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學科,有人曾說過,在優(yōu)質課中展示最好的是語文課,展示最差的也是語文課。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育就猶如那一枝獨秀,花樣翻新不斷,各類新人新事層出不窮,教學狀況可謂甚為壯觀。
當大家都在揣摩如何教語文時,我們是否能從學生學的角度去看看,我們的語文教育應如何關注學生的真實成長?我的思考和實踐是:語文教學當以生為本,再現三個“真實”:以生為本,創(chuàng)設真實的自主;以生為本,組織真實的活動;以生為本,做真實的“明師”。我們要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更明確點說就是“信仰學生”,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讓他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是我們21世紀語文教師共同承擔的、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其實,我們常講到要“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不爭的事實。課堂的一切學習活動應該圍繞學生開展,否則注定會失敗。然而,時至今日,看看我們的語文課堂,仍有很多時候是老師獨霸講臺,不理學生的反應,一味喋喋不休?!皩W生中心”不能體現,“因材施教”不能實行,“尊重差異”形同虛設。這樣,不少教師最多關心的只有“優(yōu)秀生”,其他都作陪襯。而最苦的,要數那些后進生了,宛如“坐文明監(jiān)獄”。請看我與一位學生的對話:
師:當課堂上教師提問時,你在想些什么?
生:這個問題我不會,那就祈禱:快點啊,快點啊,誰會誰舉手啊。
師:要是老師提你回答,怎么辦?
生:不會啦,老師才不會那么傻呢!有人聽課時,只要有同學回答就好了。有人舉手了,有人回答了,我們跟著讀讀就沒事了。
可以說,出現此種情況就是教育的失敗,也是教師的失敗。那么,這種狀況下,我們應該怎么做?
那就是要了解學生,以生為本,再現真實的自主、真實的活動,做個真實的“明師”。
因此,語文教師當有一種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勇敢地行走在其他教師前頭,因為語文學科是人文性最強的學科,也是最易于體現人性的學科。我們應拋棄短視心理,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使他們積極、自信、幸福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一、以生為本,體現真實的自主
真實的語文學習,一定是讓學習語文的人真正自主。而真正自主,首先表現為每一學習個體——學生獨立的學習。什么是獨立的學習?也就是幾乎每一課堂都必須有學生自己的較多靜思默想的時空。這樣的時空,既然明確了是學生自己學習的時空,作為學生學習組織和指導者的老師,就應該抱著讓學生主動嘗試學習的態(tài)度,帶著對學生的信任走進課堂。
品味百家講壇,還是以展示教師為主的“講堂”,“以教為主”一直統(tǒng)占著霸主的地位,“以學為主”只能成為心中的桃花源。為什么想轉變就這樣的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能不說,就是教師過度張揚自己的表現力,我們不可否認,眾多的名師多是通過“講”得優(yōu)秀、“講”得出彩而“名”起來的。但我們不可過于迷信語文老師那張能說會道、極善雄辯、挑動煽情的嘴,不可以自信地認為只有滔滔不絕地引導、創(chuàng)設和講解才可以訓練出學生語文的優(yōu)秀,或者是以為沒有自己感人的“張力”,別人又怎么發(fā)現和認識乃至欽服“鄙人”的才華(也確實有人正是以此來判斷一個語文老師的水平和能力高低的)。但語文老師也應反躬自問,我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究竟是怎樣學習和學好語文的呢?想想自己的成長史,有幾位是光聽、光記、不實踐、不說話就成長起來的?
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就應該更多提示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寫一寫。只有讓學生徹底地融入豐富的語言世界、語文生活中,在親近、體驗、感受和實踐中,逐漸成長起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這才是每一個人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我們任何一個語文老師語文學習的成功也幾乎沒有例外。這與老師過度的“引導”成為主流和主體,實在是兩回事。我想這種教師課堂上的“退位”并不是“無能”的表示,而更多的是教師魅力所在。導演應“導”在可導之處,“演”在必演之時。再看這種真實自主課堂中學生的狀態(tài),就如那海浪翻天中毅然劈波斬浪的勇敢海燕,又如在浪平沙細的海灣上的一葉扁舟輕帆卷,這種經歷,這種嘗試,這種自主雖不能說每次都會成功,但一定是有所收獲。
我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找到了通往語文課堂精彩與成功的路——自主嘗試,還課堂給孩子,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嗎?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再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就是保障每一個個體生命色彩的綻放,就是為每一位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因為只有讓他們自己去學,自己先悟,才可以使他們智慧得以增長,能力得以培養(yǎng),人格得以提升,這才是真實的自主!
