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八大山人是中國畫史上有著杰出貢獻的畫家,他的作品不落俗套,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畫的作品形象夸張以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為目的,這是一種“遺貌取神”“以神取形”的高超手法,這種繪畫的手法對后世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八大山人 花鳥畫 風格 特點
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本名朱由桵,是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詩人,據(jù)史料記載他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江西寧獻王的九世孫,作為明朝的后裔,他反對滿清的統(tǒng)治,曾一度出家,后來又當了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譜道院,雪個、個山、驢屋、人屋、良月、道朗、灌園老人、八大山人等都是他曾經(jīng)用過的別號。八大從小就有很高的天賦,八大的父親和祖父都能作畫,所以他受到家庭的良好熏陶8歲的時候開始作詩,11歲時時能畫青綠山水,少年時便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十九歲的時候,明王朝覆滅,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他才改名叫朱耷,由于他的身世,而且當時又是國破家亡的境遇,所以八大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同時也養(yǎng)成了他沉郁,孤獨,怪癲的性格,在加上當時政治上的高壓,使得他只能潛心研究繪畫,并通過筆墨來表達他的悲憤之情。八大山人這個名號是他五十九歲時才開始用的,他在畫上提款時常把四個字連起來寫,看起來就像“哭之笑之”的字樣??拗χ词强扌Σ坏玫囊馑?。另外他有時還在畫上寫上“三月十九日”的簽押,而這一天正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的日子,·可見朱耷作為明朝后裔,對亡國之恨沒齒不忘。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也時??梢钥吹剿髀冻龅牟粷M之情。當他這種感情無法發(fā)泄的時候,就裝出瘋瘋傻傻的樣子。由口吃而佯作聾啞,在門上貼個大“啞字”,別人和他說話他也不回應(yīng)。八大的一生十分勤奮,遺留下來的作品也很多,但他卻從沒給清朝權(quán)貴畫過一草一木。這就是八大的性情,也是他孤傲倔強的表現(xiàn)。
花鳥、山水都是八大所擅長的題材,他的寫意花鳥畫傳承了陳淳、徐渭的傳統(tǒng)。發(fā)展成為闊筆的大寫意畫法,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進行象征和寓意,并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了大膽的夸張,使其在形象上簡而又簡,這樣的畫法能使物象突出,主題鮮明,達到一種筆簡而意不簡的境界。這也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八大喜歡畫鳥,他畫的鳥多是昂頭聳翅,或俯首挺胸,皆獨足而立,一副傲慢倔強的姿態(tài)。特別是鳥的眼睛畫的很大,甚至變?yōu)榉叫?,而眼睛卻點在眼眶上沿,顯出一種“白眼向人”的神氣,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這樣八大就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花鳥畫造型。
八大山人的政治態(tài)度決定了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基本傾向。他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強烈的藝術(shù)個性,特別是花鳥畫,象征手法更多政治寓意更明顯。他的藝術(shù)價值相當于文學(xué)作品中的“紅樓夢”。八大的作品很多,《古梅圖》是他57的作品,在這幅畫上有一株露根的古梅,主干空裂,枝干作下垂勢,瘦硬如鐵,樹頂光禿,稀稀落落的有幾朵梅花用濃淡相間的墨色點染而成。形象挺勁、傲岸、奇古,雖根不著土,卻顯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這幅古梅正是畫家自我精神的寫照。在畫面的正上方作者又題了三首詩。第一首是:“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薄懊坊▍堑廊恕痹谶@里指的是元代畫家吳鎮(zhèn)(號“梅花道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口號都是 “驅(qū)逐韃虜,恢復(fù)中華”,因此,在清朝建國之前,“胡虜”、“韃虜”、“番邦”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后,被中原所不容,所以清代統(tǒng)始者最忌諱這樣的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八大山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發(fā)對滿清的統(tǒng)治,想掃除韃虜,還我河山的意思。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边@首詩里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畫家鄭思肖(1241~1318),在南宋滅亡之后隱居,畫蘭花露根不畫土地,說明了他畫露根梅是學(xué)鄭思肖畫露根蘭,寄托了他懷念故國的哀思”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以相讓君位而著名)在周滅殷以后,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說明他已出家當了和尚,就像伯夷、叔齊那樣,不像新的政權(quán)所低頭。 第三首詩里的“苦淚交千點”之句則是悲痛欲絕,淚流滿面的意思了。這些詩即說明了他作畫的用心,又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他的思想感情,詩畫合璧,相得益彰。八大作這幅畫的時候是1628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一年,這時候距明亡已近四十年,他雖有反清復(fù)明之志,無奈清朝統(tǒng)治日益鞏固,一種失望和絕望的痛苦思想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交織著,《古梅圖》正是這種思想感情下的寫照。
八大山人的另一幅作品是他在63歲時畫的《孔雀牡丹圖》,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幅畫面“有一雙形態(tài)丑陋的孔雀,尾部只有三根翎毛,蹲在一塊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的卵石上,一條懸崖縫的空隙里,生出一叢下垂的牡丹”,幾片竹葉。畫上題詩道:“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這幅畫很費解,詩也讓人難以琢磨。據(jù)謝稚柳解釋,畫上的孔雀象征奴才,詩中的“三耳”,是用《孔從子》的‘‘臧三耳’’的故事。臧是奴才,總喜歡打聽消息,故譏諷他長有三只耳朵。孔雀的形象正是清朝大臣的樣子,三根尾毛形同“三眼花翎”,是當時皇帝對臣下最高的獎賞。“坐二更”是影射大臣們天還沒亮就要上朝,上朝本是五更,二更就去坐等,其巴結(jié)主子的奴才相更為可恥。牡丹是畫中之王,在畫中象征著最高統(tǒng)治者。牡丹長在懸崖上是反?,F(xiàn)象,暗示著它沒有土壤;孔雀站在危石上,暗示根基不牢。因此無論是主子還是奴才都一樣有垮臺的危險。八大山人通過詩畫合璧的形式,巧妙的進行寓意,是對當時一些奴顏婢膝人的一種辛辣諷刺。
在中國的寫意畫壇,八大山人的藝術(shù)成就是被世人所公認的,他的作品不落俗套,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無論在構(gòu)圖上、造型上、筆墨上都較前人有所突破,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也是非常難得的,他的藝術(shù)思想直接影響了三百多年寫意繪畫的發(fā)展與傳承,這之后的揚州畫派、近代的海上畫派、現(xiàn)代的藝術(shù)大師齊白石、潘天壽無不追隨于他并把他的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周時奮.八大山人畫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
[2]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方宇.《八大山人論集》[J].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3
[4] 李福順.《八大山人》[J]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孫曉光(1976.9-),男,通化人,工作單位:通化師范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職稱:講師,學(xué)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