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理工類普通高校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的英語聽力課堂教學情況以及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英語聽力的輸入量不夠,聽力課堂內容缺乏趣味性,授課內容可理解性差,學生對自己的聽力認知缺乏了解,教師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對學生缺乏監(jiān)管和指導。提出問題的同時作者給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聽力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語言輸入假說 圖式理論 認知策略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定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盵1]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大學生英語聽說水平普遍較差。大學生英語能力調查也顯示,聽的能力是聽讀寫譯這四項成績中最弱的。[2]而比起重點院校,理工類普通高校學生入學成績就相對較低,英語基礎更加薄弱。要想提高他們的英語聽力,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本文通過對筆者任職的某理工科二本大學的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具體了解目前學習者的聽力課堂狀況和課外聽力情況,對他們的課內課外聽力所花費的時間、所學內容、學習方式、目的、方法、策略等作出分析,找出現(xiàn)有的聽力教學和學習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以期提高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的效果。
二、理論依據(jù)
(一)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
“語言輸入假說”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死暾J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i+1),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是,才能產生習得。[3]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2)趣味性和相關性:輸入的語言材料趣味性越強、相關性越大,學習者就越能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關鍵是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4)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系統(tǒng),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足夠多的語言材料。
(二)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由Bartlett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圖示聽力理論認為:圖示是知識的單位,它集合了關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具體構成知識,為人們提供一種積極地準備狀態(tài)。聽力理解是聽者將自己現(xiàn)有的語言知識、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聽力材料中新的語言信息對接的過程,因此聽者所固有的圖示是決定聽力理解能否成功的關鍵。[4]
(三)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Flavell在1977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認知者利用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策略對認知過程所進行的監(jiān)控和調節(jié)。[5]元認知策略分為計劃策略、監(jiān)控策略和評估策略。計劃策略是指學生在開始學習前對學習活動的目標、過程、步驟進行規(guī)劃與安排。監(jiān)控策略是指學生在活動進行過程中依據(jù)學習的目標對學習進程、學習方法以及計劃執(zhí)行情況等做出有意識的監(jiān)控。評估策略是指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下一階段的計劃、學習進程中要采用的策略進行調整。元認知策略具體包括:語言意識,計劃,預先組織,選擇性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等。
三、調查對象和調查工具
本研究選取的調查對象為某理工類二本大學二年級本科生,共132人。這些學生來自化工、無非、通信工程和網(wǎng)絡四個專業(yè)。參加本調查時這些學生已經完成了大學英語I, II, III三個學期的學習。本次調查的方式為問卷調查加訪談。調查問卷一共是24道題,采用選擇題的形式。最后一題是為了補充前面的選項,讓調查對象寫出對聽力教學和聽力自學情況還有什么其他問題和看法。
四、結果與討論
對學生的聽力課堂情況的調查顯示,聽力課時較少,平均每周1學時。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基本上就是放音-做題-對答案-講解(占84.8%)。教學內容比較單一,選擇課堂上只聽教科書上內容的學生占67.4%。而且課堂上以聽力練習為主,沒有口語練習的情況占到34.4%。對于教科書的內容,只有28.8%的學生認為比較有趣,64.4%的學生認為比較單一、無聊。教材的難度對于接受調查的學生來說有些偏難,接近一半的學生(49.2%)只能聽懂一少部分。81%的學生對聽力課堂教學的看法是無聊。
學生在課堂外練習聽力的狀況也不是很樂觀。每周只花費1-2小時進行課外聽力活動的占到71.2%,而且多數(shù)課外聽力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看英文電影(61.5%),聽英文歌曲(31.8%)等,或者就是完成聽力作業(yè)、做四六級題,其目的還是以休閑娛樂為主(41.7%)。課外進行聽力練習比較少的原因中,“不感興趣”占到了35.6%,“不知道聽什么”占到了28.8%。在如何選取課外聽力活動內容和材料上,42.4%的學生選擇了“聽感興趣的”,25.8%的學生選擇了“隨意選取,遇到什么聽什么”,有目的的選取材料的只占到16.7%,有教師指導的占11.4%。這說明學生在聽什么、怎么聽上還是比較盲目和缺乏指導的。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大學生英語聽力學習情況并不是太樂觀。首先,英語聽力的輸入量不夠。課堂加課外每周聽力的輸入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而且基本上不是有效的輸入。其次,課堂內容缺乏趣味性。課堂內容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主觀上逃避學習。如果沒有趣味性,學生根本不會主動去聽聽力,更談不上提高聽力。第三,授課內容可理解性差。多數(shù)學生感到教材難度偏大,說明教材的選擇不適合授課對象。這樣也降低了學生對聽聽力的興趣。第四,學生對自己的聽力認知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如何進行計劃、監(jiān)控和評估,而教師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對學生缺乏監(jiān)管和指導,導致了學生不知道該怎么學,學什么。
五、結論與啟示
根據(jù)以上討論,要想提高學生英語聽力能力,教師應當注意一下幾點:
1)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教材。即使無法自主選擇教材也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練習。
2)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梢杂胁煌姆椒▉頇z測學生是否聽懂,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上的題目。例如,在看一段教授如何操作某種儀器的視頻后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講述如何做,或者找學生來演示一遍??梢愿鶕?jù)聽到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或者表演等等。
3)加大英語聽力輸入量。除了充分利用課堂的有限時間以外,還要更加注重課外的聽力練習。教師可以多給學生布置一些聽力的課外作業(yè),督促學生練習。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聽力材料。
4)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培訓。教師要協(xié)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介紹聽力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評價所聽到的內容,交流策略使用心得。或者以提綱、圖表等形式總結、重現(xiàn)所聽到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記錄學習、運用策略的體會與經驗等。
5)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組織學生進行每一項的聽力活動,通過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聽力水平。教師還應該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指導學生如何對自己的聽力活動進行計劃、監(jiān)測和評價,指導學生通過哪些材料可以練習聽力,同時為學生講授練習和提高聽力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學會學習的方法來自我學習,自我提高。
總之,只要教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時學生們積極努力和配合,采用適合的方法,大幅提高聽力水平是能夠實現(xiàn)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 劉潤清,戴曼純. 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Implications . London: Longman, 1985.
[4] 張慶宗. 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P209.
[5] 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 1979.
作者簡介:鮑捷(1978.6-),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講師;崔晗(1981.8-),女,遼寧新民人,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講師;許達(1979.5-),男,內蒙古赤峰人,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