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古典詩歌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古典詩歌的教學更是中學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采用知人論詩、知世論詩及誦讀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詩意并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使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典詩歌 閱讀教學 誦讀 想象
古典詩歌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以語文出版社的初中語文教材(全六冊)為例,每一冊的教材都會收錄10首左右的古典詩歌。中學古典詩歌的教學是中學閱讀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中學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盵1]在7—9年級的學段古詩詞閱讀應達到的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2]這便明確了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任務。
傳統(tǒng)的古典詩歌教學,大多采用逐字逐句解釋翻譯的方法,這使得古典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等方面遭到破壞。有這樣一句話:“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用法?!惫诺湓姼杞虒W也應如此。古典詩歌是作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精練的語言來描寫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因此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詩意。
一、知人論詩、知世論詩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献拥摹爸苏撌馈闭f。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古典詩歌是文學樣式的一種,因此要想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內(nèi)容、把握情感,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我們就應做到知人論詩、知世論詩。
二、反復誦讀,感知詩意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有感情的朗讀能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對古典詩歌的音樂美和韻律美的感知也會更加深入。《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盵3]因此,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誦讀。并且,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誦讀方式,或聽讀、或范讀、或領讀、或齊讀。
古詩的朗讀必須注重節(jié)奏和音律,初步朗讀,要指導學生讀準詩的節(jié)奏,要做到抑揚頓挫, 從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這一階段可以采取自由朗讀、默讀、指名朗讀、范讀等方式。初讀是感受, 是較為朦朧的理解, 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再與分析相結合, 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在這個階段, 通過分析朗讀, 使學生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對詩歌的理解。
三、展開聯(lián)想、創(chuàng)設意境
意境是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與“理”,即作者在詩中表現(xiàn)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認識、理解、評價;詩中的“境”,指縮寫事物的“形”與“神”,即作者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由于篇幅的限制,詩歌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意境美,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比恢弧扒铩?,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此時,應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再創(chuàng)意境,品味意境。試著想象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nóng)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經(jīng)過此番想象,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的形象兀立在我們面前,而其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詩由于有嚴格的字數(shù)限制,要用最少數(shù)的字表達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杜甫有“平生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體驗。因此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應注重對重點語詞的解析,品味語言,挖掘作者藏于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
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詞的末尾兩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以滋味喻愁,“別是”二字運用精巧,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在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職。
由此可見,賞析古詩中的關鍵詞句,對于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尤為重要。
總之,在中學的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發(fā)揮想象,賞析語言等方法,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語言美與情感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注釋: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頁。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1頁。
[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頁。
參考文獻:
[1] 周仁濟﹒《古詩賞析及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 孟子﹒《孟子·萬章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 王欽鴻﹒《“知人論世”賞詩方法辨析》[J]﹒棗莊學院學報﹒2006(8)
[4] 王丹﹒《知人需論世,論詩需知世》[J]﹒大眾文藝(理論)﹒2008(9)
[5] 劉繼鵬﹒《知人論詩——古詩詞閱讀賞析法(二)》[J]﹒校園文苑﹒2003(5)
[6] 周飛﹒《古典詩歌的教學》[J]﹒文學教育﹒2008(9)﹒
[7] 李玉國﹒《激趣·審美· 入情· 遷移——淺談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 [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作者簡介:程凌竹(1986-),女, 遼寧阜新人,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