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政治參與;政治意識
摘 要: 清末新政時期,以立憲派為主導的政治參與的迅速發(fā)展,是在新政的展開、新力量的誕生、社會危機加劇、清政府控制力削弱及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政治參與以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在專制政體內(nèi)展開的,以輿論參與和政治接觸為主;后期則發(fā)生在從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過渡時期,政治參與形式更為完備,規(guī)模擴大,對政局的影響力增強。新政時期的政治參與推動了政治變革、促進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
中圖分類號: K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①筆者以為政治參與是一個國家的公民通過一定方式對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表達政治意愿的行為。在專制國家,沒有完整意義上的政治參與,專制政府對政治參與是禁止的,如《大清律》規(guī)定“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國人對西方民主政治的了解,特別是民族危機加劇、社會矛盾凸顯,部分社會精英開始主動地要求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晚清時期政治參與首先體現(xiàn)于維新運動時期,在清末新政時期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清末新政時期的政治參與指的是從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改革開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期間,以立憲派為主導包含留學生、士紳、工商業(yè)者等在內(nèi)的社會各階層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而展開的一系列參與活動。對清末新政時期的政治參與,國內(nèi)學術界有了一定的研究。朱英著重探討了近代中國商人的政治參與[1],馬寶成研究了新政時期的地方政治參與[2],路子靖側重研究社團的政治參與[3],蕭功勤在其論著中討論了“新政中的參與危機及其對清廷的挑戰(zhàn)”[4]。這些研究成果各有側重,對我們?nèi)娴亓私庑抡r期的政治參與有所幫助。本文主要從清末新政時期政治參與的背景、政治參與的發(fā)展及政治參與的歷史作用三方面對清末新政時期的政治參與做一考察。
政治參與在清末新政時期的發(fā)展同近代中國的轉型密切相關。新政的啟動、深重的民族危機、嚴峻的社會矛盾構成新政時期政治參與急劇發(fā)展的內(nèi)外因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直接影響到政治參與的水平。亨廷頓認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政治參與的擴大,造成參與基礎的多樣化,并導致自動參與代替動員參與?!盵5]清政府于1901年舉起改革的旗幟,對經(jīng)濟、教育、軍事、司法、官制等方面進行改革。新政雖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清政府所面臨的內(nèi)外危機,但仍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政治參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政治參與提供了物質(zhì)前提。經(jīng)濟改革使民族工商業(yè)有了明顯發(fā)展,以投資設廠為例,1902年到1910年,共創(chuàng)辦資本額在萬元以上的企業(yè)有604家,創(chuàng)辦資本額共134 517千元,占工礦企業(yè)設立總數(shù)的63.1%,投資額的65%。[6]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政治參與的擴大。一方面,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了部分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使其具有關注政治的條件,又產(chǎn)生了參與政治的動力——維護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并使其盡可能地擴大。另一方面,它又為政治參與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如輿論參與的重要表現(xiàn)是出版報刊、發(fā)行書籍,必須要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政治團體的組建及其活動的組織,同樣必須以經(jīng)濟為后盾。