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普魯斯特;位移;并列;美學(xué)空間
摘 要: 普魯斯特的小說是對失去的時間進(jìn)行追憶和重建的作品,也是一部對失去的空間進(jìn)行追憶和重建的作品。作者將時間向空間的轉(zhuǎn)變推向極致,使之成為其寫作藝術(shù)的一個原則,并且試圖建立一個優(yōu)美的空間。作品中貫穿著對空間的焦慮、對空間的追尋和對空間的重建。通過物體、人物、名字等符號載體,通過位移和并列等組合手法,將地點變形為一系列地點畫卷,分布于小說天地的各個角落,讓主人公抑或讀者通過對空間符號的消費,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間中的歸屬。
中圖分類號: I109.5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
① 見曾艷兵《一張精心編制的時間巨網(wǎng)》(《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1994年第4期)、張新木《用符號重現(xiàn)時光的典范》(《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1996年第4期)、于蘭《在普魯斯的時間之中》(《山東文學(xué)》1999年第3期)、孫進(jìn)《〈追憶似水年華〉的“時間性”問題》(《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2期)、李文軍《〈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哲理》(《集寧師專學(xué)報》2001年第1期)、陳茜蕓《普魯斯特新時間觀引發(fā)的革命》(《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第4期)、龍迪勇《尋找失去的時間》(《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0年第9期)、張介明《作為“時間藝術(shù)”的可能》(《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4年第2期)等。
普魯斯特的主要作品《追憶似水年華》,整體上是對失去的時間的追憶,即某個生靈開始追尋他的過去,努力尋找他過去的存在。因此作品伊始,這種尋找就已經(jīng)開始:主人公半夜醒來,反問他自己的生活和意識屬于哪個時刻。這是一個與其他時間脫節(jié)的時刻,一個懸空的時刻,令人焦慮的時刻。因為經(jīng)歷它的主體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時候,他已經(jīng)迷失在時間中,被縮減到一種瞬間的生活中。然而這位醒來的睡客不僅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時候,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如果說他對自己生活的時間一無所知,對自己生活的空間更是一無所知:“而當(dāng)我半夜醒來,由于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所以剛醒來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是誰”[2]15。在普魯斯特的其他作品中Cf. Proust : Contre Sainte-Beuve, Jean Santeuil,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Pastiches et mélanges, Gallimard, Pléiade 1971.,同樣的焦慮也屢見不鮮。如在《駁圣伯夫》的序言中,作者寫道:“有那么一刻,我就像這些睡客,在夜里醒來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們試圖引導(dǎo)自己的身體去意識自己所在的地點,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睡在哪張床上,住在哪幢房子里,在大地的哪個地方,在生命的哪個年頭”[3]47。