二、以生為本,做好真實的活動
我們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語文需要學生自己咀嚼,消化、吸收和運用。在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是一對動態(tài)的矛盾結合體,教與學在動態(tài)的平衡中,學應該是占主體地位的,教是占主導地位的,學應該是外顯的,教應該是內隱的。學生的真實活動,應該是他們的閱讀、討論,應該是他們的實際演練和學會教授他人。
正如科學家們用實踐和大量數據證明的“學習金字塔”:在塔尖的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卻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tǒng)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所以,我們課堂上真實的活動不應該是效率最低的講授方式(雖它仍舊是最流行的講課方法)。給人的感受是枯燥無味,孩子很少有講解自己想法或者是幫助別人的機會!老師很少組織互幫互助,很多人也認為幫助別人純粹是浪費時間!但事實證明幫助別人的活動,自己是獲益很大的。
故而,面對教材文本,我們真實的活動不僅應該是多給學生自讀默思的時間,讓學生展開想像和思索的機會更多一些,讓他們對于精彩的語段多讀一些,讀的方式再豐富一些,必背的就即時背誦出來,更應該讓學生動手點評、互幫互助、交流研討,讓他們將自己的所得及時表述,及時交融,知識的積淀才會愈加深厚,還要讓學生上黑板板演、實際演練,教授他人的機會更多一些,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豈能離開語言的實踐和訓練,授予他人知識的同時,自己就是更好的學習!
三、以生為本,做個真實的明師
我們曾將教師這樣分類:自己都不知道,課堂上告訴學生的是錯的,此不能為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學生,此為庸師;把自己是怎樣知道的告訴學生,此為常師;把自己是怎樣知道的不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此為良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學生能夠超出自己的理解,此乃高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學生能夠超出自己的理解,而這種引導以及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結果能指向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此乃大師,這也是“明師”最佳的境界。明師之明,是明白、開明、明智。明白于課堂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變“由教而學”為“以學定教”;開明于讓學生站在課堂的舞臺上,變“唯師”為“唯生”;明智于教師只在學生學習的緊要處給予一些助力,變“抱他走”為“看他走”。教學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一場從學情出發(fā),以學生為“主角”的雙邊活動,它展示的不是教師的教學技藝,而是學生的全部學習過程。說教不是教學,表演更不是教學。
想一想那些舞臺式課堂,教師表演欲熾烈,聲情并茂,聲嘶力竭,學生或隨聲附和、有口無心、懵懵懂懂、似夢非夢。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在愛與奉獻的旗幟下堂而皇之地霸占著課堂,還自我解嘲地說著“或許現在你們還不甚全懂我今天所講的話,將來有一天你們會懂得的?!弊屑毾雭?,好像就是因為“教”得優(yōu)秀,“講”得出彩,“設計”得獨特才能成為“名師”,似乎已經將小學語文的“說教”升級為“表演”,似乎已成為一道教育景觀,再次反思這樣的課堂,是有問題的吧?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淡忘了語文學科的體驗性之本質,更多的老師恐怕還是灌輸與管制的思想作祟,總想抱著孩子走,寧可嚼碎了喂養(yǎng),也不愿放手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覓食能力。
老師,要先做“明師”,再做“名師”!我想說的是,“在21世紀,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盲目與學生競崗,那就得下崗?!蔽覀儾皇钦f教師得下崗,而是教師不能與學生去搶這個“崗”。也就是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素養(yǎng)、幽默以及情調,但是,教師是點燃學生的人,點燃后熊熊燃燒的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本身,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不是教師講課生動而是因為教師引導得法,學生表現出色。
正如宋代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認為:“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問處,同商量而已?!逼鋵崳毤毱肺哆@段話,我們就應該知道,學習的過程絕不是教師攙扶學生走,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和地位已經是非常明了,那就是學生要靠自己學習,再產生疑問,然后教師充其量是個同行者、見證者、可以商量者,但同時也是個引路的人。只有教師引得到位,引得其當,引得科學,課堂才能真正精彩,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故此,在教學中,其實是兩條線索同時進行,一條是教師的引,一條是學生的學,學生的學是明線,教師的引就是暗線,教師的作用就在這條暗線中得到體現。
教育說白了,其實就是方法和方向的問題,“如果方向錯了,速度越快,那離正確的地方就越遠?!蔽覀兊恼Z文教學也是這樣的,方向確定好,只要是對的,是為了學生主動發(fā)展,那么利用方法去解決怎么走的問題就行啦!把這樣高深的問題分解到一節(jié)語文課中,其實又是那么的簡單。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自主,讓語文學習充滿真實的成長氣息;以生為本,還原課堂,組織真實的活動,讓語文學習滿載真實的生命活動;以生為本,掌握好講的分寸,做真實的“明師”,讓語文學習綻放真實的智慧花朵!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