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新力量崛起,增強了政治參與的群眾基礎。其一,清末的教育改革推動了新式知識分子階層的誕生。新知識分子階層主要來源于留學生及新式學堂培養(yǎng)的人才。據(jù)記載,1905至1906年間,留日學生竟達8 000人以上[7]。新式學堂也因清政府的倡導尤其是科舉制度的廢除而有很大發(fā)展,人數(shù)急劇增加。根據(jù)清末《第一次教育統(tǒng)計圖表》,學堂數(shù)由1902年的222所增加到1905年的3 433所,人數(shù)則由6 772人增加到98 163人。[8]這些人普遍具有較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又接受西方的新式教育,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有較多的了解,對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及民族危機有較為真切的感受,渴望變革,政治參與的欲望也更強烈。其二,清政府在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工商業(yè)者力量壯大。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工商業(yè)者的經(jīng)濟實力逐漸增強,為了維護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迫切地需要參與政治,謀求政治上的話語權。而商會的建立又使其有了和政府對話的合法舞臺。如在第二次國會請愿運動中,在立憲派的動員下,各地商會紛紛行動起來,通過集會、上請愿書等方式支持國會請愿運動。上海商務總會發(fā)表公告書,認為“論人數(shù)以商界為至眾, 論勢力以商界為最優(yōu)”,要求工商界投入國會請愿運動,并作為各界國會請愿運動的后盾,以“齊人心、興實業(yè)、足財用、張國勢”《華商聯(lián)令會聯(lián)合海內(nèi)外華商請愿國會公告書》,《大公報》,1910年5月14日。。因此,新式知識分子和工商業(yè)者,是立憲派得以參與政治的重要的群眾基礎。
(二)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
政治意識就是政治主體所具有的政治認知、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信仰。新政時期,民眾的政治意識繼維新運動之后進一步覺醒。孫寶瑄在《忘山廬日記》中寫道:“風氣至今,可謂大轉移,立憲也、議院也,公然不諱,昌言無忌……幾等口頭禪,視為絕不奇異之一名詞,誠數(shù)年前余等居海上時,所夢想不急者也。”[9]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政治參與的發(fā)展。首先,使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政治制度改革呼聲的高漲。當時的眾多報刊均刊文要求政府進行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如1904年《大公報》刊文分析了中國面臨的內(nèi)憂外患,要求清政府“勵精圖治,大事改革,興利除弊,百度維新”?!墩撝袊膬?nèi)憂外患》,《大公報》,1904年5月25日。其次,增強民眾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政治活動。如在拒俄運動中,1903年上海各界人士在張園集會,在致各國外交部的電文中指出:“俄人強敝國立滿洲退兵新約數(shù)款,逼我簽允,現(xiàn)我國全國人民為之震忿。即使政府承允,我全國國民萬不承認!”并致電外務部:“聞俄人立約數(shù)款,迫我簽允;此約如允,內(nèi)失主權,外召大釁,我全國人民萬難承認。”《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駐上海各紳商呈外務部電》,《蘇報》,1903年4月28日。民眾向政府施壓,抵御外侮,顯示了民眾的覺醒。
(三)清政府控制力減弱
清末內(nèi)憂外患,民族危機加劇,西方列強對華的經(jīng)濟侵略成為奴役中國的主要手段,并不時侵犯我國邊疆地區(qū)。1904年在我國領土上爆發(fā)的日俄戰(zhàn)爭,是這一時期民族危機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政府腐敗無能、財政幾乎崩潰;革命派的排滿宣傳風行,策劃的武裝起義此起彼伏;下層民眾生活日益困苦,民變層出不窮。御史葉芾在1906年上奏時談到了當時社會動蕩的情形:“士為四民之首,近已絕無生路,農(nóng)、工終歲勤勞,難謀一飽,商賈資本缺乏,揭借者多,獲利維艱,倒閉相望。城市村落,十室九空,無業(yè)游民居其大半,弱者轉于溝壑,強者流于盜賊,土匪蠢動,此滅彼興,民不聊生,何堪搜刮,加以各省水旱蝗蝻,哀鴻遍野,徐海饑民數(shù)百萬,遮蔽江淮,困苦流離,生無所賴。”[10]據(jù)統(tǒng)計,從1902年到1911年,各地民變多達1 300多起,平均每兩天半發(fā)生一次,“幾乎無地無之,無時無之”。