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市霞河頭村,坐落于海陽市東南18公里處的核電區(qū)內,南距大海2公里,屬留格鎮(zhèn)轄區(qū)。這里不但有煙臺市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還被列入了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次踏上海陽市留格莊鎮(zhèn)霞河頭村這片曾經輝煌過的土地上的時候,不少專家學者也和其他慕名而來的人一樣想來探究一下一個“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小販是如何在北京“發(fā)家致富”?其孫輩又是怎樣成為“正三品道臺”?又是基于何種原因在這鄉(xiāng)村僻壤建起了這么高規(guī)格的“道臺府衙”及規(guī)模宏大的“霞河莊園”?但是當他們看到目前僅存的那座被多次改造過的“道臺府衙”和已不復存在的“霞河莊園”時,都有一種失落感,且“被騙了”的感覺溢于言表。鑒如此,就讓我們一起來考證一下霞河頭村“道臺府衙”及“霞河莊園”的前世今生吧!
據(jù)《張氏家譜》記載,張姓由安徽省祁門縣制錦鄉(xiāng)張家蓋村移居海陽,幾經搬遷,六世祖張棟最終在現(xiàn)霞河頭村定居。村中原住李家,因地處留格河的下游,村名叫“下河頭”,后改為“霞河頭”。此時已為明朝中期。
一、府衙及莊園史源
據(jù)《張氏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張氏分支十三世青年張人鵬,不甘家業(yè)貧寒,只身外出謀生,輾轉一年有余,最后落腳北京,做起小本生意。起初以肩挑小擔,圍紫禁城叫賣湯布為生。后來被一山西太原籍開雜貸鋪的無子女老人相中遂邀其入股,起號“太原”,合伙做起了綢緞生意。買賣日漸紅火,收入頗豐,太原老夫婦便回故里省親。臨別時,老人叮囑人鵬,如有山西鄉(xiāng)人來找,望能多加照料,我便足矣。此一去年余未歸。 張人鵬親自前往山西尋人,但是音跡杳無。張家念老人德厚恩高,便將號內錢物一分為二,設“西、東”兩股,立山西一份為“財神股”,意為源其助而發(fā)達。
乾隆42(1777年),宮中傳聞時任皇太后病重,將不久人世。探實后,太原家在幾日內,便悄無聲息地把京城的白布、黑布幾乎全部買下。太后去世,全城舉喪,青白布搶手,張家?guī)缀酹毤医洜I,豪賺一筆。頓時名聲雀起。此后收入益見豐裕,買賣日臻大發(fā),官宦貴族不絕往來。
嘉慶初年(1800年左右),張家在宮內太監(jiān)的指點下,開起了錢莊。吃水不忘開源人,起名“太原恒”,成為當時全國最早的錢莊票號,比后來的山西平遙“日升昌”號(1832年,道光十二年)錢莊還早近三十年。
咸豐五年(1855年),張人鵬次子,已時中年的張華年在京考中舉人,此時張家在京城已是赫赫有名的儒商人家了。
張家開錢莊,信譽很是敦實,成為當時京城最大票號。據(jù)中國史學家文安先生主編的《晚清述聞》記載:“晚清在北京票號不下百家,其中以‘四大恒’最為殷實,信用卓著?!倍鴵?jù)“太原恒”末代東家張志城(1913-1993)在世時講,當時在四大恒中,“太原恒”家勢力最強。同治后期國家內災外患,國庫拮據(jù)。清府一邊號召官商富家直捐救災,一邊開捐官之先例,最高正三品(全部為侯職)。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南行在山東被殺之后,他在“太原恒”所存明帳以外的大部分款項成了無頭帳?!疤奔覍Π驳潞_@部分資金的處理,除留足山西“財神股”之外,在張家應得部分中,拿出大部賑災,余下少部以舉人張華年之子,此時已掌票號的張樹栻的名義,捐得當時準捐最高正三品的道臺官職。張家為光宗耀祖,便譴人回老家大興土木,按照規(guī)制在村內蓋起了道臺府衙。并帶來京城高等工匠,參照宮中王府模式,規(guī)劃設計修建了宏大的莊園府邸。這便是早時遠近聞名的霞河頭“霞河莊園”。
二、府衙及莊園規(guī)模
據(jù)史料記載及張家后人追憶霞河頭道臺府衙及霞河莊園始建于同治8年(1869年),歷時三載余,耗費白銀百萬兩之巨。霞河莊園建設規(guī)模宏大,氣勢宏偉,設計精致,工藝考究,可謂恢弘而不失高雅,為膠東所僅有。莊園四周建有城墻。城墻東西長300米,南北200米,城內占地總面積為6萬平方米。城墻高8米,墻根地平寬3米,墻頂寬2米。城墻上面有通道,可供2人并行,通道外沿建有垛臺和了望射擊孔。城墻設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尤為宏大。門洞高約5米,寬4米,兩扇厚重巨大木門,關閉時有兩根粗杉獨木做栓,兩旁建有崗屋,專門人員把守。城外四周建有護城河。但城墻于1942年為防國民黨逃匿其中據(jù)守頑抗而基本拆除,剩下殘根不足1米高,1970年前后,村里集體為用石料,連根基全部起凈,從此城墻無跡。
城內南面大部為房區(qū),占地近4萬平方米。房區(qū)以北是菜園地。房區(qū)大體分三部分,最西部是正三品道臺府衙衙區(qū),建有正門、大堂、二堂、三堂及后宅五道房屋。東西各有兩廂十幾間。東廂為吏、戶、禮辦公場所,西廂是工、刑、兵辦公場地。府衙西廂房外,還有車馬圈欄等附屬設施,衙門口為三間房規(guī)模。中間是大門,門兩旁設有值勤邊廂。連接衙門口左右的是一排倒房,用做存放槍械及其他器具的倉庫。衙門大堂有東西五楹,內四柱二梁,五道雙懔木笆磚,小瓦包瓴,飛檐出廈,威嚴大氣。現(xiàn)雖已外貌全非,但內部木架結構保存完好。
府衙往東,便是五家稱“水字號”的豪宅,最南邊房屋臨街無院,房中間建有高約7米的豪華府門,與兩邊的倒屋連在一起。解放后,這些住房大都分給本村貧民,沒有統(tǒng)一保護,多年幾經翻拆,早已面目全非,現(xiàn)在所剩住房不及四分之一,是為可惜。
三、“水字號”的塋地
“水字號”家境闊卓,門楣高鑄,生者榮耀達貴,逝者也要與之相匹配。因此,就在莊園南1公里處,購買了420畝土地,中間的120畝做塋地,余者周圍300畝為祭田這樣的規(guī)模,在膠東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到60年代中期,各村組織平祖墳為耕田,幾天之間,偌大塋場,夷為平地,墓碑皆不知去向。
據(jù)上述史料可見,霞河頭村的“道臺府衙”及“霞河莊園”不但有故事、有傳說,更是真人、真事。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所涉及到的“建筑”及“金融”,對我國清中期至民國時期的建筑史及建筑學和對我國清代金融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的研究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晚清述聞》
[2]《海陽縣志續(xù)志》4-5 集
[3]《張氏家譜》
[4]皇封家人品級資料。
[5]水字堂號人支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