,從她最早的詩集《我們生活的方式》(The Way We Live 1987)到《樹屋》(The Tree House 2004),杰米一直都注重探尋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在她看來,書寫自然不是要逃離人類社會,而是關(guān)注人類“世界性存在”的一種方式。用杰米自己的話來說,書寫自然就是要在人類參與的各種各樣的復(fù)雜關(guān)系中,去重新考慮并認(rèn)真修復(fù)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一、人與自然的融合 在杰米的詩中,尤其是詩集《分娩》(Jizzen,1999)、《樹屋》( The Tree House,2004)和《水光:詩歌精選》(Waterlight: Selected Poems,2007)中,人與自然之融合無處不在。作為人類親密伙伴的花、鳥、魚、蟲、樹木等自然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她的詩中。在“杜鵑花”(rhododendrons)這首詩里她這樣寫水邊的杜鵑花:“紫色的小飾物/倒影反射在水面/就像一家人在起居室/舒適而安靜地/看電視?!?/p>
這首詩把紫色的杜鵑花比做一起看電視的一家人。杜鵑花的倒影如同電視機閃爍的光影;一簇簇的花朵就像聚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一家人。這里,詩人準(zhǔn)確地抓住花兒和人這兩組意象的特點,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生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使我們不由得驚嘆詩人異乎尋常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杰米的詩歌常常把自然與人融為一體,使讀者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自然?!斗置洹愤@部詩集把懷孕和分娩的女性經(jīng)歷與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聯(lián)系起來。在《超聲診斷》(Ultrasound)這首詩中,杰米回憶到自己生完兒子從醫(yī)院回到家中,去花園觸摸知更鳥巢的經(jīng)歷:“走到花園的頂端,/懷著惺惺相惜的敬意,去觸摸/我們的李子樹的/盤旋的枝干,其上的苔蘚/還有冬青樹中知更鳥的棲息處?!?/p>
對剛出生的小生命的敬意使她對知更鳥的小鳥也充滿敬意,新出生的嬰兒與知更鳥的小鳥之間存在著一種原始性關(guān)聯(lián)。這里,人與自然不分你我,“此在”與世界密不可分,正是生產(chǎn)的經(jīng)歷使詩人意識到“此在”即人的此時此刻與周圍事物構(gòu)成了關(guān)系性的生存狀態(tài)。在杰米的詩中,這種關(guān)系性的生存狀態(tài)隨處可見。
在“玻璃殼的船”(The Glass-hulled Boat)中,杰米觀察到:
首先游來的是水母
淡紫色流蘇樣的,閃光的碗狀體
就像取下的內(nèi)臟,
緩慢跳動著。
接著在陰暗的綠色中
前前后后搖擺著
就像幾乎被遺忘的祖輩們
——一條條柱子樣的墨角藻。
就像是我們被困在出租車?yán)?/p>
在一個路燈昏暗,古怪的
小鎮(zhèn),在打烊的時間
每個人都沉浸在酒后的傷感中
而且確實是,該回家了
你們這些墨角藻,燈柱一樣
充滿抱歉,傾斜著,
寂寞的,模模糊糊的子宮樣的水母
——我?guī)缀跻w慕這水母:
當(dāng)我們引擎發(fā)動時,它舒展開來
突然出現(xiàn)在新的軌道上,
醉醺醺的,但鎮(zhèn)定自若。
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一個個的比喻,首先水母被描寫成一個“淡紫色流蘇樣的,閃光的碗狀體”,然后,又進一步把水母比成是一個“內(nèi)臟”,這些類比是從外形上做的淺層的比喻。水母游在墨角藻中就像拖著長長的胡子的“幾乎被遺忘的祖輩們”游走于一根根的柱子之間。墨角藻營造的氛圍就像在某一個“路燈昏暗的”小鎮(zhèn),打烊的時間,酒意微醺的人們沉浸在“酒后的傷感中”。一組組的比喻更進一步把我們?nèi)祟惖氖澜缫脒@個正在描寫的海洋世界?!凹拍模D:淖訉m樣的水母”在附近的輪船突然發(fā)動時,并不慌張,而是緩慢地舒展開身體,就像被酒精麻醉的人們,“醉醺醺的,但鎮(zhèn)定自若”。這是一個沉醉的海洋世界,一切都懶洋洋的,即使是輪船引擎惱人的噪聲似乎也不能驚擾這個安靜的世界。
杰米的筆下,即使是強大的捕食者也有安靜的時刻。在《姥鯊》(Basking Shark)中,強大的食肉動物姥鯊在詩人站立的巖壁下面,“靜靜地/就像一塊鐵砧”,它不是游回到大海里去,而是被海浪帶回到了大海。變成了“黑色的鼓鼓的就像一顆心/長時間地/經(jīng)歷著悲傷”。這一奇妙的類比再次跨越了人與自然的分野。在《獵鷹》(Falcon)這首詩里,剛剛長滿羽毛的小獵鷹,試探著以“確保安全”,它“向后退/幾乎隱藏起來”。在這些詩里,即使是強大的自然物也有脆弱的一面。
在《雁群》(Skeins o Geese)中,她寫道:“小鳥在黃昏寫下什么?/一個從沒說出來或讀出來的詞”,人類的語言與鳥兒的飛行混淆起來。
杰米詩歌中經(jīng)常寫到鳥兒,《潛水鳥》(The Dipper)中這樣寫道:
時至寒冬,就要上凍的時刻
我走出一片冷杉樹林時
看到從瀑布中飛出
一只孤單的鳥兒
它落在一塊潮濕的石頭上
水木然地刷刷流動
此時,從它的喉嚨里
擠出一首輕快且不可遏制的歌。
這樣的歌我不可能唱出來
我不能把鳥兒哄入我的手心
它知道河水的深度
卻在陸地上歌唱它。
