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是體察文化,就是盡量減少語言的交流,日本人在接受外來信息時,通過對方只言片語的表述就可以準確地領(lǐng)悟?qū)Ψ剿磉_的意思?!耙孕膩恍摹笔求w察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社會的同質(zhì)性﹑自古以來的農(nóng)耕生活以及高度發(fā)達的日本集團主義是日本“以心伝心”的體察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時,這種體察文化深受日本人歡迎的同時,也給外國人在于日本人交流時帶來了些許不便。
關(guān)鍵詞:日本 以心傳心 體察文化 言外之意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體察”的國度,日本的文化是體察文化。語言特征能夠體現(xiàn)民族特征,日本人在交際過程中喜歡用曖昧模糊以及不明確的語言表達方式這也顯示了其民族文化個性。與語言表達的表面意思相比,日本人更喜歡體會和欣賞語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特別是在拒絕對方的請求或邀請時,如果被請求者或者被邀請者很明確的回絕對方,那么就會傷了雙方的和氣,有違大和精神,同時這種明確的表達方式也會被認為是粗魯和沒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他們很重視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維持。
1、“以心傳心”的由來
“以心傳心”的日語寫法是“以心伝心”,它的意思是指心中所想之事,即使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雙方也能夠心領(lǐng)神會,心心相印。它出自于佛教用語,意思是在禪宗中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佛法神髓在無言中傳遞給弟子。演變到今天,它已經(jīng)有了更為廣義的意思,那就是在人與人的交流當中,將自己的心中所想不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而是寄托于一些不完全表達方式或者是曖昧模糊的表達,從而將自己真正的心聲傳達出來,并且希望對方能夠體察到自己表達的言外之意,這也體現(xiàn)了“以心傳心”的特征。
祝大鳴在《強調(diào)“以心傳心”的曖昧語言文化》一文中有著這樣的解釋,“日本是維持了一千幾百年的以血緣集體為中心的社會,其結(jié)果導(dǎo)致這一社會群體里形成了許多不用言傳只用某一動作即能互相理解或在沉默中互相心領(lǐng)神會的表達方式。在當這種非語言形式無法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愿而必須用語言交流時,日本人則根據(jù)對方的心理來研究自己的行為準則,盡量簡化談話內(nèi)容。同時,在接受外來信息時,通過對方只言片語的表述就可以準確地領(lǐng)悟?qū)Ψ剿磉_的意思。
這種被稱之為“體察”的文化形態(tài),與非語言表現(xiàn)其實是一脈相承的?!?/p>
語言的交流是外在有形的,而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非語言形式是內(nèi)在的無形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送。美國人類學(xué)者愛德華·霍爾在1976年將異文化的交際類型分為兩類,一類是High-Context(HC),一類是Low-Context(LC),日本就屬于High-Context(HC)文化類型。所謂的High-Context,就是信息的傳達很少依靠語言,而是更多地依靠周圍狀況和環(huán)境,在這種類型的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對于文化中存在的默知和內(nèi)在信息有著共同的認識,它們不斷在人們之間滲透影響,使得人們對于語言的依存度慢慢降低,從而形成了體察型的交際模式。
在這種交際模式之下,人們非常重視讀取言語行為的弦外之音,從而“以心傳心”“沉默是金”“聞一知十”“少言為貴”等行為備受日本人的歡迎和喜愛。
從日語詞匯“言葉”也可以推測日本人對語言依存度低的原因。在日本人看來“言葉”是不長久的,容易消失的,虛幻的東西,因為“言葉”的諧音意思是樹木的葉子,每年都會經(jīng)歷枝繁葉茂和飄零凋落,盛衰交替,不斷變化。所以日本人覺得語言是靠不住的,所以更喜歡委婉表達,不直接不明確,讓對方來體察猜測,已達到“以心傳心”的效果。另外,日語中有個特有的詞叫做“勘”,它的意思是“直覺感知的能力”,日本人非常擅長這種能力,就是通過特有的“勘”能夠馬上領(lǐng)會對方要求傳達的真正內(nèi)容,實現(xiàn)“以心傳心”的。
2、體察文化的成因
日本的體察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原因。首先,日本人自古以來就過著農(nóng)耕生活,他們沒有集體狩獵的經(jīng)歷,因為在集體狩獵生活需要大家?guī)讉€人甚至更多人團結(jié)協(xié)作,并且需要能交換能明確傳達意志的信號,如果信號曖昧模糊,就會給大家?guī)砩kU,所以如果是農(nóng)耕生活的話,就沒有這種傳達明確信息的必要。
其次,日本社會具有很高的同質(zhì)性。日本是一個島國,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在歷史上,除了二戰(zhàn)后被美軍占領(lǐng)過之外,沒有受到過外來民族的支配與統(tǒng)治,在這片狹小的國土之上,他們有著相同的語言,單一的民族,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集體。這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情況在世界上恐怕并不多見。在日本,無論是國語還是公用語都是日語,并且日本民族99%以是大和民族,雖然也有阿伊努等少數(shù)民族的存在,但這不影響整體的單一性,這種在單一語言和單一民族和同一地域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在文化心里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養(yǎng)成了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這給日本人在通過語言進行思想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他們不會因為民族語言的不同而產(chǎn)生矛盾,所以,體察文化在日本暢通無阻,人們不需要過多的語言表達就可以很輕松就能做到“以心傳心”。
