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一般文化都具有大體一致的內容要素和基本結構,但每一種文化系統(tǒng)卻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或中心目的.中西文化之間便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探討中西文化差異: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的人文傳統(tǒng)和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價值觀——中國的群體主義價值觀和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宗教——兩種不同的宗教體驗:逍遙與拯救;思維方式——中國的直覺思維和西方的邏輯推理。
關鍵詞:中國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差異
對于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已經(jīng)由來已久,從古至今,對于中西文化差異的探討從未終止過。在此,本人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中西文化差異:
一.基本精神
我們把中國文化的人文傳統(tǒng)和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分別視為兩種文化精神的核心,即基本精神。[1]中國文化的人文傳統(tǒng)是指中國全部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都是圍繞著人的社會存在而建立起來的,它不刻意于宗教和神靈的寄托,也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而是專注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和道德人格的完成。其突出表現(xiàn)是和諧共生和仁的思想.與中國文化的人文傳統(tǒng)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科學精神的主導地位。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理性精神、客觀態(tài)度、探求真理的執(zhí)著。西方的理性精神和對待事物的客觀態(tài)度和中國的以道德和情感為標準的判斷是完全不同的。
二.價值觀
群體本位的整體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社會群體作為價值主體,形成了一種社會本位的價值系統(tǒng)。社會群體被看作是產(chǎn)生一切價值的最終依據(jù),以社會群體作為產(chǎn)生文化價值的最終實體??隙ㄉ鐣后w的價值具有形而上的意義,一切價值和意義皆是由社會群體派生出來;相反一切個體皆沒有獨立的自己的價值,個體的存在和價值,完全是由社會群體派生的。一切個體只有在滿足社會群體的要求,實現(xiàn)社會群體的利益時,才能獲得自己的價值。一切對個體有用的東西,如果不把它納入到社會群體的價值系統(tǒng)中就得不到價值肯定。個人不但不是獨立的價值實體,也沒有衡量、評價價值的獨立地位。整體主義原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道德原則,它認為群體的利益絕對高于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個性、尊嚴、價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以宗法、血緣和自然情感為臍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約束個性,培養(yǎng)群體人格,于是以天下為歸依的“孝”,“忠”便成為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個人只能以“孝”“、忠”為坐標,在家族、血緣中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中國人看重的是“別人會怎么看”。中國人講人不重在講個人,而重在講人倫,人倫是人與人相配搭的關系。這表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與人關系中來確定人的位置。個人本位的個人主義。以個人為本位的個人主義構成了西方價值觀念的思想基礎和立足點。個人主義的核心內容就是“:人們有決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權利。”換句話說“:我的一切由個人負責?!眰€人主義所強調的是,在個人與整體的關系中,個人是本位,或者說個人是始點、核心和目的,國家和社會的使命就是要保護個人的權利。在所有的權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權利,因而國家和社會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護個人的自由平等權利。因此,自由平等既是個人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西方社會公認的政治原則,個人主義作為西方價值觀念的思想基礎,貫穿于西方價值觀念體系的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西方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質。[2]
此外,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也表現(xiàn)在消費觀念的差異上。許多人都聽過兩個老太太的故事。有兩個老太太,一個是美國老太太,一個是中國老太太。在他們快要離開人世的時候,美國老太太說:“我終于還清了購房貸款?!敝袊咸珓t說:“我終于攢夠了購房的錢。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美國老太太已經(jīng)住在貸款買來的房子中享受了一輩子了,而中國老太太一生都在為咱買房錢而受苦受累,當他攢夠錢的時候,上帝卻要把它帶走了。這種消費觀的差異其實是由價值觀的差異決定的。
三.宗教
在強調現(xiàn)世人倫的中國文化中,不同的宗教體系都十分重視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窮神達化的境界,從而達到現(xiàn)世人生的最大快樂。[3]從普通百姓對宗教的期待來看,無論拜佛求仙,目的都十分明確,就是祈求神靈保障此生的安寧幸福。中國的宗教,是一整套追求內在人格的完善、恪守倫常的自我意識、清凈和平的人生信條和適性自得的生活情趣的觀念體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系統(tǒng)中充分體現(xiàn)為追求現(xiàn)世生命的快樂的一種”樂感”,這是一種快樂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體驗和心理感受。而,西方宗教,以基督教為代表,最重要的信仰體驗便是愛感和罪感。當亞當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園的禁果,他們有了原罪而被逐出伊甸。人的自然欲望成了人沉淪的原罪?;浇坛缟芯融H。即通過愛感使教徒從沉重的罪感中解脫出來,在對基督獻身挽救世人事件的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基督教的信仰,并在救贖論中找尋自己得到解救的希望。[4]
四.思維方式
中國哲學方式偏好運用直覺體驗的方式去獲取和傳達涵蓋力極強、極靈活、為認識主體留有極大領悟空間的認識成果。西方的哲學思維則希望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去獲得和傳遞精確可靠穩(wěn)定的知識,因而它重視規(guī)則的縝密,力求避免認識主題理解和闡釋對象時的任意性,重視認識的客觀性和同一性。[5]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實踐經(jīng)驗,因而借助于直覺體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guī)律,即“以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lián)系和意義涵攝,溝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達到協(xié)同效應?!敝袊藢κ挛锏恼J識只滿足于對經(jīng)驗的總結和對現(xiàn)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與對現(xiàn)象背后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辨。這種思維機制與生活保持著直接聯(lián)系,不向分析判斷的抽象思辨發(fā)展。大自然呈現(xiàn)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個感性的現(xiàn)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覺。可見中國哲學講求實用,“中了悟而不重實證”,用直覺頓悟的內心體驗的思維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則,而不用概念和語言去描述也不用邏輯推理去論證。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在自然界的各種觀察和實驗中滲透著理性思維與哲學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對世界進行了解說。
參考文獻:
[1]《中西文化比較》.北京大學出版社.徐行言主編
[2]《中西文化比較概論》.人民大學出版社.王前
[3][4]《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5]《中西文化比較》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義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