這種空間的困擾,自始至終侵襲著主人公,就像馬里伏的人物從月亮掉落到地球上,也像帕斯卡的人物流落在一個荒島上,清晨醒來時一陣恐慌,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沒有辦法走出困境。漸漸醒來的那個生靈,他逐步恢復(fù)了自己存在的意識,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將自己此刻生活的時間和空間與他先前生活的時間與空間聯(lián)系起來。他醒來的這一刻,是否與他童年、少年或成年的某個時刻相鄰?他所在的地點是否還是他在貢布雷的臥室?或是巴黎或某個旅館的房間?這些地點似乎與主人公沒有任何關(guān)系,是空間的任何地方,這引起了他對空間的揮之不去的焦慮。
面對空間歸屬的焦慮,主人公還倍受飄忽不定的生存空間的困擾。在半夜醒來的黑暗中,周圍的窗戶、大門、墻壁的位置似乎在相互交換,甚至相互代替,開辟著另樣的空間;有時數(shù)個空間還會相互重疊,累加到另一個空間之上,就像那瞬間搖晃著的教堂彩繪玻璃;墻壁與房間似乎都在搖晃。主人公幼年時看到戈洛騎馬的地方,少年時對女人產(chǎn)生愛慕的環(huán)境,成年后在夢中醒來時搖晃的房間,這三個空間在其生存的三個時代不斷旋轉(zhuǎn)。這些令人眩暈的時刻和空間,會讓作者想起于迪梅尼路上的三棵樹,他無法給它們定位。因此作者在《在少女們身旁》中說,“我的精神在遙遠(yuǎn)的年代和現(xiàn)時之間搖晃,這也使巴爾貝克的周圍跟著一起搖晃”[4]717。這里搖晃的既有時間,也有空間。這空間就像行星那樣在太空中游蕩,而地點的形象也在腦海中游蕩,引起一種焦慮和恐懼,產(chǎn)生一種幻覺。地點的運動又會讓人感到地點的孤立,它們之間的距離很不確定,有時甚至連道路都沒有,不能通向他處,就像在一個孤島上,一座圍城中。而生活在這些地點中的生靈感到?jīng)]有世界,沒有家和地點?!坝捎诓辉儆惺澜?,不再有房間,而只有一個受到眾多敵人威脅的身體。他們圍困著我,通過高燒侵入到我的骨子里,我倍感孤獨,我真想一死了之”[4]667。
這種孤獨和焦慮迫使主人公去追尋一個穩(wěn)定的空間,因為地點的穩(wěn)定給人以踏實安定的感覺。地點完全像過去的時間那樣會消逝,但又會像記憶那樣重新回憶起來。有時候,上蒼會讓迷失的生靈重新找到失去的時間,重新回到他們所在的地方,找到失去的地點。如在《女囚》中,主人公有一天聽著凡德伊的音樂,不知道演奏的是哪一段曲子,突然覺得自己身處異鄉(xiāng)。而在另一天,其父親帶著家人在貢布雷散步,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正當(dāng)他們不知道向何處行走時,父親突然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那條小路么,它通向我朋友家花園的小門。再走兩分鐘就到他家了”[5]249。于是,小路讓家人找到了朋友的家,又讓作者找到了凡德伊音樂中的熟悉段子。前者是迷失在外部空間中的人們,而后者則是迷失在內(nèi)心空間中的作者。問題的關(guān)鍵是要辨認(rèn)出地點和空間,找到那條通向朋友花園的小路,找到自己熟悉的空間,普魯斯特稱之為“定位”(localisation)。這是一個存在于記憶中的地點,并且常常與一個名字相連。那個在世界中隨處可在的地點,這時被定位于某個記憶圖像,某個熟悉的空間。尋找失去的空間,這與尋找失去的時間大體相當(dāng),精神可以將記憶圖像定位于時間中,也能將記憶定位于空間中。喬治·普萊在《普魯斯特的空間》中精辟地寫道:“普魯斯特從茶杯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童年的某個時期,還有那時的房間、教堂、城市和固定的地貌整體,一個不再游蕩也不再搖晃的整體”[1]26。這是一些分布于記憶中的確定地點,一些重現(xiàn)的地點。而重現(xiàn)的地點往往與物體、人物和名字相關(guān),并且具有碎片和分離的特征,形成一些變形的空間和地點。
二