再次,也有人認為體察文化與日本的集團主義精神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日本學(xué)者北原雄保曾經(jīng)說過,日本人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文化,而這反映在言語交際上的話,就是察覺文化的發(fā)達,他們排斥特立獨行,追求集體統(tǒng)一性,這明顯與日本人的集團主義的思考方式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集團主義的核心就是“和”的精神,早在604年,圣德太子就打出了“以和為貴“的旗號,從此“和”的精神流傳發(fā)展下來,并影響著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體察文化就是深受“和”精神的影響。
3、對日語交際的影響
在《日本百事》一書中這樣寫道:日本人把腹中語言看作是人際交流的最高形式。一個需要朋友幫助的人不能或不愿直載了當?shù)恼f出來,他只是暗示一下。需要幫助越大,暗示就越含糊。朋友一方也覺得不必硬要他直接講出來,而是靠直感去理解。由于他們有共同經(jīng)歷、語言和文化,并處在同樣的社會里,所以他們養(yǎng)成了使用少量語言來交流相互愿望的藝術(shù)。
體察文化是根據(jù)對方的心理來研究自己行為標準的文化,即使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也不會明確地說出,而是以各種委婉的表達方式來說服對方。日本人說話時經(jīng)常使用省略句他們往往把表示自己的愿望、要求的部分都省略掉,而是讓對方意會這部分內(nèi)容,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有禮貌。熟悉日語的人都知道,一個“が”或者“けど”后面可以省略掉很多讓你去心領(lǐng)神會的含義。例如“您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你的想法很實際,然而……”,日本人很喜歡用類似這種的省略表達方式,他們非常注重尊重對方,對于對方的意見或觀點等不輕易地反駁,而是用省略表達來省略掉自己真正的意圖,讓對方自己覺察到事情的本質(zhì),從而也維護了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另外,日本人不喜歡自我主張,他們在要求別人做某件事的時候,不喜歡直接的表達方式,而是暗示一下對方。雖然這種暗示有時很模糊,但也不會發(fā)生誤會,朋友一般都能體察到到。就拿關(guān)空調(diào)這一件簡單的事情來說,日本人不會說“太冷了,請關(guān)掉空調(diào)”,而是用疑問句“今天不是很熱吧……”等來代替,從而是對方覺察到自己的意圖。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或邀請時,日本人喜歡用“ちょっと”這個詞來委婉地拒絕對方,“ちょっと”這個詞有很多種意思,但是卻是一個萬能詞匯,深受日本人喜愛。日語中有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會考慮的”這句話,日文是“ちょっと考えておきます”,這是一個典型的回絕對方的表達,類似這樣的還有“積極妥善處理”“研究研究”等,表面上含有積極的意義,實際上都是托辭,是談判交涉時完全否定的代名詞。如果不理解日本的體察文化的話,對于類似這種日本人的委婉拒絕表達就無從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常把“以心傳心”看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傳情達意的藝術(shù),是交際中的一種最高形式。但是這種交際方式讓外國人有時感到費解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日本人和外國人的交流。日本人說話時喜歡用省略表達,包括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助詞省略等等,對日本人來說,這不僅給對方以想象的空間和余地,還可以讓自己的談話余韻無窮。但是這對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說,我們在與日本人交流時,不得不拼命思考這些被省略掉的部分,因為日本人傳達給我們的是不完全的只言片語,我們必須跟上他們的思路,才能正確理解他們的意思。這給我們與日本人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也引起來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如何能與日本人暢通無阻地進行交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語言方面的交流雖然困難,但是只要我們花上三年五載就可以克服這一障礙,攻克語言關(guān),能說上一口流利的日語。然而在文化訊息的交流方面,即在以心傳心和腹中語言交流方面,恐怕沒有那么容易。因為文化訊息的交流受到各自的不同文化差異的影響,在文化差異中存在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差異,遠不是三年五載就可以消除的。所以,在日語交際中,對日本文化的把握和了解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祝大鳴著:《獨特的日本人》,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
[2]孫滿旭著:《日語和日本文化》,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3]祝大鳴著:《強調(diào)以心傳心的曖昧語言文化—日語語言文化特點續(xù)探》,外語學(xué)刊199年第1期。
[4]蔡文麗·郭敏著:《從日語的省略語看日本人獨特的體察文化》,語文學(xué)刊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