[11]可見,到了新政時期,清政府的控制力不斷地受到削弱,從而為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首先,清政府對輿論的控制放松了。大量的報刊、書籍得以出版刊行,鼓吹立憲的文章連篇累牘,輿論參與凸顯。其次,清政府嚴禁“士人干政”的禁錮被打破,立憲派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政治,表達政治意愿,提出政治訴求。再次,各種政治團體大量組建,結社、集會、游行乃至于罷課、罷工等頻繁出現(xiàn),均同清政府社會控制力的衰落密切相關。1905年有記者指出:“自庚子之役,朝廷威信實大墮落……而蚩蚩之氓對于朝廷已大消其畏威之念,不復如曩日之屏息雌伏。此所以去歲一年之中各省抗糧鬧漕之事累累而不絕?!盵12]這是清政府社會控制力衰落的最好注腳。
二、政治參與的發(fā)展變化
政治參與在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局勢演變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在清末新政時期,政治參與以1906年清政府宣布實施君主立憲政體、開始籌備君主立憲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一)新政前期的政治參與
在新政前期,立憲派政治參與的主要目的是推動清政府實施憲政,民眾的力量尚未被廣泛動員,立憲派的政治活動以鼓吹立憲、影響官員為主。
1.輿論參與
晚清時期,隨著現(xiàn)代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尤其是大量報刊的出版,輿論參與較為突出。首先,通過報刊等媒介動員民眾參與政治。立憲派認識到?jīng)]有民眾的啟蒙、沒有民智的開啟,政治變革只能徒托空言,因此,立憲派通過出版報刊書籍等方式普及憲政知識,宣傳君主立憲政體。其次,制造輿論壓力,推動政府進行憲政改革。在1902年,《中外日報》刊文指出當務之急是“立憲法”,“取東西各國已行之法,擇其善者而從之,斟酌會通,勒為成書,實力施行,務使上自皇室下至庶民皆范圍于憲法之中”《論時局之可危》,《中外日報》,1902年6月16日。?!洞蠊珗蟆犯遣粩喙拇翟O立議院、制定憲法,如1903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圖治之根源,首在立憲法,予民權。如此則上下相安,君民一德,聯(lián)合大群以防外患之來,則中國之前途或猶可補救于萬一”佚名《論內(nèi)亂外患有相因之勢》,《大公報》,1903年4月24日。。尤其是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立憲派普遍認為日俄之戰(zhàn)是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之戰(zhàn),日勝俄敗的結局也被認為是君主立憲戰(zhàn)勝君主專制。為此,立憲派更是不遺余力地宣傳君主立憲政體,并指出:“若中國,則黃種之專制國也。鑒于日本之勝,而知黃種之可以興,數(shù)十年已死之心庶幾復活。鑒于俄國之敗,而知專制之不可恃,數(shù)千年相沿之習庶幾可捐?!盵13]在這種認識下,“吾國士夫亦恍然知專制昏亂之國家,不足容于清明之世界,于是立憲之議,主者漸多?!盵14]同時,鼓吹立憲的報刊隨著立憲思潮的勃興而逐漸增多,《東方雜志》《申報》《時報》《新民叢報》《政法學報》等均對立憲政體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在立憲派的宣傳鼓動下,許多人認同立憲,“振興中國,變專制為立憲,實為當務之急”《振興中國何者為當務之急》,《大公報》,1905年4月21日。,形成了“上自勛戚大臣,下逮校舍學子,靡不曰立憲立憲,一唱百和,異口同聲”[15]的局面。輿論參與,既提高一般民眾的參政意識,動員其積極參與政治,又形成了遍及海內(nèi)外的立憲輿論,對政府施加了壓力,有利于推動清政府立憲,正所謂“輿論既盛,朝議亦不能不與為轉移”[16]。
2.政治接觸
在具有悠久人治傳統(tǒng)的中國,立憲派通過各種途徑同政府官員接觸,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動其贊同、支持立憲,往往具有較好的效果。立憲派接觸并施加影響的官員,包括地方督撫、駐外使臣、樞臣、皇親貴族,甚至最高統(tǒng)治者。如張謇曾和袁世凱有師生之誼,便試圖策動其贊同立憲。他于1904年致信袁世凱請其支持立憲:“今全球完全專制之國誰乎?一專制當眾立憲,尚可幸乎?日本伊藤、板垣諸人,共成憲法,巍然成尊主庇民之大績,特命好耳!論公之才,豈必在彼諸人之下?”[17]281905年為抵制美貨事,張謇再次致電袁世凱,“公但執(zhí)牛耳一呼,各省殆無不響應者。安上全下,不朽盛業(yè),公獨無意乎?及時不圖,他日他人成此偉業(yè),公不自惜乎?”[17]29。在張謇等的動員下,袁世凱終于聯(lián)合周馥、張之洞,奏請以12年為期實行立憲政體《時報》,1905年7月2日。。立憲派爭取的另一對象是瞿鴻禨。1904年6月,張美翊呈給瞿鴻禨一份稅帖,9月,湯壽潛致函瞿鴻禨,均請求瞿鴻禨倡導立憲。瞿鴻禨于是派其弟前往上海托趙鳳昌購買立憲書籍[19]866,1905年“自請親赴歐美考察政治”,其態(tài)度較變同立憲派的推動是分不開的。立憲派還試圖影響慈禧及其他親貴。1904年7月,張謇將《日本憲法義解》一書,托趙鳳昌刊刻后通過趙慶寬遞呈內(nèi)廷,慈禧閱后有點動心,向樞臣們稱贊“日本有憲法,于國家甚好”。還曾印《日本憲法義解》、《議會史》送給鐵良,“與談憲法”。立憲派的政治接觸加深了政府要員對立憲政體的認識,使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贊同立憲的人逐漸增多,最終影響到清廷最高統(tǒng)治者,從而推動了清政府的憲政步伐。立憲派在這一過程中,擴大了自身的政治影響力,成為晚清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政治參與的主導者。