經(jīng)歷了空間的焦慮和困擾后,普魯斯特試圖對空間進(jìn)行追尋和重新認(rèn)識。在作品中,無論是記憶中的地點或是想象中的地點,它們都與某個物體或人物相關(guān),而且只存在于某個生靈的精神空間中,并不向外部天地延伸,這就是普魯斯特空間的特色。第一種地點是由物體引發(fā)的地點,如拉斯普利埃附近的森林和河灘的風(fēng)景:“有那么一刻,我周圍光禿禿的巖石,從石縫中瞥見的大海,就像另一個世界的碎片在我眼前浮動”[6]1028。這是一個內(nèi)化的世界,是一個只在個體精神中出現(xiàn)的世界。如在《索多姆和戈摩爾》中,畫家埃爾斯蒂爾繪畫主題的場景大大激發(fā)了主人公的想象:“對它們(風(fēng)景)的回憶會重新安放我從前所處的地點,絕對超越于現(xiàn)實的世界,所以對此決不會驚訝……即我在散步時似乎曾經(jīng)與某個神話人物擦肩而過”[6]1029。這種地點也是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的地點,即通過回憶而看到的地點。如詩人和畫家都能讓人看到美麗的風(fēng)景,與其他的世界不同的風(fēng)景。除了風(fēng)景的普遍特征之外,還能看到這些地點的細(xì)節(jié),如一條小路、一個花園的角落、一個河灣等,它們“在我們看來不同一般,比其余的世界更加漂亮”[7]249。即使是熟悉的地點,當(dāng)穿過一種無形的邊界后,就會進(jìn)入當(dāng)前世界之外的其他地方。于是蓋爾芒特那邊的散步都以維伏納河流開始,而盡頭則是一個抽象的理想入口;而劇院的過道似乎與主人公的居住地相通,它“通向海邊巖洞,來到水下仙女的神話王國”[8]38。另外,有些物體還是連接不同類型世界的中間地帶,它不是地圖上連接兩個地方的真實的道路,而是一個想象中的現(xiàn)實。小說人物將花朵、風(fēng)景、人像、甚至姓名都移植到自己的內(nèi)心花園里。這個花園猶如貢布雷的教堂,或是回憶中的其他地點,具有另一個更深層的延續(xù)(durée)維度。
第二種地點總是與書中的某些人物相關(guān),也是人物形象的承載環(huán)境。某個人物常常賦予地點一種個性,傾注人物的情感,還能通過人物去發(fā)現(xiàn)和提升地點的美學(xué)價值。人物一旦出現(xiàn),他所處的地點就成了瓦格納式的回響音符,即使人物還要去別的地方,但他總是與記憶中的原始地點緊密相連。如《在斯萬家那邊》中吉爾貝特的形象,她總是和老先生一起,常常出現(xiàn)在他們先后參觀的教堂中,“現(xiàn)在常常是當(dāng)我想到她時,我似乎還看到她站在教堂大門下,向我講解雕像的意義,她的微笑意味著她總是在說我的好話,并把我當(dāng)作朋友介紹給貝戈特”[2]100。另外還有圣盧和阿爾貝蒂娜生活過的海邊,映照阿爾貝蒂娜身影的海浪,還有阿爾貝蒂娜身后的大海,都是與人物相關(guān)的地點。人物就處在其載體與背景的地點中,并且決定著敘述視角。普魯斯特的人物是一些外部剪影,而這些外表又與其地點環(huán)境相連,他們是出現(xiàn)在系列風(fēng)景中的系列肖像:鄉(xiāng)間花園、貼滿廣告的墻壁、客廳、火車站臺等,就像是一本個人影集,展現(xiàn)某個地方的某個人,然后是他在另一個地方的樣子,每張“照片”都由它的取景嚴(yán)格確定下來。人物從風(fēng)景地點中獲取特征,地點面向人物,而人物的形象也面向地點。
第三種地點則與地點和姓名相連,如貢布雷、巴爾貝克、斯萬家那邊、蓋爾芒特家那邊等。《斯萬家那邊》的整個第三章《地名:那個姓氏》都展示著這種地點。地名常常和家族名稱相連,因此“地點就是人物”,姓名表現(xiàn)著人物,它既是地名也是人名,也是家族之名,既是個人的,也是地方的。然而地點也像是空間中的島嶼,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另樣的微觀世界。
