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美、日三國的語文教材,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既有許多相同之處,又有諸多不同之處。
一、都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注重“義理”教育
“文以載道”是我國語文教材一個鮮明的特色。文道統(tǒng)一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對文道關系就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他們提倡“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強調文章必須要表達一定的思想觀點。葉圣陶說過,在語文教學中,“道”與“文”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近年來,我國語文教材由講究文道統(tǒng)一,注重“義理”教育本位逐漸過渡到“語言”本位,但滲透“義理”的選文在語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占相當大的比例。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如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所指出的,“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薄敖滩倪x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又在“教學建議”中說,“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梢?,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是課程標準所反對的。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靠教師的空泛分析或“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應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循環(huán)往復,“潤物細無聲”,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美國語文教材同樣重視“義理”教育。例如,六年級文學教材第二單元主題為“英雄”,教材的選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說《勇敢點,戴納》《兒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實故事》、詩歌《搶救》;勇敢和善良:小說《卡羅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說《數(shù)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瑪吉》、小說《澤利》、詩歌《婦女》。教材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介紹,旨在教育學生像他們那樣沉著冷靜、不畏困難、勇敢地挑戰(zhàn)困難。
日本的《只要翻過那座山》等,也可見日本語文教材也較重視\"義理\"教育。長期以來,日本語文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可以說和我們傳統(tǒng)教育觀念是非常相像的。日本人采用漢字,日本學者有許多與中國學者一樣能用漢文寫作,既能賦詩,亦能著文。在日本教材中經(jīng)??梢钥吹街形膶λ挠绊?。李慶是一個住日學者,他在日本執(zhí)教十余年。他曾經(jīng)在《日本漢學史》中對近代日本漢學史的全盤研究,主要以明治維新以后,尤其是20世紀的漢學為重點。在這之前也有涉獵,但只是提綱挈領,而于明治以后,則盡量詳細論述,不厭其煩。所以這部著作計劃要寫五卷之多,現(xiàn)在出版的只是第一卷,只是講日本近代漢學的起源與確立。這一卷的特點是材料詳盡,讀者盡可以將其當成工具書來使用,舉凡日本近代漢學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著述,在這里都要涉及到,重要人物則加以詳細介紹。而且該書的主體部分實際上就是以重要漢學家為主線來展開的?!度毡緷h學史》還試圖解決日本漢學的來源,日本漢學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以及日本漢學與中國學者的學術研究的關系。其中如對“堯舜抹殺論”的論爭就很有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者不但從自己的角度研究漢學,而且接受西方諸如專門史一類的新概念,來編寫中國的學術史,例如,中國文學史的編纂日本人就先于中國人本身。這一特點在本書也有所反映。與此同時,因為作者將日本漢學看成是世界漢學的一部分,所以每一個時期都簡要地提及同期西方漢學的主要成就,以資比較,讓人看出日本漢學的特點來。
二、都以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為中心
閱讀,對于一個正常的、當代人來說,大概和吃飯穿衣、婚姻嫁娶、成家立業(yè)、生老病死一樣,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懊褚允碁樘臁保笆场北愠闪松娴牡谝灰x。人們在謀求生理需要之食、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又在謀求精神需要之食、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因為人是有精神的。人不僅有生理之需,亦有精神之求。社會財富僅有物質財富是不完整的財富,物質財富加精神財富才構成了完整的社會財富。社會財富和精神財富都需要交流,社會財富交流的方式是經(jīng)濟,精神財富即文化財富也需要交流,需要傳承,需要載體,于是便有了語言,先是口頭語言,口頭語言作為文化、思想、情感的交流、傳承的載體或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受時空的限制,于是便有了文字,有了書面語言,也就有了文章。于是,便有了閱讀。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也。寫文章最直接、最簡單的目的是讓人讀,讀文章雖然是吃飽飯才能做的事情,雖不如吃飯那樣重要,但經(jīng)曹子桓這樣一說,和吃飯這樣人生第一大事也差不了哪去。吃飯可以養(yǎng)活肌體,讀書則可以養(yǎng)活精神;由此觀之,吃飯是人生大事,讀書也是人生大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核心內容。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日本的語文教材都把它作為重點內容。人們把語文能力歸結為聽、說、讀、寫四項能力,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yǎng)的也就是這四項基本的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說,這四項能力都是重要的,本無輕重之分。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來看,從四項能力的形成過程來看,從四項能力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程度來看,即誰對誰影響、作用更大一些;從閱讀教學所占用時間和師生所投入的精力來看,從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關系來看,閱讀教學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語文教學諸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學的基礎,對其他訓練的影響、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著制約的作用,是語文教學主體中的主體。