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姓氏的研究大量存在,然而單單就“氏”字的相關(guān)研究,尤其是根據(jù)這個字的意思來探討其在中日兩國所反映的類似的文化現(xiàn)象卻非常少。本文將通過對“氏”字的中日文的用法及與此相關(guān)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分析。
「氏」在日本古代是通過祭祀、居住地、官職等結(jié)合的政治集團。其中由地名而來的如「蘇我氏」、「藤原氏」,這些是有參與中央政治的畿內(nèi)的豪門貴族;另外如「尾張氏」、「日向氏」等是地方的豪族;還有像「漢氏」、「百濟氏」、「高麗氏」等是一些移民集團,這些都是含有地名的。由職業(yè)而來的如「大伴氏」、「物部氏」、「久米氏」。
在日本,「氏」的內(nèi)部被分成不同「姓」(かばね)的家族群,擁有上級「姓」的家族群可以支配擁有下級「姓」的家族群,最底層是部民和奴婢??梢姟甘稀故怯小白稹庇小氨啊钡?,這種等級制度與古代中國的“三綱五?!睒O其相似。
漢字“氏”乃“姓”的分支。也就是說,一姓之人為數(shù)過多,于是不得不分出支系。這種支系一旦形成,客觀上需要有一個新的名稱,由此便出現(xiàn)了氏名。然而氏名的獲得,總是有原因的,常見的情況是根據(jù)這個血緣群體(實際是其統(tǒng)治者)獲得的封國、封邑和官位等而得名的。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的不少姓氏與古代的封國、封邑和官名不分彼此,其中封國如“周”、“吳”、“鄭”、“陳”等,封邑如“馮”、“褚”、“華”、“薛”、“解”如“卜”、“倉”“司馬”、“司徒”、“司空”等,正是古代以封國、封邑和官爵為氏的遺跡。這與前面講過的在「氏」在古代日本實際上是通過祭祀、居住地、官職等結(jié)合的政治集團有相似之處。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用“氏”來稱人,在上古時代,實際也是強調(diào)了對方(氏族)的功業(yè)和榮譽地位,自然滲透著對被稱呼者的尊敬之義。這種稱謂用得一多,“氏”字本身也不免從具體氏名中汲取了敬義,終于演變成獨立的尊稱。
《廣辭苑》對于「氏」字的解釋其中一個是「家柄」,指家世、門第。如「氏無くして玉のこと」指女孩子即使家世、門第低微,但是由于美貌而受到貴人的寵愛也會躍居高枝。再如「氏より育ち」是說由于家世門第好,教育環(huán)境也好,對將來的人格發(fā)展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這一點雖未明言「氏」的尊卑之意,但高貴的人必定是有家世有門第的人。「氏」所包含的“尊”,可見一斑。這一點正好與「氏」的引申義“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本以前的統(tǒng)治階層姓后常接「氏」,如“平氏”、“源氏”。以彰顯其顯赫的家族地位,從這里也可看出「氏」中所含的“尊”意。
在現(xiàn)代日語中,「氏」也用來對一些名人(尤其是國家領導人)表示尊稱。如「山田孝雄氏」、「小泉氏」、「安倍氏」、「福田氏」、「鄧小平氏」等。
由此可見,中日文的“氏”都有尊之意。中文的“氏”用于對帝王、貴族及一些有影響的人的尊稱;日文的「氏」是對武士階級及一些名人的尊稱。
《漢字形義演釋字典》認為“氏”的本義為“樹根”。但其本義已消亡,引申為“稱呼已嫁婦女的母家姓后加氏?!比纭百Z充妻李氏,作《女訓》,行于世”“八歲喪父,其母鄭氏”其實不僅如此,有時也用“夫姓”+“本姓”的形式,如馬姓女子嫁與王姓男子,女子婚后特別是亡后就只稱“王馬氏”。
中國華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會形成,男子從屬于家族,女子從屬于男子。東周以后,貴族階級實行實行多妻的妾媵制,嚴格分別嫡庶,儒家的禮教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guī)定。漢代進一步有衍律褒揚貞節(jié),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七篇系統(tǒng)地闡揚男尊女卑的觀念、夫為妻綱的道理及三從之道、四德之儀,從此男尊女卑觀念深入全社會,廣泛表現(xiàn)在觀念形態(tài)及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應在對男女的稱呼上,男子有自已的姓名,但下層婦女沒有正式姓名,隨父或夫姓?!鞍岩阅干鸀榇鞯摹铡葑兘o父系血統(tǒng)下延的后代,又將以父系血統(tǒng)下延的‘氏’這一頂帶有男性性征的帽子反扣給已嫁的女性頭上?!奔丛居迷谀赶凳献逯写碜鸱Q的“姓”用在了男子身上,而用于父系社會中男性族系下延,具有家庭私有涵義的“氏”用在了女子身上??梢?,“氏”在某種程度上含有“卑”。
「氏」在現(xiàn)代日語里有“姓”的意思。1898年頒布的《戶籍法》中規(guī)定“每戶都要有固定姓氏,子承父姓,妻從夫姓,分家后仍用原姓,不得任意更改”。二戰(zhàn)后的新《民事法》,雖然規(guī)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jù)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shù)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例如,著名的日本乒乓球選手松崎君代,結(jié)婚后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了。如果女子婚后不改夫姓,會在親子關(guān)系、財產(chǎn)繼承等很多方面遇到麻煩。所以今天的日本,仍然很多女性婚后改為夫姓,如何智麗嫁到日本從夫姓改名為小山智麗。另外日本皇室無姓氏,所以嫁入皇室的女子也必須將姓氏注銷。日本女性大多無法享用自已原來的姓氏,這與中國古代的從夫姓或冠夫姓極其相似,而這“氏”也正是夫權(quán)婚姻的產(chǎn)物。“氏”所包含的“卑”,可見一斑。
中日文的“氏”都有對某一類人群表示尊敬之義。中文的“氏”在古代是對帝王、貴族還有親屬的尊稱,在現(xiàn)代是對一些有影響的人的尊稱。而日文的「氏」反映的是家世、門第,一種高貴的血統(tǒng),在近世用于對武士階級之間的尊稱。在現(xiàn)代日語中也用于一些名人的人名后表示尊敬之義。
同時,中日文的“氏”都有在某種程度上表示卑賤之義,這一點主要反映在女子姓氏的用法上。但是中文的“氏”是用于古代的女子身上,現(xiàn)在已很少使用;而日文的「氏」還用在現(xiàn)在的日本女性身上。筆者認為,這從某種側(cè)面正好說明了日本女性地位的提升遠遠落后于中國。
文化與文字是相伴相生的,某些文字的用法必然反映了某種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笆稀彼摹白稹敝饕糜谏鐣蠈尤宋镏g,這就與等級制度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笆稀彼摹氨啊敝饕w現(xiàn)在女子身上,這也與男尊女卑觀念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同是長期處于封建制度統(tǒng)治下的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國家,等級制度、男尊女卑觀念已經(jīng)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