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432名2010級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程是十分必要的,但還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課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實踐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增強課程的吸引力,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對大學生成長最有幫助、最有吸引力的課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通過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提高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道德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為了解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以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我們特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開展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調查。
一、調查方法
(一)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0級本科生中的432名同學作為調查對象,其中文科類學生156人,占36.1%;理科類學生217人,占50.2%,藝術類學生59人,占13.6%。
(二)調查工具
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根據(jù)學生對開設思政課必要性的回答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2)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類型的評價、實踐教學五個方面了解課程的教學狀況;(3)學生的學習收獲與自我評價的調查。
(三)調查程序
本次調查采取填答問卷的方式進行。共發(fā)放問卷432份,收回432份,收回率為100%,問卷有效率為100%.調查問卷采用SPSS15.0進行統(tǒng)計處理。
二、調查結果
(一)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的回答中,63.8%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26.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其余的同學則表示對是否有必要開設不太清楚。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從學科專業(yè)角度看,文科類學生中認為有必要開設該課程的占62.3%,理科類學生中占22.8%,藝術類學生占14.9% ??梢娢睦砜茖W生對課程的認可程度是存在著差距的。文科學生由于專業(yè)背景原因,希望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因此對該課程的開設持歡迎態(tài)度。他們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該課程的課時較少,講課進度較快,有些理論觀點一帶而過,影響了對其的理解;(2) 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模式相對陳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目前的狀況
高校思政課是集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科學性等于一體的公共通修課程。作為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課程的開設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從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教學狀況、學生的學習收獲等三個方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
1.學生的學習狀況
(1)在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教材情況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閱讀教材的學生占20.6%,偶爾閱讀教材的學生占63.7%,僅在考試時閱讀教材的學生占11.5%,完全沒有閱讀過教材的學生占4.2%。調查結果說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僅是偶爾閱讀一下教材。
(2)在對學生閱讀參考書情況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課外閱讀過參考書的學生僅有16.8%,有84.2%的同學從未閱讀過參考書。針對這一情況,學生希望任課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籍。
根據(jù)僅有20.6%的同學經(jīng)常閱讀教材,16.8%的同學在課外閱讀過老師推薦的參考書的調查結果。我們認識到,目前我校學生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造成這種現(xiàn)狀雖然有諸如時間緊、課程多等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更為重要,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太明確,學習興趣不太濃厚。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授課教師沒有積極主動地向學生介紹和推薦相關參考書籍,也是學生課外閱讀量少的原因之一。
2.課堂教學狀況
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很大,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方式,對學生作業(yè)或考試結果的評價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為了解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狀況,我們從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所希望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對學生就課堂教學效果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間表1):學生在多數(shù)選項中都選擇了“比較好”,說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是認可的。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突出重點和難點,準確把握授課的深淺度,積極促進學生思考,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而在有些選項,則是“一般”高于“比較好”,這說明教師的表現(xiàn)還沒有達到學生的要求。比較突出的方面如“講課方式是否靈活,課堂氣氛是否活躍”、“課后教師是否與學生交流”、“課后老師是否提出參考書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表1 有關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
項目類別比較好
(%)一般
(%)比較差
(%)Total
(%)
教師授課深淺適度、學生易于接受79%18.2%2.8% 100.0
教師授課重點難點突出、學生易于把握69.2%28.3%2.5%100.0
教師授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生易于掌握75.6%23.3%1.1%100.0
教師授課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富于啟發(fā)性51.2%46.5%2.3%100.0
教師講課方式靈活、課堂氣氛活躍40.3%51.4%8.3%100.0
教師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學生思考42.3%46.8%10.9%100.0
教師課后提供參考書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26.2%60.4%13.4%100.0
教師課后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交流35.2%50.6%14.2%100.0
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希望教師采取更為靈活的講課方式,使課堂教學氣氛能更加活躍。同時,學生也希望老師能夠加強同學生的溝通交流。而這些正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弱點,是應該積極加以改進的方面。
