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葉權;籍貫;生卒年;《御倭十二策》
中圖分類號: K248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2)03034503
葉權是明代文人,所著筆記《賢博編》為現代學者視為“明中葉江南地區(qū)社會經濟、民族關系、對外貿易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資料。[1]點校說明而他的籍貫、生卒年以及所上《御倭十二策》等存在問題,撲朔迷離,需要勾考,以期對明史、文學史等研究有所裨益。
一 、葉權籍貫考
葉權,字中甫。他的籍貫,《賢博編》的程涓“序”,說他是明萬歷時徽州休寧人,但又提到另一種說法:“籍錢塘,諸生”。[1]程涓序似乎將休寧、錢塘二說并存,其它資料也有類似記載:康熙、道光《休寧縣志》皆曰:“葉權,字中甫,中市人。”[2]344中市是休寧的一個地名。而《休寧名族志》既載:“葉權,中市人?!保?]53又說:“權,浙江杭州府庠生,學識該博,有經世才?!保?]502
那么,葉權到底是休寧人還是錢塘人?
據《新安名族志》的記載:葉氏在休寧的歷史很悠久,“‘未有休寧縣,先有曹、吳、劉、葉。’此蓋相傳古語?!保?]422葉權的先輩一直住在休寧晝錦的中市,據《休寧名族志》記載:葉權祖先的葉高玹,在明代“由城南始遷于此”,所謂“永樂改元,始卜居焉”。[3]500501葉高玹生三子:天成、天漢、天賜。葉權由葉天成這一支繁衍而來,氏系為:葉高玹-葉天成-葉榮-葉富端-葉萬勝-葉權。可見,從始遷祖葉高玹到葉權已經六代。
又據《休寧名族志》記載,從葉高玹到葉權曾祖父名葉榮,都住在中市。葉榮“好讀書,能文辭,彬彬為儒者”[3]501,但三十歲就早卒。葉榮的兒子葉富端,賴其母閔氏“茹荼撫孤,勵志冰霜。教子不事姑息,治家惟務儉勤”,取得功名,為七品“宣議郎”[3]501,到外地任職。葉富端到任后,“惟以光大先世為念,購地筑室,弘壯獨甲一時?!保?]501葉富端應是葉權氏系中因做官最早離開休寧并在外地定居的先人。而《休寧名族志》又記載,葉富端及其弟葉富興活動于浙江杭州一帶,其子萬邦、萬美亦居浙。他們的后代多在杭州一帶博取功名:葉葰懋為“浙江仁和縣庠生”;葉富興之子葉萬邦更是“望重鄉(xiāng)閭,名高兩浙,一時名公咸愿與交歡。”[3]502作為葉富端的孫子,葉權自然就落“籍錢塘”。
為此,葉權的祖籍肯定為徽州休寧,至少祖父葉富端早年仍居休寧,但也因葉富端宦游浙江,葉權又為“杭州府庠生”,遂寄籍杭州。
二、葉權生卒年考
《賢博編》的程涓“序”說他是明代“隆、萬間人”,但未及生卒時間。而《賢博編》的點校者認為他 “生于嘉靖元年(1522),卒于萬歷六年(1578)”[1]點校說明,未做詳細考證和說明。是說法有不妥之處,需要證補。
1.葉權生年?!顿t博篇》云:“西湖孤山西溪別墅,洪氏所筑,俄屬仇總兵。仇敗,歸陸錦衣,塑宣公像,漸增華美。今入官。三十年來,余目擊更三主,皆世家,而皆不終?!保?]10這條資料提到別墅的歸屬,歷經三個主人:始為洪氏所建,后分別為總兵仇鸞和執(zhí)掌錦衣衛(wèi)事的陸炳所得。
仇鸞之事見于明代諸多史籍,他與權相嚴嵩爭寵失利,后“大學士徐階遂密疏鸞通鹵誤國狀,命錦衣陸炳訪之……中道擒之,曰‘此邀鹵入寇也?![死一日矣,追戮之,傳示九邊?!保?]這件事發(fā)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顿t博篇》說“三十年來,余目擊更三主”,上推三十年,應當是嘉靖元年(1522)。但洪氏筑西溪別墅及洪、仇主人更替時,葉權不可能年幼,很難“目擊”感知。為此,葉權“至少生于嘉靖元年(1522)之前”,這種表述可能更確切一點。
2.葉權卒年?!顿t博編》萬歷間黃應臺刻本,也是現存唯一刻本,未明載葉權的卒年。書中曾提及萬歷癸酉元年(1573)“婺源縣溪水中螺,首尾相接如繩,長十余里”;又提及甲戌二年(1574)“漕運王都御史宗沐興役,沿淮筑堤,幾二百里,然隨筑隨壞?!保?]3839這些記載只能說明1574年葉權還在世,還不能揭開葉權卒年之謎。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結合《賢博篇》“序”以及其作者程涓的卒年,來傍證葉權的去世時間。