道理很簡單,一個不具有閱讀能力的人,他的寫作能力則無從談起,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識字無非是手段,目的是為閱讀和習作做準備。至于過去不被重視的口語教學,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重視,然其“度”再高,也不能與閱讀教學比肩。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雖然都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從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來看,書面語言是比口頭語言出現(xiàn)的晚的一種更高級的語言形式,使用書面語言是比使用口頭語言更高級的語言能力,使用書面語言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口頭語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習得,書面語言則必須經(jīng)過專門的教學才能掌握。小學生入學后,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曾經(jīng)在全國推廣過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和目前進行的識寫分開、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盡快地進入閱讀學習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抓住閱讀教學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復旦附中學生湯玫捷曾作為國際交流生,在美國一所知名中學學習一年,她告訴記者,美國基礎教育體制很重視針對學生的文學閱讀訓練。用英語文學課來舉例,九年級有必讀的《遠大前程》、莎士比亞喜劇和歷史劇任選、近代短篇小說選集、當代小說兩本,及詩歌選。到了十二年級,則要以莎士比亞全集為課本,并加以哲學文化理論。閱讀能力的高低是美國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因為,若閱讀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諸如歷史資料、科學報告和經(jīng)濟技術文件之類的重要資料,就無從下手進行研究性學習。所以,美國語文很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我們從六年級教材《文學寶庫》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教材除了課堂閱讀外,每個單元還開列了“書架”,用于推薦書目,簡要介紹書目的內容。如,第一單元的“書架”推薦了五本書:(1)《整天》(大衛(wèi)·麥考德),(2)《代王子受罰的男孩》(悉德·弗萊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羅伯特·C奧布賴恩),(4)《六年級借宿生》(伊芙·邦庭)(5)《聰明人范西利莎》(約瑟夫·謝爾曼整理)。這些文章旨在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日本的語文教材也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翻閱日本母語教材,閱讀教材的數(shù)量占了全部教材的一半以上。同樣,在我國母語教材中,也很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對國內的語文教材,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就不進行分析了。在這里就不做贅述。
三、編排體系不一樣
美國的語文教材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類的內容主要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包括語言技能、實用寫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學類的內容主要有美國和英國各主要歷史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歐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譯作品,包括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語言和文學并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文學為主。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將語言知識、文學的學習都融于“選文”中,沒有截然分開的語言和文學兩大類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兩者也各有特色。美國的文學類語言教材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編排體系。(1)按文學作品主題編排。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文學寶庫》第三單元按“遠方的文化”主題編排,“遠方的文化”這一單元又細分為非洲探險、跨越時間、跨越國界三個小主題,分別對應的選文是,非洲探險:科學小品文《緊閉的門后》,小說《模仿樹和葉子》;跨越時間:童話《鴿子王子》、科學小品文《城堡》;跨越國界:小說《橫渡太平洋》、詩歌《東方地平線》、人物紀實《名字:諾姆貝瑞斯》。(2)按作品體裁編排。如,八年級文學教材《文學》(銀級)按短篇小說、戲劇、紀實、散文、詩歌、美國民間文學、長篇小說分單元進行編排。(3)按歷史時期編排。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大多按作品體裁進行編排,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文言文、文學評論等單元。日本的教材編排自成體系,但總的特點是比較靈活。
四、相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我國母語教材還做得不夠
每年的諾貝爾頒獎,總能習慣性勾起國人的諾獎情結。無緣諾貝爾獎的現(xiàn)實一次次引發(fā)國人在觀賞“花落誰家”中陷入失落,縮頭深思。美國人為何頻頻獲得諾貝爾獎?“大國夢上的諾貝爾獎瓶頸”“中國問鼎諾貝爾獎,除了時間還需什么”等連篇累牘的報道,更是讓13億國人陷入科研的悲情中久久不能散去。當然,個中的原因一言難盡。筆者認為,落伍的教材窒息了國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科學家、文學家長期處在“慢半拍”的追隨者境地,讓國人長期與諾貝爾獎保持“一步之遙”。中國本土科學家為何長期無緣諾貝爾獎?主流的意見是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而讓創(chuàng)新精神疲軟諸如科研體制、外行領導內行、科研立項體系等眾多因素鏈中,教材具有“基因”般的地位。因為,諸如不合理的科研體制、外行領導內行、不完善的科研體系等因素是制約創(chuàng)新精神的“外因”,而低劣的教材能潛移默化的窒息創(chuàng)新精神,把保守、畏縮內化到人的無意識中里。作為知識的一種載體或曰媒介,教材不僅承擔著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淵源,而且教材編寫的體系框架,文字組合模式還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學生的思維模式,塑造著學生運用知識的潛在能力。優(yōu)秀的教材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啟迪思維、讓學生百讀不厭、常讀常新,讓其終生受益;低劣的教材僅為學生堆砌過時的知識,在考試指揮棒的驅使下不僅磨蝕學習興趣還侵蝕學生自生的創(chuàng)新火化。而當眾多的低劣教材構筑成學生獲取新知的知識氛圍時,創(chuàng)新精神也就在枯燥的教材營造的文字海洋中集體性的死去,學生只能成為知識的搬運工、留聲機,而不是知識的釀蜜蜂,吃草擠奶牛。