(二)新政后期的政治參與
從1906年清政府宣布實施立憲政體開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這是中國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過渡時期,政治參與在該階段有了明顯發(fā)展。參與的主要目的已經(jīng)從推動政府實施憲政變?yōu)橥苿诱涌炝椷M程;參與形式更為完備、參與規(guī)模日益擴大;政府對政治參與的推動作用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1.參與形式更為豐富
清政府開始實施預備立憲之后,輿論參與和政治接觸仍舊存在,其作用也日益明顯,不再贅述。該階段參與形式突出也表現(xiàn)在選舉創(chuàng)始、政治團體組建和不合法參與形式增多等方面。
第一,選舉創(chuàng)始。選舉是公民實現(xiàn)政治參與的基本形式。此時的選舉主要體現(xiàn)在相關選舉制度的頒行及地方自治機關、諮議局和資政院議員的選舉實踐。1907年天津自治局首次試行選舉,是我國第一次創(chuàng)行投票選舉[21]。1909年,清廷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選舉章程》,1910年頒布《京師地方自治章程》、《府廳州縣地方自治章程》、《府廳州縣議事會議員選舉章程》,將選舉作為籌備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自治機關的重要途徑。1908年7月,清廷公布實施《各省咨議局章程》和《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在此基礎上,經(jīng)過選舉,到1909年10月,除新疆外,全國21個省諮議局正式設立。在諮議局設立的基礎上,1910年9月資政院正式開院,其成員分欽選和互選兩類,其中互選以諮議局議員為范圍,通過選舉產(chǎn)生議員。選舉的創(chuàng)始及其制度化,一方面使立憲派通過選舉進入地方自治機關、諮議局、資政院,在地方和中央開始正式介入國家政治生活,增強了立憲派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國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鍛煉了國民的參政能力。
第二,組建政治團體。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后,立憲派以極大熱情組建政治團體,希望通過政治團體“監(jiān)督政治之得失”,并進而組織政黨以團結力量,“務求盡國民參政預政之天職”《神州日報》,1908年3月21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政治團體大量成立。據(jù)統(tǒng)計,從1906年到1911年,各界組織的政治團體達85個,主要以憲政和地方自治為目標[22]。立憲團體以促成憲政為主要目的,展開創(chuàng)辦報刊、出版圖書、開辦講習所、組織請愿、監(jiān)督政府憲政實施等多種活動。如預備立憲公會為普及憲政知識,出版了報刊和書籍,開辦法政講習所。報刊有《預備立憲公會報》,先后改為《憲志》《憲志日報》《憲報》;書籍有《日本憲法解》《選舉法要論》《公民必讀》《地方自治綱要》等。法政講習所從1909年起,半年1期,招收各省學員,專門培養(yǎng)憲政人才,增強國民素質(zhì)。政聞社以“確定立憲政治,使國人皆有參與國政之權”為首要目標,計劃從編撰、交通及調(diào)查、建議及警告等方面著手[23]。政治團體的組建使分散的立憲派團結起來,在國內(nèi)政局中發(fā)揮了更大的影響,積極從事各種宣傳、組織活動,培育了國民的政治意識,增強了憲政的吸引力。
第三,不合法參與形式增多。一般來說,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或不觸犯法律的政治參與為合法參與,而為法律所禁止的是不合法參與。在矛盾尚未根本惡化,立憲派對現(xiàn)政府尚有希冀的情況下,政治參與一般通過合法的手段展開;但隨著清政府對政治參與的壓制,國民政治動員程度的提高及立憲派態(tài)度的日益激進,特別是人們意識到合法的途徑已經(jīng)很難取得切實成果時,各種不合法的政治參與方式如罷課、罷市、騷亂、暴力等日益增多。在第三次國會請愿中即出現(xiàn)了游行示威,在醞釀第四次請愿運動和保路運動中,民眾的態(tài)度日趨激憤,政治參與開始演變成同政府的對抗,游行示威更為廣泛地采用,罷課、罷市也開始出現(xiàn)。成都學生于1910年12月23日,舉行全體罷課,通電全國,“請即開國會……誓死同行”,并游行演說?!渡陥蟆?,1910年12月26日。在保路運動中,游行示威、罷市、罷課、罷工等形式的政治參與更為頻繁。1911年5月16日,鐵路公司長株段工人1萬余名罷工,并進城游行示威[24]。長沙學堂學生遍發(fā)傳單,通告全省學堂于6月10日一律罷課,商界亦定于11日罷市,“匿名帖滿布通衢”《匯報》,1911年6月20、23日。。此后,隨著保路運動的發(fā)展,又發(fā)生了抗糧抗捐、搗毀地方巡警局、厘金局的暴動。
