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姓“文”,它重在對學生的感受和欣賞,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多媒體技術的不恰當運用可能造成學生審美想象的貧乏。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語文教師應慎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 多媒體技術 慎用
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影響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多媒體教學逐步成為一種時尚,甚至成為評價一節(jié)課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之一。語文課也不例外,尤其是講散文和詩歌時,用得特別多。多媒體技術似乎使語文教學顯示出蓬勃生機,使語文課熱鬧非凡。[1]然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圖像資料的濫用造成了語文課語文味的流失。語文課有自身的特點,語文教學有它特殊的使命,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語文教師應慎用。
語文課是語言課,這是它與其他學科最根本的區(qū)別。其他學科如物理、政治,關注的是語言所載負的內(nèi)容,是說了什么,而語文課不同,它關注的是語言本身,是“怎么說”。語文學習的中心任務是語言,是語感的提高。語感的直覺性決定了語言學習在于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語言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2]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掌握它的形式,體味其中之味。語言作為一個傳承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它既有音韻和諧、音律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的語音層,即表層結構,又有意蘊豐富的語義層,即深層結構。無論是對表層結構的感知,還是對深層含義的理解都離不開學生的涵泳。文學語言具有多義性,它是含蓄的、有彈性的。要弄清、弄懂它的涵義必須靠學生自己的誦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diào)審美主體的誦讀。
語文教師的“天職”在于引導學生“識字”“讀書”,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認同感和對文字的親切感,而不是把“文本”弄成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去投學生追求感官愉悅之所好。要使學生真正感受和認識到文字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才是盡到了一位語文教師的職責。
然而,有些語文教師企圖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陶淵明的桃花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李健吾筆下的雨中泰山,等等。這樣做的實質(zhì)是以教師的想象代替學生的想象,以教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這樣做的結果是將生動立體的文學形象固定化、平面化,將模糊的文學形象明晰化,將豐富的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單一化。這樣做勢必造成對學生想象能力的閹割,造成學生想象的貧乏和思維的定型,甚至思維上的懶惰和依賴。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如現(xiàn)在學生一說起孫悟空就想起六小齡童的摸樣就是一個例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學生就應該有一千個“荷塘”、一千個“泰山”。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不恰當運用尤其是音像資料的濫用,會造成文學欣賞的低級化、簡單化、單一化和學生審美想象的貧乏。
精妙的語言,需通過學生的思維才能領會,語言藝術需通過學生的“涵泳”才能悟得。如果我們把朱自清的《綠》里那個“梅雨潭”的一汪碧水“放映”出來,學生“觀看”的效果會是怎樣的呢?學生能夠領略到那新奇美妙的比喻嗎?能夠感受到作者那熱愛生活積極熱烈的情懷嗎?夸大多媒體課件作用,忽略文章豐富的情感性和思維的可創(chuàng)造性,使語文教學重新回到“傳授”和“灌輸”的老路。[3]
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媒體課件是語文教師“嚼過的饃”,它是通過現(xiàn)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樣”的包裝之后的“教師意志”的傾瀉,是一種現(xiàn)代化手段的“灌輸”和“填鴨”。多媒體“統(tǒng)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的調(diào)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fā)。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xiàn)代化教學的“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yǎng)。
我們還應看到,多媒體語文課件,迎合了學生對當前大眾文化消費的“快餐化”追求,會導致學生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4]文章是由語言構成的,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藝術營養(yǎng)。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蔽覀儜浞终J識到,“白紙黑字”的文本閱讀具有永遠不可替代的價值。而今的社會大眾文化消費浪潮已經(jīng)削弱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錄音、錄像、光盤、卡通、廣播、電視、因特網(wǎng)等等撲面而來,它們直接作用于我們的視聽、刺激我們的感官,相形之下,“白紙黑字”的文本則顯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們的學生書包里裝滿了卡通漫畫、時尚彩照、流行光盤,他們很難靜坐下來閱讀幾本中外名著。語文課堂作為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主陣地,如果也被“多媒體”壟斷,何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學生不能把握語言的深層內(nèi)涵,無法理解抽象議論的文字,他們只會沉醉于《還珠格格》通俗形象的瘋狂,卻不理解《海燕》里“暴風雨就要來了”的預言。這是值得教育者警惕并深思的。
總之,語文學科的特點和任務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宜過多使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濫用造成了語文教學以教師的欣賞代替學生的欣賞,以固定的圖像代替語言的玩味,以電腦化的操作代替實際的書法等狀況,而這勢必造成學生語文能力的下降。所以,語文教學應慎用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