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勞倫斯建構現(xiàn)代“伊甸園”的探索,并且結合勞倫斯其他一些代表作中有關現(xiàn)代女性“夏娃”群像命運的探討,進一步對勞倫斯畢生所探索的建構現(xiàn)代“伊甸園”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必要的非理性哲學思考。以期望發(fā)現(xiàn)勞倫斯構建現(xiàn)代“伊甸園”的理念對當下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些許啟示。
關鍵詞:“夏娃” “伊甸園” 和諧社會
英國20世紀初的現(xiàn)代作家戴·赫·勞倫斯畢生致力于兩大主題的探索:第一他要表現(xiàn)的是在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里受到壓抑和趨向分裂的自我,以及揭示主人公的人性遭到扭曲和本能受到挫折;第二他力圖建立男女之間的和諧性關系,建構一種天空“彩虹”般“自然完美”的兩性關系來弘揚生命本能的力量。因為在他看來:人是由肉體和精神兩部分構成,肉體承載著人之本能欲望,而精神體現(xiàn)人的靈魂和理性。在人的靈與肉二元關系中,他批評了傳統(tǒng)觀念中偏重強調靈魂的博大與理性的效用,而忽視肉體本能欲望的理性觀點。他認為,精神與肉體是統(tǒng)一的,如果說他們是一種二元的存在,那不應該是對立和沖突的關系,而只能是由雙方“自然的平衡”所達成的一種相輔相成的和諧;人所能做的只能是聽從生命的呼喚,充分回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去。①所以在他看來,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別是人的性欲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罪惡;只有使人的原始本能充分復活,才能使機械統(tǒng)治下暗淡無光、郁郁寡歡的人類生活發(fā)出照人的光彩,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恢復自然而和諧的關系。本文在其作品《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基礎上,借助非理性哲學思想探討勞倫斯建構現(xiàn)代“伊甸園”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和對當下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些許啟示。
一、勞倫斯建構現(xiàn)代“伊甸園”的探索 自遠古起,人們便憧憬建立一個美滿生活的樂園,《圣經(jīng)》中“伊甸園”所傳達出的正是人們對這種樂園的企盼。這在勞倫斯的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里得到了回應。在康妮家中的后花園里,勞倫斯把樹林精心地建構成現(xiàn)代“伊甸園”,讓“夏娃”康妮和“亞當”梅樂士享受著兩性和諧的性愛生活。而與此同時勞倫斯也譴責工業(yè)化對人類自然與和諧環(huán)境的破壞。其實,勞倫斯是在企圖尋找那已經(jīng)消逝的人類自然和諧的“黃金時代”。這一信念在《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得到了寓言式的,抑或神話式的體現(xiàn)??梢哉f,為了和丑惡的工業(yè)文明相對抗,他在書中那所謂文明社會的一角,精心營造了一座現(xiàn)代“伊甸園”,供他的“夏娃”和“亞當”棲身、休憩、相親相愛。使他們在快樂和幸福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靈與肉的完美結合。這充分反現(xiàn)了勞倫斯本人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兩性關系不懈的探索?!妒ソ?jīng)》創(chuàng)世紀篇中提到的“伊甸園”是男性的亞當和女性的夏娃所構建的神話樂園。夏娃的果敢和勇氣觸怒了耶和華,也因此要遭受生兒和育女的痛楚。所以在構建現(xiàn)代“伊甸園”的時候,勞倫斯在他的許多小說中更多關注女性夏娃的命運,即她們所遭受的來自家庭和社會雙重壓迫的命運。勞倫斯在小說中運用女性視角,深入到她們的心靈深處,披露她們的艱難心路歷程,展現(xiàn)她們的內心自我追求,而這些都充分和具體地體現(xiàn)了勞倫斯對現(xiàn)代女性“夏娃”不幸命運的關切?!栋卓兹浮防镆恍淖非蟆罢嬲膼矍椤钡娜R蒂;《兒子與情人》中來自社會不同層面的葛楚德·莫瑞爾、米麗安和女工克拉拉;《虹》里富有獨立精神和叛逆意識的現(xiàn)代知識女性厄秀拉,都是勞倫斯塑造的新的女性自我。這些女性和《查特萊夫人中情人》中的康妮一起,組成了勞倫斯筆下的“夏娃”群像。盡管這些女性“夏娃”性格不同,稟賦迥異,追求的側重點也各呈異趣,有的傾向于與男子精神上的結合;有的沉溺于肉體的欲望滿足;有的則致力于追求和諧與美滿的兩性關系,但她們無疑都體現(xiàn)出勞倫斯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即男女之間的身體和精神的完美結合。
二、勞倫斯構建的現(xiàn)代“伊甸園”的非理性哲學思考 其實,說到勞倫斯作品中存在大量有關男女性關系的細節(jié)描寫,人們在非難勞倫斯之余,更多應該思考身為作家的他專注于此的緣由。事實上,非理性主義哲學為勞倫斯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思想和理論土壤,使得作為英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始人的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他在作品中直接或間接展示的創(chuàng)作思想或理論都與叔本華和尼采的非理性主義有密切關系。首先,叔本華的《愛的形而上學》一書對勞倫斯思想的形成影響頗大。在這本書中,叔本華重點討論了在人的生存意志中,性欲、愛情和婚姻占主要地位。他進而認為兩性的交合是生存意志戰(zhàn)勝死亡的必然途徑。所以,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點。另外,他對兩性的戀愛過程也作出自己的分析。