2.參與規(guī)模日益擴大
這一時期的政治參與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最為突出的是國會請愿運動。在立憲派看來,國會是國民監(jiān)督政權之所在,也是其參與政權的根本途徑。從1907年起,立憲派開始通過請愿推動清政府盡快召開國會。憲政講習會在楊度的率領下于1907年9月和1908年3月兩次上書請愿,要求速開國會。在憲政講習會的首倡下,各地要求召開國會的活動先后展開,立憲團體尤其活躍。從1907年12月起,憲政公會、政聞社和預備立憲公會等商定發(fā)起各省士民簽名,并分赴各省活動。立憲派召集會議、講演游說、發(fā)動簽名,推舉代表進京請愿,并專為速開國會而組建國會期成會,要求政府召集國會。1909年以后,立憲派再次掀起三次請愿運動,要求縮短預備立憲期限、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nèi)閣。特別是在這次請愿運動中,斗爭的方式由單純的上書請愿演變成了游行請愿,直接對地方督撫施壓。10月5日,直隸各界人士1 000多人在李向辰、溫世霖等人率領下,前往總督衙門請愿,要求總督陳夔龍代奏速開國會請愿書?!洞蠊珗蟆?,1910年11月3日。四川第一次請愿時無人參加,第三次請愿時簽名人數(shù)有三萬余。[25]49810月16日,河南國會請愿同志會開會,聚集了3 000余人,當場簽名,隨即前往巡撫衙門要求“代奏速開國會”,“撫署門前為之壅塞,呼吁之聲喧天震地”,在巡撫答應代奏后,游行隊伍散去。同時,紳民又聲稱:“如此次請愿無效,學則停課,商則罷市,工則休作,咨議局亦不許開會,群起以死力爭之”。[25]414其余省份,如山西、陜西、福建、湖北、奉天等均有游行請愿之舉。急劇擴大的政治參與給清政府以極大壓力,最終清政府縮短了國會召開年限。
可以看出,參與規(guī)模的擴大體現(xiàn)在:政治參與的人數(shù)增多、延續(xù)的時間較長、立憲派對普通民眾的動員程度增強,斗爭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尤其是參與產(chǎn)生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對清政府施加了較大的影響。
3.政府對政治參與的推動
政府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新政時期,政治參與同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呈現(xiàn)出互相促進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宣布仿行憲政之后,清政府對政治參與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為了使改革獲得民眾的支持,尤其是希望其改革理念、改革步驟獲得民眾的認可,清政府需要民眾有一定的政治參與。在仿行立憲上諭中,清政府要求“庶政公諸輿論”,但是“目前規(guī)制未備,民智未開”,所以要“將各項法律詳慎厘定,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物,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10]上,43-44清政府明白,立憲離不開民眾的參與,立憲能否順利實施同民眾的教育程度、政治意識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清政府為了籌備立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及其實施,又對政治參與的迅速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清廷宣布仿行憲政,確定實行立憲政體的國策,既為立憲派進一步參與政治提供了依據(jù),又提高了其政治參與熱情。例如前所述政治團體均是在1906年仿行憲政上諭發(fā)布后組建的。?;蕰撕笠哺拿麨榈蹏鴳椪浴爸v求憲法,更求進步”為己任[26]。楊度創(chuàng)建的憲政講習會以“預備憲政進行之方法,以期憲政之實行”為宗旨《東京中國憲政講習會總章》,《時報》,1907年8月11日。。在預備立憲推進過程中的一些預備措施,如地方自治的推行和諮議局、資政院的設立及相關法令的頒行,又為立憲派創(chuàng)造了合法的政治參與渠道,進一步擴大了政治參與。特別是在國會請愿運動中,地方自治機構、資政院特別是諮議局成了立憲派公開組織發(fā)動請愿的基地。第一次國會請愿運動即由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發(fā)起,赴京請愿代表均為各省諮議局成員。