程涓是明代徽州人,著有《千一疏》二十二卷。有學者認為他“卒于萬歷三十四年”[6]712。但檢閱安徽省博物館所存明刊本《千一疏》中陳所學的“序”,程涓應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前后去世。陳所學,字正甫,湖北竟陵人,時任徽州知府。在《千一疏》“序”中說,在新安(徽州)時,程涓曾“來謁”。陳所學盛贊程涓才學,痛惜其“何赍志修文地下?”慨嘆曰:“千載同恨矣!”并述道:“又可十載,而余轄閩,左使范原易先生貽書寓一編,曰是公所品拔,程生遺墨,而槲兒定之,黃令如松鐫之?!保?]按:范原易先生即范淶,號唏陽,徽州屯溪人,明萬歷二年(1574)進士,時任閩浙左右布政使。槲兒乃范原易之子范槲。黃如松,休寧人,萬歷時曾在福建尤溪做過縣令。陳所學的“序”說明,《千一疏》由陳所學、范淶、范槲、黃如松等人合力鐫刻而成,成書時程涓已經逝去“十載”了。陳“序”明記作于萬歷己酉(1609)秋日,上推十年時間應是萬歷二十六年(1598)左右,這就是程涓的去世之年。
《賢博篇》程涓的“序”有一條重要信息:“中甫之編成而旋即世,迄今且二十年矣。”這即是說:葉權寫成《賢博篇》后不久就去世了,二十年后其好友程涓為《賢博篇》寫序。已知程涓卒于萬歷二十六年左右,上推二十年,當是葉權卒年的最遲時限。由此得出結論:葉權去世當在萬歷六年(1578)之前。
三、《御倭十二策》相關問題考
《賢博篇》程涓“序”曰:“中甫籍錢塘,諸生。會朝鮮內訌,錢塘患之,中甫條上《御倭十二策》于督府李公。李公大奇之,將薦于朝,以諸生從行間,會被逮而事罷?!保?]5近人鄧之誠據此在《五石齋文史札記》(下稱“鄧文”)中認為:“所謂督府李公,意即李如松矣?!保?]120但是,這一結論并不正確。
所謂“朝鮮內訌”,事涉明萬歷間朝鮮戰(zhàn)爭。該戰(zhàn)爭是萬歷二十至二十五(1592-1597)年間豐臣秀吉借口朝鮮內訌出兵朝鮮,“而且意欲以此為跳板,‘假道入明’……妄想把日本天皇的首都搬到北京,建立‘大東亞帝國’”[9]96。明朝開始不予重視,派兵均遭失敗,后派總兵李如松為軍務提督東征,終于取得平壤大捷。但是,朝鮮戰(zhàn)爭發(fā)生時,葉權已經故去十幾年了,上策當與此役無直接關系。
葉權上書究竟在何時?《休寧名族志》,有一條文獻與程涓“序”所述有所不同,“倭夷震驚東南,(葉權)詣李直指,上《平倭十二策》,大奇其才,欲薦用之?!保?]502該材料提到的“倭夷震驚東南”,并不是指萬歷間的“朝鮮內訌”,而是指明代嘉靖中期的南方倭亂以及抗倭斗爭。明代倭患由來已久,“倭寇出沒海島中,數侵掠蘇州、崇明,殺掠居民,劫奪貨財,沿海之地皆患之?!保?0] 839由于利益驅動,東南沿海一帶的奸商、權豪勢要、無賴惡棍等與倭寇勾結,“奸民闌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機諸國人互市,閩人李光頭、歙人許棟踞寧波之雙嶼為之主,司其質契。”[11] 5403為此,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派朱紈巡撫閩、浙治倭。由于治倭損害了閩、浙豪家和奸商利益,他們攻訐、彈劾朱紈,朱紈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憤而自殺。此后,倭患愈演愈烈,漢奸汪直、徐海、陳東等勾結日本??茉陂}、浙、蘇、滬等地公開搶劫,嘉靖三十二(1553)年汪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11]8352。他們攻城略地,殺戮官民,有時突入徽州、太平內地。這些事件在《賢博篇》中亦多有記載,如:??苤?、朱紈禁海;寇掠浙西、王岡涇之捷、皂林之戰(zhàn)等;程涓“序”亦提到“錢塘患之”之語……然而,該書從未有只字片語提及萬歷援朝戰(zhàn)爭。
由此可以看出,葉權上書當在嘉靖間抗倭時期,也不是針對萬歷間“朝鮮內訌”的。之所以出現不當的說法,程涓有可能在“序”中誤記了二十多年前的有關戰(zhàn)事,而鄧氏則因襲了程涓的差錯。
同時,鄧氏所謂“督府李公,意即李如松矣”,也屬誤解。