這首詩中,詩人觀察到一只小小的鳥兒從瀑布中飛出,它唱著一首輕快的歌,它了解河水的深度,這些事人類無法做到,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小鳥的敬畏之情?!拔也荒馨阉迦胛业氖中摹?,因為“我”不能也不想把它當(dāng)玩物來把玩,此處講述者已經(jīng)把小鳥置于一種神圣的高度來頂禮膜拜。
這種對自然物崇敬的心態(tài)隨處可見,在《白腰海豚》(White-Sided Dolphins)中,詩人看到一些白腰海豚,它們跟隨著船,船上的人們趴倒在甲板上,拿出相機準(zhǔn)備拍攝,而人們鏡頭里的海豚不僅僅是被觀察者,它們也是觀察者,它們乘風(fēng)破浪飛濺到空中,打量著甲板上的人們,直到“把我們(人們)看透”,然后就像失去興趣一樣,它們又回到自己的軌道上“忠于自己身體內(nèi)置的海洋地圖”。此處海豚與甲板上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就是一種主體間性交流(生態(tài)的主體間性,即在承認(rèn)生態(tài)整體性的前提下,同時張揚自然主體和人主體。參看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學(xué)研究概論》,學(xué)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33頁),海豚與人互為主體,而不再是主體與客體對立,觀察者掌握主動,被觀察者完全被動的傳統(tǒng)的觀察方式。不管是潛水鳥還是海豚,它們都讓人產(chǎn)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杰米的詩讓人們看到了自然物的高貴,同時也意識到人類自身作為物種的平凡品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類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顛覆了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
二、人與自然的沖突 杰米筆下,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并不總是和諧的,而是充滿了對立和沖突。詩集《樹屋》中的第一首詩《許愿樹》(The Wishing Tree)寫到一棵樹:
我既非立于荒野
又非處身仙境
只是站在青山
環(huán)抱之間
群山相疊
一山壓著另一山……
杰米運用第一人稱,以樹的視角娓娓道來,把自己等同于一棵身負(fù)人們重重愿望的樹,似乎親身體驗著這棵樹的痛苦與快樂。人們把硬幣錘進這棵老樹的身體,就像把硬幣投進泉水,希望借此實現(xiàn)愿望,這種行為卻對樹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然而,這棵樹卻似乎理解人們的行為,忍辱負(fù)重,甘愿肩負(fù)使命。
透過濛濛雨霧
望著我
就如同在你自己的血液中
品嘗鋼鐵的味道
因為我秘藏著
流通的貨幣
它們帶著盼望:每一個愿望
都是一個秘密的使命。
此處描寫顯然有別于人類中心主義借景抒情描寫自然、歌頌自然的方式。詩人躍入樹的身體,充分理解這棵樹的權(quán)利和困境。她默認(rèn)了樹的主體性,這棵樹不再是對象化的一棵樹,而是一個和人類一樣有感覺、有責(zé)任感的個體。詩的后半部分這樣寫道:
雖然我中毒
窒息因為這些零錢
這些帶著人們愿望的零錢
每天被軋進我的身體
但是看哪:我還活著—
事實上,還開著花。
這棵許愿樹被人們折磨得奄奄一息,可是依然勇敢地承擔(dān)起責(zé)任,那些“秘密的使命”,此處體現(xiàn)了自然的包容性。雖然它“累累傷痕”,但依舊生命力強盛,“事實上,還開著花”。
人與自然的沖突也常常會以暴力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青蛙》(Frogs)這首詩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接近地面的特寫鏡頭:兩只正在交配的青蛙,“顏色斑駁,呈現(xiàn)葉子的黃色/……蒼白如經(jīng)冬的草兒”,然后,突然出現(xiàn)了一輛汽車,軋上這兩只青蛙,把它們軋成“一體——肚子/壓著肚子,舌頭完全浸入腦漿”。這個場景的細(xì)節(jié)性描述首先把讀者帶到青蛙的世界,青蛙的交配蘊含著生命的力量,代表了自然世界的原始活力。然后,汽車的突然出現(xiàn)又把讀者拉回到人的世界。詩中的“汽車”象征人類文明,這種文明具有某種暴力性和破壞性,會對自然造成極大的威脅。所以,詩中的兩只青蛙最終被定格在被軋死的瞬間。鏡頭里生與死瞬間逆轉(zhuǎn)令人瞠目結(jié)舌,這一事件因之而顯得異常沉重。這里,人類的破壞力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暴力就在附近,就在周圍,隨時可能出現(xiàn),兩只青蛙的生命瞬間就結(jié)束了,青蛙所代表的自然也顯得異常脆弱。詩的末尾,一輛輛汽車從這堆肉泥上碾過,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人類的冷漠由此可見一斑。
人類的破壞力在另一首詩《小蝙蝠》(Pipistrelles)中也體現(xiàn)出來。這首詩中,小蝙蝠在人們還沒有“回過神來”就“突然消失”,因為人們從來不愿花時間關(guān)注它們的存在,人類只是像匆匆過客一樣,從不曾真正進入小蝙蝠那個和人類社會相仿的世界。在《鳥兒的飛行》(Flight of Birds)中,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再次凸顯出來:
畫眉鳥從我們的花園里消失了,
……水鳥打頭頂飛過
高唱著:“去往何處?去往何處?”
