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曾有人說過棋類活動是科學藝術,競技的結晶,它既能培養(yǎng)意志,又能鍛煉人的心理素質,鍛煉人的意志品質。眾所周知:孩子是好動的,而下棋又是一種安靜游戲。如何使兩者統(tǒng)一起來?讓一個調皮的孩子自覺的下完一整盤棋,那我們怎樣讓幼兒對棋類活動感興趣,又如何激發(fā)小班幼兒對故事棋的興趣呢?本篇文章將對此進行闡述。
關鍵詞:激發(fā) 小班幼兒 故事棋 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孩子對某項活動懷有濃厚的興趣或學習的熱情時,他就會孜孜以求、持之彌堅,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勇氣。下棋是一門較深奧的智力游戲,如果我們只是單純性的講解、分析,把我們的知識經驗一味的灌輸給孩子們,那他們一定會象故事中那個只想著射雁燉肉的孩子一樣學的稀里糊涂,或是不愿意下棋,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我們主要從兩大方面著手來激發(fā)孩子對故事棋的興趣。
一、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實踐表明幼兒是需要故事、喜愛故事的。幼兒一聽到我們要給他們講故事就非常興奮,聽故事時那專注的眼神、開心的笑聲、振臂歡呼的情形都讓人深深地感動。而小班幼兒比較傾向的故事一般篇幅短小、主題單純、句式重復,充滿夸張的想象,喜愛的故事體裁以動物故事為主。我們在對于小班幼兒的故事棋的選材過程中也充分的考慮到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選擇符合小班幼兒的心理需求和知識經驗水平,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故事,首先激起幼兒的興趣,如:《小兔子找太陽》是一個很有趣的科學小故事,幼兒很感興趣,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也更注重講故事時的表情、動作,做到心到、眼到、動作到,起到烘托的作用,緊緊吸引孩子的注意,增強興趣。92.5%的小班幼兒能認真投入地連聽三遍,表明這類故事深受幼兒喜愛。我們就選擇這樣的小故事作為載體,來設計故事棋,讓幼兒既能講故事又能下棋兩全其美,而又樂在“棋”中。
二、從投放的材料入手激發(fā)幼兒興趣
(一) 棋譜的設計。
幼兒的可接受特點是易接受情景性、形象、直觀的物體,而排斥單一抽象的內容。在新游戲活動也同樣如此。為此,我們就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棋譜。
1.水果形棋譜
水果是孩子們熟知而且喜歡的,主要是用水果的形狀作為棋譜的形狀,將水果連在一起用線連起來,如:桃子棋,蘋果棋等,主要是用形象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路線手口一致的進行活動,主要培養(yǎng)幼兒一次一個水果進行點數,能夠有目的地從起點到終點。
2.曲線形棋譜
主要是由兩條彎曲的線組成一條路線,從起點直到終點的格子之間平分成若干份,以變化的棋形進一步感知故事棋的行棋方法,激發(fā)幼兒對下棋的興趣。
3.螺旋形形棋譜
像龍卷風一樣的棋譜,給幼兒不一樣的視覺感受,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通過根據物體數量與格子數量的匹配,進行下棋,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如:貪睡的太陽寶寶棋。
4.交叉形棋譜。
主要是兩種路徑,兩種事物在相互的行棋過程中有交叉點,如《兩顆花子找新家》棋就是大花子走一個路徑,小花子走一個路徑,而兩者又相互交叉,進一步增加了棋類活動的難度,來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故事棋的興趣。
(二)巧用骰子。
大家都知道骰子是六個面的,而且都是點子的,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太單純了不能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為此我們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調整。
1.變換骰子
骰子是下棋的主要操作工具,受到年齡的限制怎樣才能適合小班幼兒的特點呢?必須更具有情趣。首先放大骰子,并將每一面上的數點水果的圖象、故事中的情節(jié)和小動物的形象來代替,以便進一步吸引幼兒的無意注意,提高他們的興趣。例如;在幼兒剛開始接觸骰子的時候在骰子上貼上小狗、小兔、小貓等幼兒所熟悉的小動物,而后在戶外活動中幼兒可以先投擲骰子,然后根據骰子所擲到的一面上的動物可以讓幼兒學學小動物的聲音或動作,有幾個小動物就學這個小動物叫幾聲活跳幾下,
2.改裝棋子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就是喜愛具體形象、生動可愛的物體。立體、形態(tài)可愛的棋子必然會吸引幼兒的注意。配合骰子,我們棋子更換成為立體的動物,例如:在《小兔子找太陽》的棋類活動中,就將立體的小兔作為操作的棋子,在棋譜上起始點畫上小腳丫,終點畫上了一個紅紅的太陽,開展了小兔找家的活動。再如:《兩顆花籽找新家》這副棋,就采用了大花籽和小花籽作為幼兒操作的棋子,在棋譜上根據所擲到的數字向前找到各自的家,幼兒對此是相當感興趣的。
(三)角色導入,注重情境。
小班幼兒需要情景性的故事,在情景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滲透參與的熱情。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將故事與棋譜進行巧妙整合。幼兒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也容易將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并沉浸于其中,我們恰恰抓住了幼兒的這一特點,將故事中的情景,以圖畫的形式再現在棋譜上,讓幼兒來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自然的進入到情境中去,從而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小兔找太陽》棋,幼兒做小兔,擲骰子,根據擲到的點數,前進去找太陽,最先找到太陽的幼兒為勝者。通過親身經歷的模擬活動,從而獲得棋活動的喜悅。在活動中幼兒能再次的復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又能夠體驗下棋的快樂。
(四)加入規(guī)則,增加難度。
活動中還設計了很多規(guī)則在里面,起點、終點、前進標記、后退標記,來增加難度,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下棋的興趣,而這些規(guī)則的設定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根據小朋友的愿望來設定的。如:《貪睡的太陽寶寶》棋,故事開始時,太陽寶寶沒有被叫醒,那就要后退2步,后來太陽寶寶被小魚給叫醒了,就直接到達終點了。
在規(guī)則的制定中,還注重幼兒的參與設計,比如:《兩顆花子找新家》棋,起點用小腳丫來表示,幼兒的理由是要出發(fā)了,首先要站站好;小花子來到沼澤地時,它覺得那里太潮濕,植物不能長出根來,小花子說這不是我的家,我要去找新家,這里要后退一步,理由是小花子沒有找到家,所以要后退,大花子來到平坦的土地上,它覺得這里太美了,還有好多的花花草草,它決定在這里安家了,這里要前進3步,因為它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新家。這樣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也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讓幼兒有成功的體驗,也更增強了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
我們還讓幼兒從一個人單獨下,到兩個、三個、四個人一起下,培養(yǎng)幼兒的輪流、謙讓、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學前教育研究》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丁祖萌:《幼兒心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