他認為:“歸根結底,兩性之間所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緊密的聯(lián)結,就是由于各種生物的種族求生意志之表現(xiàn)。這時的意志已預見他們所產(chǎn)生的個體,很適合意志本身的目的和它本質的客觀化?!雹谠趧趥愃棺詈蟮男≌f《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查特萊由于戰(zhàn)爭失去生育能力,為了傳宗接代他默許妻子康妮在外尋找另一半懷孕生子,后康妮邂逅獵場看護人梅樂士。小說里主人公克利福德的做法體現(xiàn)他作為貴族階級的種族求生意志。而康妮與梅樂士之間的媾和直接反映的是兩性之間具有的強烈吸引力和聯(lián)結的緊密。前者體現(xiàn)克利福德的種族意志力,后者展現(xiàn)的是兩性關系的生物本能。而勞倫斯在作品中重點突出的“性驅力”思想也是叔本華哲學觀點影響下的產(chǎn)物。具體表現(xiàn)為勞倫斯致力于挖掘人物生命的原動力,使人的身上“生理的”與“非人類的”意志因素成為人物活動的內在驅力。這種內驅力促使男女相互吸引。事實上,勞倫斯作品中過分強調的性驅力是赤裸裸的性吸引力,是純生物的自然沖動,自我無法控制它。所以,它不受道德和人的意識約束。這顯然是過分夸大性本能的作用和能力,忽視了人作為社會的人,必須把個人行為建立在社會道德標準之上?!恫樘厝R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與梅樂士的大量性愛場面除了展示勞倫斯對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反叛之外,在筆者看來是過于夸大男女之間的性愛作用,是在凸顯人的性本能和動物意識。我們要批判地看待它的社會意義。
尼采對勞倫斯的影響雖然晚于叔本華,但是對勞倫斯的創(chuàng)作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尼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勞倫斯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想產(chǎn)生影響。首先,尼采是生命的熱情謳歌者。在他看來,生命是快樂之泉。他也熱情歌頌肉體,因為它不僅是生命外在的感性形態(tài),也是生命的象征。正是由于肉體的存在,人的生命才具體可感。在他的代表作《權力意志》中他更是對肉體大加贊揚:“這就是人的肉體,一切有機生命發(fā)展的最遙遠和最切近的過去靠了它又恢復了生機,變得有血有肉。肉體是比陳舊的靈魂更令人驚異。無論在什么時代,相信肉體都勝似相信我們無比實在的產(chǎn)業(yè)和最可靠的存在?!雹勰岵上嘈旁谏鼉r值中肉體的地位不可小視。其次,尼采重視生命的內在本質。他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強力意志。因為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有意志,這就是權力意志。其實,尼采是在追求人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擴張和自我滿足。在他看來,生命本身就是成長延續(xù)積累力量和追求力量的本能:哪里缺乏強力意志,哪里就有沒落。尼采的生命哲學對勞倫斯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有力的證明就是勞倫斯的血性意識哲學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他對肉體的判斷是這樣的鮮明和堅定:“我的偉大宗教就是相信血和肉比智力更聰明。我們的頭腦所想的可能有錯,但我們的血所感覺的、所相信的、所說的永遠是真實的。智力僅僅是一點點,是束縛人的韁繩。我所關心的是感知。我全部的需要就是直接回答我的血液,而不需要思想道德等的無聊干涉。我設想,一個人的軀體就像是一種火焰,就像蠟燭的火焰那樣永遠站立著燃燒著而智力僅僅是照射在周圍的各種東西上的光……”④
勞倫斯認為人的肉體和血性高于理智和道德。他的全部作品之所以集中討論兩性關系中敏感的性關系,就是因為他相信肉體體現(xiàn)著生命的本質力量,肉體也應該充分地張揚和釋放這種力量。再者,尼采是反叛一切傳統(tǒng)勢力的斗士。他向統(tǒng)治歐洲兩千多年的基督教道德觀發(fā)起挑戰(zhàn)和攻擊。因為基督教道德觀視肉體為罪孽,把欲望看成萬惡之淵藪,認為人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靈性的生活,才能達到幸福的彼岸世界。不僅如此,尼采對建立在基督教道德觀基礎上的近代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想、社會契約論、理性主義思想和西方現(xiàn)代文明本身都進行徹底的否定。他甚至認為,西方世界已經(jīng)進入“最墮落的時代”,到處充滿腐朽、惡臭、貪婪和縱欲,正在走向滅亡。至于如何使西方腐朽的社會獲得再生,尼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勞倫斯繼承了尼采的反社會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反宗教的哲學觀點,而且在他的所有各類作品中都作了各種大膽的嘗試和實驗,他對再生問題也進行了種種探索。但是很明顯這些探索和嘗試都只是紙上談兵,對當時社會改革和進步?jīng)]有帶來太大的作用和產(chǎn)生顯著的效應。當下的我們再次研究勞倫斯建構現(xiàn)代“伊甸園”的文學主題時,應該學會用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他的思想和哲學觀點的時代局限性和非科學性。