李如松,字子茂,號仰城,約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萬歷二十五年(1598)。上述嘉靖倭亂時,李如松才十歲不到,葉權無給他上書之可能;葉權去世時(1578),李如松剛三十歲,此時他正隨父出塞,征戰(zhàn)北方速把亥和土蠻,克劈山營。該戰(zhàn)事與南方抗倭事無關,如松本人也不掌大權,葉權亦無理由給他上書。因此,李如松不可能是“督府李公”。
那么,誰是“督府李公”?我們認為是李天寵。李天寵,字子載,號汲泉,河南孟津人,嘉靖年間進士,著名的抗倭將領?!睹魇贰酚涊d他“由御史遷徐州兵備副使,卻倭通州、如皋。三十三年六月擢右僉都御史,代王忬巡撫浙江,倭掠紹興,殲焉,賚銀幣。”[11]5408十月浙江巡按御史胡宗憲為此上奏:“請錄巡撫都御史李天寵、總兵俞大猷、原任副史陳宗夔、陳應魁等功”。[12]12這些材料表明:李天寵具有“督府”的身份。
嘉靖倭亂時,李天寵正在抗倭的最前沿陣地杭州城,這使他與時為杭州“庠生”的葉權有了關聯(lián)。他一度對進逼到城下的枳林倭寇“束手無策,惟募人縋城,自燒附郭民居而已”。但后來,還是與總督張經一起“破寇于王江涇”,此役被譽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zhàn)功第一?!保?0] 852、853、854這段歷史正好與《休寧名族志》和《賢博篇·序》中相關材料相印證。在杭城被倭寇緊逼的關鍵時刻,作為有濟世之心的儒士葉權,寫成《御倭十二策》上書給杭城“督府”李天寵。李天寵為此對葉權甚為賞識,“大奇其才,欲薦用之”,“將薦于朝”,并招葉權入自己的幕府。但由于突然變故,或謂抗倭失敗,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勒浙直總督周珫、浙江巡撫李天寵為民”[12]18,或謂為嚴嵩死黨張文華所誣,“帝怒,逮下獄,遂與(張)經同日死?!保?1]5408最終,李天寵“被逮”,葉權也無緣入仕報國。
參考文獻:
[1]葉權.賢博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87.
[2]何應松,方崇鼎.道光休寧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曹嗣軒.休寧名族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7.
[4]戴廷明.新安名族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7.
[5]查繼佐.罪惟錄:第四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6]徐學林.明清時期徽州府刻書業(yè)[C]∥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第二屆全國出版科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獲獎論文集.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
[7]陳所學.千一疏·序[O].木刻本.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
[8]鄧之誠.五石齋文史札記(十八)[J].典籍與文化,2005,(4).
[9]樊樹志.萬歷年間的朝鮮戰(zhàn)爭[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0]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張廷玉.明史 (第十八、二十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無名氏.嘉靖東南平倭通錄[M]∥中國歷史研究社編.倭變事略.上海:上海書店,1982.
責任編輯:肖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