上述三種地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就是空間的碎片特征。主人公發(fā)現(xiàn),物體、人物和地名都呈現(xiàn)為碎片狀,并且遵循非連續(xù)性的原則。地點就像一系列景點和繪畫作品,它們既屬于同一個世界,卻又呈現(xiàn)出支離破碎的外表,被許多中性的距離和空白分割開來。事物的表現(xiàn)常常被縮減為現(xiàn)實的截面。這個世界的形象就像貢布雷的形象:“模糊黑暗中剪出的某種光芒的邊角,猶如本加勒的火焰或電燈光芒在建筑物上照射和分割的邊角,而其余部分則沉浸在黑暗中”[2]43。記憶的奇跡可以彌補某些畫面的缺失部分,但它的效果只是暫時的,需要用時間的連續(xù)性去替代空間的非連續(xù)性。所以,正像普魯斯特在《歡樂與時日》里所說的那樣,他的作品是“被空白切割的系列?!边@種空白尤其表現(xiàn)在人物的空間上,人們只能從某個角度來觀察他們。阿爾貝蒂娜是最典型的例子,她總是被分割成許多方面:“阿爾貝蒂娜被切割成許多部分,分割成許多的阿爾貝蒂娜……”[9]529。伴隨著生靈碎片的是物體和思想的碎塊。喬治·普萊總結(jié)說,“普魯斯特的世界是一個碎片的世界,碎片中又包含著另一些同樣是碎片的世界。因此埃爾斯蒂爾的世界在小說中顯得越來越遙遠(yuǎn),呈現(xiàn)為一系列分散的畫作,就像是在畫室里,在畫廊里或?qū)iT的畫集中……”[1]54。普魯斯特對弗米爾的畫作尤其推崇,因為對他來說,這些畫作就是同一個世界的眾多斷片。而在《女囚》中,凡德伊的音樂世界就是“分離的斷片,某個不知名的五彩節(jié)日那鮮紅裂口的碎片”[5]377。碎片空間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記憶和感知的斷續(xù)性,而時間的斷續(xù)性又受制于空間的斷續(xù)性。
另外,普魯斯特還非常關(guān)注地點間的距離。在他看來,距離從來就不是擴展著的空間,它實際上是一個空白,一個分隔世界、物品和人物的空間,引發(fā)人們對存在的焦慮?!斑@些可怕的內(nèi)心距離,心愛的女人在距離的那邊,離我們那么遙遠(yuǎn)”[1]159。我們在這里,而所愛的人在那里,兩個地點之間沒有橋梁,沒有交流,一種無聲的拒絕在阻止人們在空間中相互親近。因此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距離主題(或消極的空間)達(dá)到了其最大痛苦的強度,并以晚上親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為親吻是母親在場和母子相連的象征,親吻消除了任何的距離,而拒絕親吻,便是不在場代替了在場。距離就是那個迫使人們生活在相互遙遠(yuǎn)的地方的東西。這種距離感貫穿于作品的始終,突出了這種差距的復(fù)現(xiàn)。兩個事件證明了這一點,那就是中心人物給他媽媽打電話,給阿爾貝蒂娜打電話。聽到親人的聲音,他似乎覺得不在場被征服,距離被消除,然而這種幻覺立刻煙消云散:“……親愛的人的聲音對我們說話。正是他在那里,正是他的聲音在對我們說話。然而這聲音是那么遙遠(yuǎn)!有多少次我懷著焦慮的心情在聽著……”[8]134。距離還揭示出存在的長度,通過追憶這個標(biāo)識點,可以看到和計算出存在的空間廣度。然而這是一種絕對的距離,無法用數(shù)學(xué)尺度來衡量的距離。目光看到的物體或形象既不會擴大,也不會消失,總是處在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外面,就像一個陌生的永久的缺席者。
距離造成了地點的外部排斥,而封閉則形成了地點的內(nèi)部孤立。所有物體既封閉于自身,又排斥外界的事物。這種包裹與排斥的關(guān)系將存在分隔成兩塊,既看不到它的里面也看不到外面,內(nèi)外無法進(jìn)行交流。時間和地點也是這樣,延續(xù)是由獨立的時刻組成的,不同的時刻相距遙遠(yuǎn),各自封閉在花瓶里,互不交流。時間是這樣,廣度也是這樣:地點也是一些封閉的花瓶。蓋爾芒特和梅塞格利絲這兩邊的區(qū)別,造成這種空間的雙重分割,兩個交替的相反方向,形成一種空間交流的不可能性,并且與時間的不可能性相關(guān)聯(lián)。因此,“《追憶》中蓋爾芒特和梅塞格利絲這兩邊呈現(xiàn)為并列狀態(tài),在各自封閉的花瓶中互不相識,互不交流……兩條路或兩個邊是兩個不同的方向”[11]150。選擇去哪一邊都是一種分裂,也是一種排斥,而且這種排斥擴展到空間的所有地點。真實的地點不具有所有地點的同時性,它會排斥其他的地點。就像讓·桑德伊的地點,通過一株毛地黃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分離性,“它說不上是遠(yuǎn)還是近,只是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了而已……讓很想把它帶走,即使連根拔起也無所謂,他也想把這個山谷帶走,把它從這種孤獨中帶走……”[10]43。 每個地點就像每個時刻那樣,它是“孤立的、封閉的、靜止的、固定的,遠(yuǎn)離于所有其他事物”[8]397。這便是普魯斯特空間的分離性和非交流性。