此后為敦促清政府速開國會而成立的國會請愿同志會等團體也以諮議局代表為主體。1910年8月,各省諮議局議員聯(lián)合會成立,在第一次會議中提出了《陳請?zhí)嶙h請速開國會案》、《陳請申明資政院立法范圍提議案》等議案,要求速開國會;第二次會議于1911年5月召開,主要議題便是反對“皇族內(nèi)閣”??梢姡J議局聯(lián)合會的成立是立憲派聯(lián)合起來,擴大聲勢以參與政權的結果。另外,《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各省咨議局章程》和《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等法規(guī)的頒行也為政治參與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三、政治參與的歷史作用
清末的政治參與是我國民眾參與政治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實踐,它推動了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促進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
(一)直接推動了新政時期的政治變革
立憲派政治參與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清政府實施君主立憲政體。無論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考察政治、做出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的決策,還是實施預備立憲措施、縮短國會召開年限,立憲派的政治參與在其中起到了較為突出的推動作用。
首先,通過輿論參與和政治接觸,清朝統(tǒng)治者逐漸接受了君主立憲政體。立憲派的宣傳鼓動以及政治接觸影響了清政府的部分高級官僚,清駐外使臣、地方督撫乃至于中央大吏都呼吁政治改革。為此,清政府決定派遣五大臣考察政治并最終做出采取立憲政體的決策。
其次,通過集會、結社、游行等方式向政府施加壓力,推動政府加快變革進程。民眾政治參與規(guī)模日漸擴大,組織更為完備、參與的階層更為廣泛、輿論宣傳更為有力。其中立憲派組織發(fā)起的國會請愿運動具有較大影響力。如地方督撫開始竭力對中央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央順應民情,縮短預備立憲年限。直隸總督陳夔龍、山西巡撫丁寶銓、閩浙總督松壽、四川總督趙爾巽等接受請愿書并應允代奏。同時,地方督撫或單銜或聯(lián)名致電軍機處,主張內(nèi)閣、國會同時設立。最終,迫于形勢,清廷決定縮短預備立憲年限。
(二)進一步促進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
政治參與是民眾政治意識覺醒的產(chǎn)物,同時,又進一步促進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提高民眾的參政能力。清末新政時期,因戊戌政變而被壓制的政治改革的要求再次被以梁啟超、張謇為代表的立憲派提了出來。立憲派作為政治意識覺醒的先行者,通過各種途徑宣傳立憲政體,尤其是發(fā)動國會請愿運動,進一步推動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表現(xiàn)之一,政治參與的人數(shù)急劇增加。在新政初期對立憲進行呼吁的多為政治精英,而在預備立憲時期,更多的人參與到立憲運動之中。如在1907年開始的請愿運動中,各省多以簽名請愿為手段動員民眾。河南的請愿書有5 000多人簽名,安徽有1萬余人,江蘇超過萬人,吉林有4 668人。陳夔龍上奏指出:“溯自歐風東漸,異說爭鳴,一時士流喜其新奇,樂其簡易,始以見異思遷之過,馴至顯違禮法之憂,唾拾空言,抨彈實事,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喧呶不已,風氣澆漓。”[27]其論雖偏頗,但恰恰說明了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表現(xiàn)之二,某些政治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對國會、憲法、責任內(nèi)閣的認識深入了。1911年《盛京時報》指出:對于速開國會,“三五年前,國人之念系者誰?而今則販夫豎子皆知事之不可緩。”《今年之希望》,《盛京時報》,1911年2月9日。表現(xiàn)之三,民眾的參與熱情增強。簽名請愿、集會、游行示威等參與形式被更廣泛地采用,甚至為了增強參與的效果還采取極端行為,如在國會請愿運動中,徐特立就自斷左手小指,寫下了“請開國會、斷指送行”的血書《時報》,1909年12月20日。。1910年有雜志介紹了國會請愿運動中民眾捐款的情形:“此次陜民氣動誠發(fā)于中,士眾捐集踴躍,姑無論已。乃有剃頭人捐大錢六百者。南院門說書某捐貼子錢數(shù)千,人以貧窮阻止,彼奮然曰:‘我日得錢,豈不令我與國事?’既而有僧人、道人、小學堂學生,皆先后簽名輸資,各三數(shù)百不等。最后有青年婦女桑氏、荀氏揄資,使該翁某送到。又有孀婦某氏,亦使人送資?!盵28]此等捐款是民眾因政治意識覺醒而主動參與政治的突出表現(xiàn)??梢哉f,新政時期政治參與的實踐是一場政治意識的啟蒙運動。