反觀獲諾貝爾獎最多的美國,其教材特色與中國大不相同。教材厚、案例多且與理論相結合,更新快且有系統(tǒng),體系靈活、語言生動形象、哲理豐富,讀之讓人深思。1957年前蘇聯(lián)先于美國把衛(wèi)星送上天,美國朝野為此震動,1958年出臺《國防教育法》,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改革力度,重視基礎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最終讓美國后來居上,至今稱霸科研領域。不能否認,把長期無緣諾獎的責任打在弱小的教材身上,有讓教材不能承受之重之嫌疑。然而,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材問題僅是導致中國無緣諾獎因素鏈中隱蔽的一個細節(jié)。長期漠視這個細節(jié),不獲諾貝爾獎是小,窒息國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精神、害苦一代人為大。
美、日母語教材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大多數(shù)教材的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題,包括由簡單的事實性問題到需要推理、判斷的問題,涉及思維能力的各個層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如,日本教材上文所節(jié)選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要求學生多維度、多側面地去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美國是一個崇尚創(chuàng)新的國家,其語文教材也很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凸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語文教材,都對此有要求。試以六年級《語言》教材為例,六年級《語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單元共有七篇課文,其中第一課介紹調查報告的定義及其結構,第二課講解如何尋找調查報告要回答的問題,第四課介紹如何利用資料獲取信息,第五課讓學生評估獲得的信息、留下與調查報告內容相關的材料,第六課教學生總結概括所獲信息,做成筆記,第七課則要求學生運用分類、縮寫、排序等技能組織筆記上的內容,寫出提綱,完成調查報告(或論文)。教材注重“初選課題——重選課題——制定計劃——資料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研究歷程,讓學生獲得實踐研究和學習語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國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同樣是調查報告,最多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調查報告、怎樣寫調查報告,給兩篇范文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少像美國語文教材不厭其煩地要學生親自調查研究。不過,國人已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上海就較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如,上海楊浦高級中學的《漢語新外來詞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就搞得比較成功,深受學生的喜歡。
五、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而我國語文教材卻未體現(xiàn),或體現(xiàn)不夠
美國語文教材比較重視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每一個單元之后都有一個“connection”,即“和其他學科課程的聯(lián)系”。這部分內容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旨在使學生體會各學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學科之間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綜合思維和多種技能的培養(yǎng)。如,《上尉和他的馬》一文的練習設計,就要求從百科或其他參考資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動物的資料;《火星上的罪惡》一文的練習,就要求學生找出美國的四個時區(qū)及其之間的時間差,還要求學生畫一幅美國地圖,表明不同時區(qū)的位置。我國的語文教材像這種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還未曾體現(xiàn)。近年來,上海比較重視這一點,如,2011年高考上海綜合能力考試卷(理科)首次出現(xiàn)了跨學科知識的題。題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學生正在展開研究性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下面是學生提出的三個課題──上海入骨髓庫的心態(tài)剖析:上海地區(qū)太陽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區(qū)降雨酸度情況調查研究。要求:寫出所選的課題名稱,并簡單陳述理由;簡要列出你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法;該課題最后成果的形式。雖然是理科的綜合考試卷,其體現(xiàn)的一種教育理念卻與本文所述的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有一致之處,故在此將其提出。盡管學生的答題情況不甚理想,有的甚至連什么叫“陳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別是對“研究計劃”“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類更是回答得千差萬別,但它畢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能為我們的教學及教材編寫提供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思路。所以,筆者真心地期待著我們的語文教材多一點“跨學科知識的融合”。
各國都有不同的國情,各國的教材各有千秋自是理所當然之事。本文嘗試著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并非“妄自菲薄”,也并非“崇洋媚外”,只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材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同時也借鑒一點別人的優(yōu)點,以使自己更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