三、勞倫斯作品的社會意義 從勞倫斯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勞倫斯那種崇尚生命本能的血性意識學說與西方世界世紀之交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是合拍的,也顯示出種種流行思潮影響的痕跡和烙印。所以,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曾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和產(chǎn)生了深遠的社會價值?;仡櫄v史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的人文精神在古希臘就已有相當發(fā)展。英國當代著名學者阿倫·布洛克在他的名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曾說到:“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雹荻鳛橐环N思潮出現(xiàn)并對西方世界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運動則是發(fā)端于14世紀至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巨作,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都相繼提出自由是人的本質,要以人為中心,強調現(xiàn)世生活(享樂)的意義等人文主義思想和學說。繼此之后,隨著歐洲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主義斗爭的發(fā)展,人文主義思想有了新的發(fā)展。以伏爾泰、盧梭為代表的啟蒙學派,從抽象的人性出發(fā),提出“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口號。與此同時,法國唯物主義則從哲學角度,論及個人的“情欲”“性善”是人的本性,“肉體器官是人的唯一動力”,提出要改變人必須改變環(huán)境的結論。這些觀點極大地啟發(fā)了人們的思想。到了現(xiàn)代社會,反理性主義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強調人的意志、情欲、生命、潛意識直至本能的作用,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所生活世界的關切。而盧梭、叔本華、卡夫卡、里爾克這些人文思想家和我們一樣生活在物質時代,生活在欲望和缺憾里,他們的思想并非僅僅包含形而上的或美學的涵義,研究了解他們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對于人類整體生存的狀態(tài)都有不可低估的實用價值。
所以,重視和培養(yǎng)人們的人文素質,已成為全球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一股閱讀西方人文思想家的熱潮。到21世紀的人類在經(jīng)濟、科技等都取得巨大發(fā)展的今天,人文精神卻出現(xiàn)了失落和危機。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去關注和研究那些大師們所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勞倫斯作為20世紀初產(chǎn)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文學家,他的理論思考和心路歷程必將對后代產(chǎn)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勞倫斯的聲望與影響與日俱增,對他的思想與藝術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學術界的一個熱點。由于其作品近幾年在中國大量譯介,勞倫斯也引起我國讀書界較大的興趣,成為一般讀者閱讀最廣、談論最多的作家之一。據(jù)此可以想見勞倫斯的文學作品和思想所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對當下的中國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必定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作用。其次,勞倫斯的作品有非常嚴肅與深刻的社會哲學內涵。他斥責西方腐朽的文明傳統(tǒng)和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導致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壓抑,渴望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看到的積極方面,作為讀者不要以為勞倫斯所著重描寫的兩性關系探索都是在渲染性愛的淫穢,并以此把他的小說歸于色情小說。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贊同勞倫斯的性愛哲學,我們從中得到更多的應該是他對我們今天社會的啟示:既不要肆無忌憚和有恃無恐地談論性,以致亂性,從而擾亂社會,也不能羞于此情,極力回避對正常兩性問題的探討,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辯證地看待男女之間的兩性關系。勞倫斯一生致力于建構的現(xiàn)代“伊甸園”,其目的是反抗傳統(tǒng)的維多利亞道德觀、宗教和理性對人性中自然和本能的過分壓抑和束縛,是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中的“亞當”和“夏娃”們。
① 劉念茲:《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頁。
② Alan R.Zoll, Vitalism ad the Metaphysics of Love: D. H. Lawrence and Schopenhauer. D. H. Lawrence Review, 1978:5.
③ [德]尼采:《權力意志》,張念東、凌素心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52頁。
④ [英]勞倫斯:《美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黑馬譯,企鵝出版社1923年版,第62—63頁。
⑤ [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董樂山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143頁。
作 者:丁禮明,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及理論。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