那么,在追尋了三種地點后,在認(rèn)識到空間的碎片特征、分離性和非交流性后,怎樣才能找到那個穩(wěn)定的地點呢?那就得通過精神對空間進(jìn)行一種變形?,?shù)氯R納甜餅的記憶證明,過去的感覺與現(xiàn)在的感覺會因某種巧合而相遇,使失去的時間重新出現(xiàn)。多虧有了記憶,時間并沒有完全失去。因此在重現(xiàn)的時光旁邊,也應(yīng)該能找到重現(xiàn)的空間。那些分散的碎片空間,通過追憶運動和精神連接,由回憶者在精神廣度上去感受一種同質(zhì)性:“我是事物的中心,每個事物向我提供感覺和美妙而又憂傷的感情,我在盡情享受。”[12]656即以情感生活為中心,培養(yǎng)感性活動的能力。面對心情的斷續(xù)性和回憶的突然出現(xiàn),通過對他人存在的揭示,普魯斯特的思想自我轉(zhuǎn)變?yōu)橐环N敏感,從這里放射出眾多的欲望、模糊回憶和焦慮性假設(shè)。通過愛情,通過心靈活動,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定的空間。追憶就是通過味道,通過氣味,通過鐘聲來引發(fā)一種模糊回憶,通過某種神奇的相像將長期禁錮的舊事激發(fā)出來,使之沖出封閉的魔瓶。于是空間的變形得以可能,通過主體的精神將分散的空間連接起來,形成一種連續(xù)的空間,這時的空間不僅成為可穿越的積極現(xiàn)實,而且形成一種普遍的連續(xù)性。因此普魯斯特的空間不再是分散的碎片,正如庫提尤斯所評論的那樣,“他的作品在我們看來似乎沒有限度,更像是一種連續(xù)性,而非一種輪廓清晰的形狀……細(xì)細(xì)閱讀普魯斯特,我們就會被納入一個精神的無限潮流,既沒有延緩,也沒有死亡”[13]125。這是一種非連續(xù)性中的連續(xù)性,是那個敏感點激發(fā)出來的水圈,向四周傳播的同心圓波紋連接著即時的印象、模糊回憶、各種形象和嘮叨話語。普魯斯特通過語言構(gòu)建了一個時空連續(xù)體:永不停止的說話運動,即不停地繼續(xù)思想的擴張運動,猶如那洪水通過不斷外溢而開辟自己的連續(xù)空間。
三
在重新認(rèn)識了空間的特征之后,普魯斯特試圖對空間進(jìn)行重建。小說從一開始就進(jìn)行著一種雙重的收復(fù),同時收復(fù)失去的時間和失去的空間,即非自主記憶在恢復(fù)失去的時間時,也還原失去的空間。這種收復(fù)起初只是部分的和非連續(xù)性的,收復(fù)的僅僅是空間的斷片,而不是連續(xù)或整體的空間。作者通過移動和變換地點,通過并列空間等方法,在作品中構(gòu)建起一個美學(xué)的空間。例如作品開始時對貢布雷的兩次描寫就證明了這種嘗試。第一次是對該地點的簡單描述,那是主人公記憶里的一個碎片:“就這樣,在很長時間內(nèi),當(dāng)我半夜醒來時,我會重新回憶起貢布雷,我只能看到那個在模糊黑暗中剪出的光亮邊角”[2]43; 第二次則是在瑪?shù)氯R納甜餅激發(fā)下,重現(xiàn)貢布雷的所有物品、那里的故人、事件與花草。從小小的茶杯空間出發(fā),將它變成一個廣大的空間,往里面放進(jìn)一座城市,一個教堂,眾多的花園,相鄰的鄉(xiāng)村。對貢布雷的重建僅僅是一個嘗試,是重建空間的一個模板。