(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講課速度太快”(占50.6%)。雖然經(jīng)黨中央同意印發(fā)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及學分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由于我國高校對每學分含多少學時存在著不同的規(guī)定,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學時就存在較大的差別。同時《意見》還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备鞯馗鞲咝T诟哔|量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的過程中,可根據(jù)本地本校實際,圍繞教學目標,制訂實踐教學大綱,科學規(guī)定相應學分,確保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而不流于形式。《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實踐教學,但具體實踐教學的學分及學時沒有做出規(guī)定。這樣的政策規(guī)定,導致高校在理論與實踐學時的分配上各行其是。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思政課中的《綱要》課程為例,《方案》中規(guī)定學分為2個學分,但實踐教學就占了1個學分,理論學時僅有18學時。這樣的設置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教師在組織理論教學時面臨內容多、課時少的困難;二是教師在組織實踐教學時由于多種原因,許多教學內容無法開展,流于形式。
此外,“課程內容不能解決現(xiàn)實思想問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不能真正反映學生實際水平”、也是學生反映的較為突出的問題。
(3)學生所希望的教學方式。
在對學生所希望的教學方式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是“課堂講述與實踐結合”(占45.8%),這說明學生并不喜歡被動聽課的授課方式,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有部分學生喜歡“教師講授為主,但要多一些課堂討論”(占36.8%)的教學方式,這說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還有一定的影響,但現(xiàn)在他們也希望“多一些課堂討論”。
(4)教學實踐活動。在對學生所希望的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實踐形式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觀看影視作品,寫觀后感”(占26.8%),第二種是“參觀歷史遺址”(占21.4%),第三種是“自己查閱資料探討問題,撰寫小論文”(占16.2%)。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深入到關于課程的學習與探究中去,這樣學得的知識才是最有意義、最易記憶、理解與掌握的。
3.學生的學習收獲。
(1)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首要任務的認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是向青年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的基本知識。[2]例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主要讓學生了解國史、認知國情、認清黨情,深刻領會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歷史。在對此問題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63.1%學生表示對此很清楚,28.7%學生表示對此“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僅有8.2%的學生表示對此還不太清楚。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很清楚的。
(2)所獲得的最大收獲。在對學生學習高校思政課所獲得收獲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在學習了高校思政課之后最大收獲就是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占36.6%),其次是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占27.5%)。
(3)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認為最主要問題是“課外實踐形式單一,且流于形式”(占26.7%);其次是“學習興趣不濃,被動學習現(xiàn)象嚴重”占16.7%);“知識積累不夠”(占15.2%)、“缺乏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占10.2%)等也是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總體評價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習缺乏主動性。盡管思政課課堂缺課的學生不多,但一般學生都是抱著“公共理論課是必選課,必須要通過考試”的想法來上課的;從另一方面來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都是在課堂內完成的,大多數(shù)學生在這門課上花費的時間都不多。因此,如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就成為授課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調查后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既受到巨大鼓舞,又深感責任重大。受到鼓舞,是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對高校思政課程的開設和我校教師教學持肯定的態(tài)度;責任重大,是因為要使這門課程得到同學的認可,還需要在教育觀念、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有意的改革。
(一)轉變教育觀念,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強調教學要“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就形成了“說教”和“管教”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根據(jù)心理學實驗證明,對于勸導性的教育,如果勸導性太明顯或強度太大,人們就會感到自己的選擇自由受到限制,產生對這種教育的抵制。[3]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某些理論,而是要鼓勵學生接受理性的指導和自我教育。
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希望獲得與教平師等的關系和表達自己觀點的途徑,也更為相信自身的思考和判斷。因此,傳統(tǒng)說教壓服的方式在他們身上不但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事與愿違。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真正成為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堅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平等的主體性之間培育人格。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平等的地位下,通過討論和引導達到統(tǒng)一的認識,大學生主體的自愿選擇和獲得的自我行為理念,才會更加牢固持久,更容易內化為他們的品行特征。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敖虒W模式對于教學是極端重要的。往往是同一個教師講授同一個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教學效果”[3]。改革教學模式本質上就是對傳統(tǒng)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反思,重新認識教學模式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具有的影響力和作用力。
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四種類型,其一,問題型。主要包括案例教學、問題式教學等;其二,互動型。主要包括互動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演講或辯論式教學等;其三,情感型。主要包括情景教學、激情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其四,信息技術型。主要指運用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多類型教學模式的運用,激活了課堂教學,營造了既嚴謹又輕松愉悅的課堂教育教學氛圍,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豐富實踐教學模式。
根據(jù)調研,實踐教學是受到學生普遍歡迎的一種教學模式。但實踐教學如何開展,這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F(xiàn)在,多數(shù)學校都嘗試到校外進行參考來開展實踐教學。組織參觀是實踐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但高校思政課面對的是全校幾千名學生,很難組織惠及每一位學生的參觀活動。因此,我們必須豐富實踐教學模式。
總體來看,“實踐教學”可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立足校園。如組織講座、演講,開展知識競賽和社會調查及觀看有關影視作品。第二,走出校園。如結合教學過程,到校外開展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第三,利用網(wǎng)絡。利用網(wǎng)絡就是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上完成實踐活動。例如,訪問瀏覽網(wǎng)上博物館,觀看網(wǎng)上有關影視劇,還可以組織學生在網(wǎng)上進行有關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