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方法為出發(fā)點,基于國內(nèi)外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研究的成果,以語言輸入理論為理論框架,提出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應該改變英語學習方法,在“內(nèi)容與語言結合學習”模式的指導下將英語語言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英語運用能力。關鍵詞:CLIL 輸入假說 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 英語學習方法引言","Introduction":"","Columns":"語言研究","Volume":"","Content":"
摘 要:以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方法為出發(fā)點,基于國內(nèi)外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研究的成果,以語言輸入理論為理論框架,提出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應該改變英語學習方法,在“內(nèi)容與語言結合學習”模式的指導下將英語語言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關鍵詞:CLIL 輸入假說 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 英語學習方法
引言
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面,二語習得歷來是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熱點。眾多學者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假說和理論??v觀各家學說,我們發(fā)現(xiàn)學者對于二語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視,各種關于二語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層出不窮。我們認為,二語習得者的學習方法對自身的語言學習效果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谡Z言輸入假說,本文通過回顧國內(nèi)外CLIL研究的成果,指出了國內(nèi)外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和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的不足,并結合語言輸入假說探討了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在CLIL模式的指導下改變英語學習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國內(nèi)外關于CLIL的研究
如同英語在中國的地位一樣,在歐洲大陸和其他非英語母語國家,英語作為Lingua Franca 被廣泛用于外語教學中。國外的英語教學經(jīng)歷了從單純語言教學到語言與內(nèi)容結合學習的轉變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尤其是歐洲形成了一種英語教學模式: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即“內(nèi)容與語言結合學習”。不同于純粹的英語教學,CLIL所針對的對象已經(jīng)接受過前期的語言能力訓練,掌握了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 Lasagabaster and Sierra,2009)。在教學法中,CLIL通常被視為一個籠統(tǒng)術語(umbrella term),涉及雙語教學、跨學科教學、以內(nèi)容為依托教學和特殊用途英語教學(Darn,2009)。在國外關于CLIL的研究中,研究者從教學法改革、語言輸入類型、CLIL課堂話語分析,教材選擇等多角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Deller and Price(2007)在“Teaching Other Subjects through English”中為CLIL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材料,包括60多種課堂活動,涵蓋主要學科的內(nèi)容,對教師開展CLIL教學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Muscarà(2010)在自己的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CLIL在促進語言學習中的五個作用:1)CLIL可提高學生學習語言和專業(yè)課程的動機;2)CLIL可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第二語言來提高語言能力;3)CLIL可顯著地豐富學生本專業(yè)學科的詞匯量;4)CLIL對知識豐富的學生學習語言更有利;5)CLIL可提高教師的專業(yè)修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
從國內(nèi)的研究來看,以基于教學法改革的觀點來研究CLIL是國內(nèi)關于CLIL研究的主流。駱巧麗(2006)對CLIL的理論發(fā)展進行了梳理,介紹了國外CLIL形成的過程,指出了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在統(tǒng)計了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上關于CLIL論文的數(shù)量后,文章指出“CLIL 模式在中國還是一個較新的教學理念,但同時它又具有豐厚的研究背景”,并且討論了CLIL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對教學改革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袁平華(2010)指出“以學科內(nèi)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模式主張結合學科內(nèi)容知識學習和語言學習”,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南佐民(2005)認為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對相關專業(yè)和學科知識的教授”。張杰(2005)提出語言教學“要以知識傳授、興趣激發(fā)與問題思考三個相互依存的方面為目的”,提出了語言教學中要以“知識傳授”為目的之一,這與CLIL模式中“內(nèi)容學習”的要求暗合。袁平華、俞理明(2003)采用對比的方法研究了依托式外語教學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效果,指出采用該種方法后,“實驗組的語言能力總體上優(yōu)于對照組, 特別是閱讀能力。但對于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 依托式外語教學對其語言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顯”。
從以上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外關于CLIL的研究起步早,較為完整地定義了CLIL的概念,框定了其研究的范圍,從課堂和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以實證的方法研究了CLIL的適用性和可行性。然而,國外研究多針對本國語言教育現(xiàn)狀展開研究,其研究的適用性有待各國研究者的求證。國內(nèi)的研究則還停留在對教學法改革的探討,從大的框架方面提出了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問題。相比國外的研究,國內(nèi)的研究缺乏多樣性和實證研究,只有少數(shù)(如袁平華、俞理明等)學者開展了實證研究。同時,國內(nèi)外學者均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教師和課堂教學上,對于在CLIL指導下學習者改變個體的學習方法探討較少,在實踐中也忽視了不同學習者的要求和學習者之間英語能力不均衡的現(xiàn)狀。
二、從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來看CLIL
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內(nèi),眾多學者圍繞語言輸入的質(zhì)和量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從語言輸入質(zhì)的角度來看,研究者們尤其是以克拉申為代表的認為二語習得者不僅需要大量的真實的語言輸入,而且需要“可理解性輸入”??死暝谄洹氨O(jiān)控理論”中提出了“Input Hypothesis”,即輸入假說?!罢Z言習得發(fā)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學習者理解包含略高于其當前語言能力水平i 的語言輸入i + 1”(劉秋芬,2010)。對于語言初學者而言,語言輸入多是日常生活中所能運用到的語言文本,如寒暄、聊天、告別等等。這些功能性的語言輸入對語言學習者理解、運用所學語言,并且逐漸減少對所學語言的陌生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學習者逐漸熟悉并掌握了所學語言的基本語法和詞匯以后,如何進一步提高該語言的運用能力就成了一個問題。本文認為,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應該改變語言輸入類型,從單純輸入基本會話逐漸轉變?yōu)檩斎肱c專業(yè)內(nèi)容結合的語言材料。在輸入內(nèi)容與語言結合的材料的過程中,學習者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基本的英語詞匯、語法、句型知識,這些構成輸入假說中的“i”。在輸入與專業(yè)內(nèi)容結合的語言材料時,學習者會激活已有的認知圖示,從而形成可認知的語言習得框架。在此框架內(nèi),輸入材料中新的專業(yè)詞匯、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即“1”,會不斷地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圖示契合,新的詞匯、句型、語言模塊等語言內(nèi)容會不斷進入學習者的語言存儲,并轉化為可理解性的輸入,即攝入, 成為真實而有效的語言輸入。在此過程中,由于輸入內(nèi)容是學習者必須要理解和吸收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學習的成果可以在以英語為學術語言的學術交流過程中有所體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動力也就可以被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可同時被調(diào)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其英語學習的自發(fā)性。