空間構(gòu)建的第一個方法是地點的運動和空間的位移。首先是描寫旅行,如步行參觀,河邊和教堂邊的散步,驅(qū)車去諾曼底,想象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之行,真實的巴爾貝克旅行和威尼斯之行。作品中充滿著這種旅行,旅行與回憶打破身體和精神的惰性,將人物帶進(jìn)新的物質(zhì)地點和精神天地,將本無關(guān)系的地區(qū)和精神天地聯(lián)系起來,將屬于不同存在層面的地點連接起來,并且改變世界的面貌,改變事物的狀況。先前的地點是一些封閉的花瓶,中間隔著一種不可逾越的距離。而通過旅行,這些距離自行消失,地點的孤獨變成了地點的毗鄰,旅行的經(jīng)歷改變了確定的空間,將人物從失望和癱瘓中拯救出來。中心人物馬塞爾就像圣經(jīng)中的天使,他下界到一個陌生而遙遠(yuǎn)的地方,“想象將我們從生活的地方帶到向往地點的中心,一種似乎并不神奇的跳躍跨越了遙遠(yuǎn)的距離,將大地上兩個不同的個體連接到一起”[4]644。理想的旅行能突然消除距離,將似乎不可能在一起的兩個地點放到一起,因此可以說運動的經(jīng)歷改變著世界的法則。第一個法則就是蓋爾芒特和梅塞格利絲這兩個邊永遠(yuǎn)不可能連接到一起;但是通過步行或是坐車,就能夠改變它們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似乎屬于另一個世界的村莊就會變得相鄰。地點相互聯(lián)系著,各個邊相互接觸著,運動和旅行讓人們從一些地點走進(jìn)另一些地點。第二個法則是同一個物體永遠(yuǎn)不會改變;然而運動讓馬丹維爾的鐘樓表達(dá)了一種另樣的連接,即視角的變化造成景色的搖晃或旋轉(zhuǎn),使所有的線條和畫面產(chǎn)生一種新的意義,暗示了一種聯(lián)合的急切和需要。“在小路的拐彎處,我突然感到一種特殊的快樂,它與任何其他的快樂不同,我看到了馬丹維爾的兩個鐘樓,上面抹著夕陽的余輝,馬車的行進(jìn)和路上的小徑似乎在改變著它們的位置,然后是維厄維克的鐘樓,它們之間隔著一道丘陵和一條山谷,突兀于遠(yuǎn)處的一個更高的高地上,然后它們之間卻顯得緊挨在一起”[2]180。這樣,所有物體便失去它們的排他性,每個生靈就像一個地點,代表著眾多的位置和地點,處于這個邊,或處于那個邊,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座城市,“當(dāng)火車沿著彎曲的線路行駛時,它時而在我們的右邊,時而在我們的左邊”[3]268。主體的運動和視角的位移將分離的地點連接起來,將斷續(xù)的空間變形為一個整體。
如果說重疊人物形象能夠重現(xiàn)過去的時間,并列地點斷片則可以重現(xiàn)失去的空間,成為空間構(gòu)建的另一種方法。普魯斯特設(shè)計了一種不固定的層次分布法,就像貢布雷教堂的彩繪玻璃。這是一種并列的重疊,就像神奇的燈籠,它將圖像投在墻上,但又不擋住這個圖像。他不對圖像進(jìn)行縱向的堆砌,而是將思想的不同元素分布在橫向維度上,即放置于一個平面上,這就是并列法。這種方法既被用來表現(xiàn)夢中形象和回憶形象,還被用來表現(xiàn)即時的現(xiàn)實?!斑@正是布洛涅森林表露最多樹種的季節(jié),它將不同的部分并列成一個復(fù)合的集成”[2]423。并列正好是運動的補充,它集中了一些固定的地點,而運動卻將過去的形象移植到現(xiàn)時中?!爱?dāng)我們在夢境中思考時,為了回到過去中,我們盡量放慢和暫時停止那個拉著我們向前走的永久運動,我們于是漸漸重新看到那些完全不同的色彩并列起來,這也正是同一個名字在我們的存在中不斷向我們表現(xiàn)的色彩”[8]134。如果說運動和位移能使過去的形象移植到現(xiàn)時中,而并列則將那些處在原位的物品集合起來,集合在固定的地點上。并列法并不跨越任何距離,不反轉(zhuǎn)任何形勢,存在著的事物既不相互靠近也不相互排斥,它們僅僅排列在一起,猶如櫥窗中的陳列商品。普魯斯特曾經(jīng)通過暗喻表現(xiàn)過這種靜態(tài)的組合:“在巴爾貝克這個名字中,就像在海邊浴場購買的筆桿上的放大鏡中,我似乎看到某個波斯風(fēng)格教堂的周圍涌起的一波又一波海浪”[2]389。這種通過并列來構(gòu)建空間的做法,在描寫佛羅倫薩這個城市時尤為突出,作者竭力將一個地點封閉在名字中,將一個生靈封閉在地點中,突出該城市春暖花開和藝術(shù)都市的面貌,而自己置身于兩個景象的中心,把它們想象成兩幅喬托的并列壁畫,展現(xiàn)著某個圣徒生活的并列場景。普魯斯特的作品就像是一個“并列的百幅荷蘭繪畫的畫展……這種展覽消除了延續(xù),消除了距離,將世界縮減成數(shù)量確定的獨立圖像,相互毗連又嚴(yán)格界定的圖像,在同一個展臺上同時奉獻(xiàn)給人們的目光”[1]125。普魯斯特的小說不再是表現(xiàn)時間的小說,而是一本圖像集,構(gòu)成了一個地點整體,一個畫冊式的空間。
