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采用多種多樣的寫人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稱得上典型的人物。《項羽本紀》是《史記》中的名篇,垓下之圍是項羽的最后一戰(zhàn),司馬遷通過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東城快戰(zhàn)、自刎烏江等事件,對項羽這一形象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刻畫,使其非常的生動飽滿。本文試結合司馬遷自身及其筆下的項羽形象,來探析司馬遷對人物的刻畫。
關鍵詞:《垓下之圍》 司馬遷 人物刻畫
《垓下之圍》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精彩也是文學色彩最濃厚的篇章,是楚漢戰(zhàn)爭驚心動魄的藝術畫卷,它記敘了項羽的最后失敗、身死烏江的歷史片段。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對項羽作蓋棺論定時,既肯定了項羽起兵滅秦的重大歷史功績,又批評了他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經營天下的致命錯誤。它具體生動地記錄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悲劇時代,也刻畫了項羽這一最生動最豪邁的悲劇英雄的形象。他是從以下幾點來刻畫這一形象的:
一、實錄精神
《史記》寫人物、寫事件的真實性是歷來受人稱道的,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班固在《漢書》中稱司馬遷寫史“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作者同情項羽不假,在項羽的最后一戰(zhàn),可以說把項羽塑造成了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英雄。特別是霸王別姬的片斷,讓人百讀不厭,“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項王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边@是一個男人對女人的純真纏綿的情感,英雄豪杰的兒女情長委婉動人。
但是對于項羽的失敗因素的描寫,生性殘暴、肆意殺戮、喪失人心、窮兵黷武、只講軍事不講政治外交等等,司馬遷的描寫都非常具體到位。在《垓下之圍》的最后,司馬遷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對項羽進行了評價,特別準確的指出了他的嚴重錯誤“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評價準確,表現(xiàn)了司馬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中“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司馬遷給予了項羽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是唯一一位沒有登上皇位,卻被司馬遷列入“本紀”中書寫的人物。項羽生乎亂世,起兵北上,擁立懷王,大敗秦軍,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成了真正的義軍領袖,自號西楚霸王;但是楚漢戰(zhàn)爭之后,項羽越來越被動加孤立,垓下之戰(zhàn),四面楚歌,最終兵敗垓下、烏江自刎。
在垓下,項羽已經是“兵少食盡,而“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敵眾我寡,實力相差懸殊。項羽被圍垓下,直夜?jié)铣觥膀T從者八百余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東城之戰(zhàn)后,亡其兩騎,“最終無一人還”?;叵氘斈觏椨稹胺至烟煜露馔鹾睿捎鸪?,號為霸王”何其盛也;而如今至死高呼“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極其衰也。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和劉邦是對比出現(xiàn)的,相較劉邦,項羽確實是一個失敗者,不懂政策策略,殘暴好殺;劉邦卻是天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高屋建瓴、運籌帷幄,最終成為西漢開國皇帝。雖然項羽是失敗者,但是司馬遷卻把這個失敗者塑造成了光輝的英雄人物,千古流傳。
三、宏闊的場面描寫和合理的藝術加工
場面描寫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范圍內,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畫面描寫,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和為表現(xiàn)作品主題服務的。有的場面描寫刻意渲染氣氛,或喜悅、恬靜,或悲愴、緊張,讓人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真實地展開活動?!钝蛳轮畤吠ㄟ^“四面楚歌、東城快戰(zhàn)、自刎烏江”這三個場面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性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xiàn)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同時也暗示出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在東城快戰(zhàn)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表現(xiàn)出他愛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敗原因的悲劇性。因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寧死不辱,“天之忘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揭示了項羽內心世界中知恥重義的一面,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走投無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理刻畫,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關于垓下作歌、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這些都是對項羽末路的生動描寫,更顯然是司馬遷的悲慨抒情?!彼未祆浞Q贊項羽“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清代吳見思說“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錢鐘書《管錐編》“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夫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贝_實如此,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于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為“霸王別姬”的典型情節(jié)?!疤熘鑫摇痹陧椨鹂谥邢群笕畏磸统霈F(xiàn),充分表現(xiàn)出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悟”。“瞋目而叱”,嚇退漢將楊喜數里,在失敗關口仍見出項羽的英武氣勢。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既是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又是對戰(zhàn)馬的愛憐深情。最后自刎,對呂馬童說“吾為若德”,則表現(xiàn)出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情致豐贍,藝術效果十分顯著。
四、悲劇氛圍烘托人物
悲劇,用魯迅的話說,悲劇即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垓下之圍》司馬遷刻畫了一個悲劇英雄人物項羽。項羽作為一個悲劇人物形象,他具有復雜矛盾的多重人格特征?!氨瘎∪宋锛靶愿裢筒皇悄菢雍唵巍⒓兇?。”
項羽悲劇的背后,滲透的是司馬遷個人的悲情意識。司馬遷“少負不羈之才”,但是卻因李陵事件“下蠶室、受宮刑”,身心受到極大侮辱,“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所以他筆下的項羽,從一開始就注定會成為一個悲劇人物,在項羽身上,很大程度上能夠看到司馬遷的影子,恃才傲物,悲劇結局。
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最雄偉的悲劇英雄。司馬遷通過一些帶有明顯立場傾向、凝聚著強烈感情的情節(jié)與細節(jié),潛移默化感染讀者。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中,司馬遷讓項羽這個悲劇英雄在窮途末路中大顯神通。項羽二十八騎大戰(zhàn)灌嬰五千人馬,他們沖進沖出,如入無人之境,成功“斬將、刈旗”,殺“數十百人”,“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具驚,辟易數里”,項羽個人軍事天才發(fā)揮到極致。項羽面對漢騎司馬呂馬童“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拔劍自刎。劉邦部下爭搶項羽尸首,“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彼抉R遷寫劉邦部下的卑鄙惡劣,反襯出了項羽的從容高尚。
項羽在烏江邊上,決然拒絕了烏江亭長的渡江請求,對于項羽渡不渡江,詩人杜牧認為“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也談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很多人的觀點不盡相同,王安石“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但是都認為項羽是能有機會走卻不走?!斑@是司馬遷刻畫項羽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表現(xiàn)了項羽的人生態(tài)度: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知恥重義。項羽的形象如此高大,如此讓人喜愛,司馬遷功不可沒。”
《垓下之圍》中,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是一個神勇無敵的英雄,是西漢一流的軍事天才,他有天生的神力和號召力,又有著讓人推崇和著迷的人格魅力,豪氣凌云、蕩氣回腸、動人心魄,永遠是霸氣沖天、坦蕩赤誠。
司馬遷是對項羽懷著崇敬、贊美、惋惜、同情之情,不以成敗論英雄,本著實錄精神,對《垓下之圍》進行了宏闊的場面描寫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塑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劇英雄人物形象。司馬遷對于人物的描寫和刻畫已經超越歷史,具有永恒的意義,他筆下的英雄人物必將感動讀者數千年。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70.
[2]韓兆琦.史記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8.
[3]韓兆琦.司馬遷如何寫項羽,感動讀者兩千年[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9(1)8-11.
[4]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306.
[5]施東昌.論悲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90.
作者簡介:王延兵(1981-),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北京電影學院現(xiàn)代創(chuàng)意媒體學院語文教師,青島大學文學院2012級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