三、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運用CLIL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掌握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基本能力后,如何進一步提高英語能力,這是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從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現(xiàn)實的英語輸出情況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其輸出內(nèi)容單一化,簡單化,程式化。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還停留在輸出簡單的日常對話,寒暄等初級階段,而且語言形式單一,缺乏豐富性。然而,從現(xiàn)實的要求來看,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英語學習者不僅需要具備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能力,還面臨著與國外學者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現(xiàn)實情況。因此,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能力與現(xiàn)實要求出現(xiàn)了脫節(jié)。我們應該認識到,對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學習的目的和作用不僅僅是能進行簡單的會話交流,更深層次的、思想的、學術的交流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應該從為了交流語言而交流轉變?yōu)闉榱私涣魉枷攵涣鳌8呒売⒄Z學習者交流的目的應該是使自身專業(yè)知識與世界水平接軌,提高自身學科能力,并且能將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國外同行進行交流分享。從這一點看,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很有必要從CLIL這一模式中汲取營養(yǎng)。然而,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大規(guī)模地用英語教授專業(yè)課程在多數(shù)學校還不可能實現(xiàn)。一方面是“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是“教材的編寫”問題,再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需要改變”及其它配套設施的跟進(駱巧麗2006)?;诖朔N現(xiàn)實情況,本文認為,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需要改變英語學習方法,可以在正確評估自身英語能力的前提下,在教師的指導和網(wǎng)絡的協(xié)助下開展獨立的“內(nèi)容與語言結合學習”,如閱讀英文的論文、書籍,觀看國外名校的公開課,等等。
四、結語
本文基于國內(nèi)外關于CLIL研究的現(xiàn)狀,從語言輸入的角度淺談了CLIL模式對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改變英語學習方法的啟示。本文認為,在CLIL模式的框架中,改變語言輸入為語言與內(nèi)容結合輸入可以與本專業(yè)知識圖示結合,促進語言形式的吸收,增強學習者語言學習的動機,增強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逐漸具備與國際學者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同時,本文亦期望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Darn, S.. Reviews [J]. ELT Journal, 2009, 63 (3):275-277.
[2] Deller, S. Price, C. Teaching Other Subjects though Englis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Gimeno, A., Seiz, R., Macario de Siqueira, J., Martinez, A.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in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 using the inGenio online multimedia authoring tool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 (2): 3170-3174.
[4] Lasagabaster, D., Sierra, J. M. Immersion and CLIL in English: More Dif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J]. ELT Journal, 2010, 64 (4):367-375.
[5] Muscarà, M. Plurilingu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ther languages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2):2902-2905.
[6] Nikula, T. English as an object and tool of study in classrooms: Interactional effects and pragmatic implications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05, 16(1): 27-58.
[7] 高翔.語言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6): 15-17.
[8] 顧偉勤.外語課堂教學中的輸入調(diào)整和互動調(diào)整[J].外語界, 2010(3): 67-70.
[9] 劉秋芬.論二語語言輸入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外語語言輸入處理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 2010(2): 9-15.
[10] 駱巧麗.CLIL 教學模式及其對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19 (3): 70-72.
[11] 南佐民.復合型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瓶頸與對策———從專門用途英語在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問題談起[J].外語界, 2005(5): 42-45.
[12] 唐昌平.從語言信息處理模式論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原則[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6, 22 (6): 107-111.
[13] 王淼.《第二語言習得的輸入因素》評介[J].現(xiàn)代外語(季刊), 2010, 33 (1): 98-100.
[14] 文慕貞.語言輸入與語言實踐———淺議教學內(nèi)容改革與創(chuàng)造性技能的培養(yǎng)[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22): 47-52.
[15] 袁平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以學科內(nèi)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模式[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10(3): 7-13.
[16] 袁平華、俞理明.以內(nèi)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8, 40 (1): 59-65.
[17] 張杰.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公共化———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1): 28-31.
作者簡介:劉靜(1958-),女,漢族,山東菏澤,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二語習得與教學,跨文化交際;郭敬(1987-),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語用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