在《普魯斯特的美學(xué)》一書中,盧克·弗萊斯認(rèn)為,“空間在(普魯斯特)小說中起著次要的作用,因為它只是時間的一種投射,或失去的時間的負(fù)片”[14]109。普魯斯特在《讓·桑德伊》中也強調(diào),“時間對他來說就像是空間”[10]126。而在《駁圣伯夫》中則認(rèn)為,“時間在這里只是采用了空間的形式”[3]285。這些說法從反面證明,普魯斯特在構(gòu)建時間的同時,并不忽視對空間的構(gòu)建,構(gòu)建空間等于構(gòu)建時間。于是,作品中的時間常常采用空間的形式,其組成要素相互排列在空間中。通過物體、人物、名字等符號載體,通過位移和并列等組合方法,普魯斯特最終將破碎分散的地點變形為一種符號化的美學(xué)空間。一系列的地點成為小說畫卷的不同片斷,分布于小說天地的各個角落,讓主人公抑或讀者通過對空間符號的消費,尋回和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間中的歸屬。
參考文獻(xiàn):
[1] Poulet, Georges. L'espace proustien[M]. Paris : Gallimard, 1963, 1982.
[2] Proust, Marcel. Du cté de chez Swann[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 1987.
[3] Proust, Marcel. Contre Sainte-Beuve[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1971.
[4] Proust, Marcel. 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 1987.
[5] Proust, Marcel. La prisonnière[M].Paris: Gallimard, Pléiade III, 1987.
[6] Proust, Marcel. Sodome et Gomorrhe[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I, 1987.
[7] Proust, Marcel. Pastiches et Mélanges[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1971.
[8] Proust, Marcel. Le cté de Guermantes[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I, 1987.
[9] Proust, Marcel. La fugitive[M].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II, 1987.
[10] Proust, Marcel. Jean Santeuil[M]. Paris : Gallimard, Pléiade II, 1971.
[11] Deleuze, Gilles. Proust et les signes[M].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64, 1983.
[12] Dreyfus, R. Marcel Proust au lycée Condorcet[M]. Paris : Revue de France, décembre 1925.
[13] Curtius, E.-R. Marcel Proust[M].Paris : Edition de la Revue Nouvelle, 1928.
[14] Fraisse, Luc. L'esthétique de Marcel Proust[M].Paris : CEDES, 1995.
責(zé)任編輯: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