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將語言教學活動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幼兒的內在需要,使幼兒不但學會了怎樣去學習,更體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語言之間那種無處不在的聯(lián)系。引導幼兒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從而真正把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生活教育 觀察 體驗 感悟
一、在生活中觀察,構筑語言學習的新舞臺
語言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言。我們要從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現(xiàn)實背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幼兒在“回憶生活”或“模擬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許多語言活動的內容是幼兒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學時我們應該指導幼兒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加深對生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我們教師應當在生活中尋找與語言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幼兒學習的教材。如在中班語言活動《夏天的歌》時,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細細聽一聽詩歌中幾個小動物的叫聲。在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活動期間,我讓幼兒請父母養(yǎng)幾只小蝌蚪進行觀察。在觀察后有小朋友說:“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可小蝌蚪與青蛙完全不一樣,它怎么可能變成青蛙呢?”一個幼兒開了頭,其余的幼兒都紛紛說開了,有的說:“為什么小蝌蚪和它的媽媽長得一點也不像呀?”有的說:“青蛙到底是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呀?”還有的說:“那它的長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幼兒們都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也難怪他們對小蝌蚪變成青蛙產生那么多疑問。
通過讓幼兒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不但理解了故事的肉容還習得了故事以外的科學知識。這是任何封閉的課堂教學無法獲得的!因此,教師要以幼兒的眼光看世界,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景,讓幼兒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觀察,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習得知識。
二、生活中滲透生活化的語言教育,使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教交流園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樱瑢φn文的體驗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極其重視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并將“知行”之名改為“行知”,可見其態(tài)度之堅決,立場之鮮明。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與方法是“教學做合一”。其含義是“教的方法,應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應根據(jù)做的方法?!苯虒W就是通過“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使學生自己會做。”“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根據(jù)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教學《吹泡泡》、《樹蔭》等活動時,通過玩一玩、做一做,再進行表達訓練,通過幼兒真實的去感受泡泡形狀、大小葉子的形色特征,在表達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主題活動《豐收的秋天》活動中,我?guī)ьI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發(fā)現(xiàn)秋天,去感受秋天,去體驗秋天,并利用多媒體拓展幼兒的視野,進而去觀察秋天里豐收的景象。通過讓幼兒自己尋找秋天的景象,制作圖畫,想象說話等一系列綜合性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感受。在這基礎上,讓幼兒放飛心靈,充分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把自己看到的秋天里的豐秋景象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幼兒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日常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語言交往機會,使幼兒能夠通過實踐,練習鞏固、發(fā)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是依賴于一日生活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我園各班均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閱讀區(qū),在這里幼兒可以看圖書、講故事、表演故事,并提供了相應該的輔助的玩教且,這在這里幼兒可以自由的表達,盡情的演繹。所以我們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將幼兒的生活化的語言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中,利用短暫的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戶外活動、自由活動、散步時等等,引導幼兒進行語言的交流,鼓勵幼兒在愉快的、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絕不忽視他的說話愿望,鼓勵他想說敢說,并為幼兒搭建可以表達的舞臺。
三、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尋找語言學習的契機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書本是死書本?!笨梢娚罱逃卸嗝粗匾?。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再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理解。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語言活動中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幼兒面前,再聯(lián)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理解。
每一個語言活動都記錄了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幼兒學習語言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還原成為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教學內容距我們現(xiàn)在的幼兒生活較遠,幼兒的認識就不會正確、全面,甚至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這樣給幼兒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兒童詩《爸爸的呼?!愤@一教學活動中,由于我們張家港沒有火車,而且小朋友對火車聲音的感受并不多,所以小朋友對“剛進站的火車”和“遠去的火車”這兩句對對爸爸呼嚕聲音的描述很難理解,于是在活動的導入部們我先請幼兒通過多媒體感受火車進出站時的聲音。并請幼兒聆聽呼嚕的聲音。這樣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幼兒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我們也引導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孩子的交流語言盡量規(guī)范,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重視榜樣作用和潛移默化語言的熏陶,鼓勵孩子大膽發(fā)表意見和想法;讓家長多帶孩子參與社會生活開闊孩子的視野,培養(yǎng)孩子運用語言交往以及感知社會生活中豐富多彩語言的能力。
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語言就在我們身邊,也可以說語言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于是,我便抓住了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帶著語言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素材,讓語言活動鑄造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