這首詩堅持人類要與自然和解的觀點。詩中,杰米想象著一群民眾“聚集著/空著手站在城市的邊緣”,喊著每一種鳥類的名字,詩人問道:
“我們可不可以說服
鷦鷯,秧雞和小小的羽毛光滑如涂了圣膏般的戴菊鶯
來留在我們可以感覺到的范圍內(nèi)
在這唯一的世界里?”
事實上,《鳥兒的飛行》這首詩敦促人們認(rèn)識到自己只是大自然小小的一部分,改變“人定勝天”,向自然挑戰(zhàn),征服自然的愿望,與自然和解。
三、人與自然的和解 縱觀自然科學(xué)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看到自然界一直都受到人類的關(guān)注,然而這種關(guān)注往往是為了利用自然。詩人杰米的關(guān)注與此不同。杰米觀察自然,給自然全身心的關(guān)注,她作為觀察者往往完全融入自然,成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達到“忘我”的狀態(tài)。然而,有時候詩人筆下的人類往往會破壞這種和諧。詩人認(rèn)為化解沖突與自然和解必不可少,因為在當(dāng)今世界我們很難把自然與人類文化完全分隔開來。人類活動的普遍使我們周圍的自然無不刻上了人類的痕跡。歷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現(xiàn)在的人們看到的自然景色中常常刻滿了歷史的印跡,要把文化與自然區(qū)分開來已非易事。人們常把過去的蘇格蘭比作成一個“自然的”和“原生的”荒野,杰米則認(rèn)為這是對古代蘇格蘭人的一種公開蔑視,因為任何時代的“荒野”都可能已經(jīng)刻上了人類活動的痕跡。文化與自然的關(guān)系成為杰米詩歌關(guān)注的焦點。《樹屋》中,《圣物箱》(Reliquary)這首詩就探討了這樣的主題,看到蘇格蘭不斷變化的土地,杰米寫道:“我們居住的土地露出了/古人存在的痕跡/亂葬崗里/埋著纖維光纜?!比欢恋夭粌H僅是歷史的積淀,更是無處不在地顯示了自然這個永恒的現(xiàn)在。與人類歷史共同存在的是自然歷史,“圣物箱”是這首詩的關(guān)鍵詞,發(fā)人深思:什么才是“神圣”的、值得保存和回憶的?這首詩還告訴人們,人類活動與自然的混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因為,人類本身就是這個自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杰米的詩使人感到每個物種都是一張互相連通的大網(wǎng)中的一部分,這樣的感覺形成杰米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使她的詩顯得自持且寧靜。
總而言之,詩人在面對自然時流露出敬畏、謙卑的心態(tài),同時又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關(guān)懷和責(zé)任感。就是這樣,杰米把她的詩歌作為“一種辯護話語”,使之成為一種強有力的保護環(huán)境的手段,試圖尋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這在當(dāng)今時代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Fraser, Lilias. Kathleen Jamie interviewed by Lilias
Fraser [J]. Scottish Studies Review,2001:15-23.
[2] Connolly, Cressida. “A writer's life: Kathleen Jamie” in The Telegraph [N]. 2004 (Nov.21).
[3] Brown, Clare and Don Paterson (eds). Don't Ask Me what I Mean:Poets in Their Own Words[M]. London:Picador,2003.
[4] Jamie,Kathleen.The Queen of Sheba [M]. Northumberland:Bloodaxe Books,1994.
[5] Jamie,Kathleen.The Tree House[M].London:Picador,2004.
[6] Jamie,Kathleen. Jizzen [M]. London:Picador Press,1999.
[7] Jamie,Kathleen. Findings [M]. London:Sort of Books,2005.
[8] Jamie,Kathleen. Waterlight[M]. Minneapolis: Graywolf Press,2007.
[9] Scott,Kirsty.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Guardian [N].2005(Jun.18).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
(項目編號:2009-ZD-01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李笑蕊,英美文學(xué)碩士,河南師范大學(xué)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
編 輯:康 慧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