清末新政時期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是晚清政治中突出的現(xiàn)象,打破了戊戌政變之后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度沉寂,表達了崛起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參與政權的渴望及對西方民主政治體制的追求,推動了近代中國政治改革的進程,促進了國民政治參與意識的覺醒,鍛煉了國民的參政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英.“在商言商”與近代中國商人的政治參與[J].江蘇社會科學,2000,(9):126-133.
[2] 馬寶成.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政治參與[J].東岳論叢,2000,(2):21-24.
[3] 路子靖.清末地方社團的政治參與及官府的應對——以福州地區(qū)為例[J].福建論壇,2006,(2):43-47.
[4] 蕭功勤.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xiàn)代化中的激進與保守[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268-273.
[5] 塞繆爾·亨廷頓.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汪曉壽,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69.
[6] 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0-1937[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31.
[7]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24.
[8] “學部總務司”.第一次教育統(tǒng)計圖表[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1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37-40.
[9]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82.
[10]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79:448.
[11]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97.
[12] 霾照.立憲私議[J].東方雜志.1904,1(11).
[13] 論中國前途有可望之機[J].東方雜志,1904,1(3):14.
[14] 立憲紀聞·中國立憲之起源[J].東方雜志臨時增刊·憲政初綱,1907.
[15] 閔闇.中國未立憲以前當以法律遍教國民論[J].東方雜志,1905,2(11).
[16] 別士.刊印《憲政初綱》緣起[J].東方雜志臨時增刊·憲政初綱,1907.
[17] 沈志遠.袁世凱與張謇[J].古今,1944,(53).
[18] 侯宜杰.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9] 張謇.嗇翁自訂年譜[M]∥張謇全集·日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0] 余肇康.瞿文慎公行狀[M].上海: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1919.
[21] 沈懷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J].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9):308.
[22]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90—98.
[23] 中國史學會.辛亥革命: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16.
[24] 紀事.湘省反對干路國有風潮記[J].國風報,1911,(9).
[25] 馬鴻謨.民呼、民吁、民立報選輯[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6] 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602.
[27] 陳夔龍.庸庵尚書奏議[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137.
[28] 事實部.國民熱度之頗高[J].麗澤隨筆,1910,(16).
責任編輯:肖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