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旅社向來以干凈、安全、經(jīng)濟等特色作為青年旅行入住首選。正因無限制入住條件,跨文化交流在青旅便是家常便飯。青旅所帶來的額外附加值更以獨特的視角詮釋出旅游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活動的體驗特征。作為傳播媒介,青旅以空間景觀的符號的形象為旅游傳播帶來了哪些綜合效用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青年旅社 旅游傳播 符號 媒介 傳播意義
一、基本概念介紹
1、青年旅社:國際青年旅舍成立于1932年,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總部目前設在英國,并注冊為一家非牟利機構。青年旅舍的基本結構是以\"安全、經(jīng)濟、衛(wèi)生、隱私、環(huán)保\"為特點,室內設備簡樸,備有高架床、硬床墊和被褥、帶鎖的個人儲藏柜、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間,有的還有自助餐廳、公共活動室。
青年旅社的歷史回溯到20世紀初,德國教師查理德·希爾曼常常帶領學生通過步行,騎自行車在鄉(xiāng)間漫游。他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天堂。\"由此他萌發(fā)了為所有的年輕人提供一個交流思想,了解大自然的場所。青年旅舍作為世界青年相互認識,接觸自然的媒介應運而生。
2、旅游傳播:旅游的定義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xiàn)象及關系的總和”(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1942)。旅游傳播最主要的特征是直接體驗。旅游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傳播活動的主要社會功能表現(xiàn)在其一促進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民族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其二對緩解、治療人類身心疾患的有獨特效果,其三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用。
3、符號互動論:符號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種意義的事物,如語言、文字、動作、物品甚至場景等。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符號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某種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大家(相關的人們)所公認的。 符號互動論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發(fā)生的方式、機制和規(guī)律。
二、青年旅社作為傳播媒介的解析
作為媒介的青年旅社,締造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新型關系,以及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進行傳播行為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一個世紀以來大眾媒介的急速膨脹,使得傳播學領域對于傳播及其媒介的理解,越來越多地落在文字、影像方式的信息傳遞上,傳播的內涵因此不斷被削弱、窄化。說起媒介,人們習慣將關注點放在電視、報紙、網(wǎng)絡、廣播等專業(yè)大眾媒介上,認為媒介更多的是虛擬介質。然而青旅作為客觀實物存在,恰如城市作為媒介一說,除了信息傳遞本身,還包括建筑、公共空間等實體屬性。
青旅以自媒體形式生產(chǎn)內容:青旅以實體的空間形式對傳遞信息過程中,傳者和受者可以是同一個人。比如在探討出行方案時,住客作為信息接收者分析青旅其他旅客的出行建議,在旅行結束后又可對實地信息進行加工,此時便以傳者的身份進行信息傳遞。這個過程是往復循環(huán),為青旅在出行信息方面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及擴充。也因此入住青旅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便是鮮活的即使訊息,這比從互聯(lián)網(wǎng)論壇和旅行指南上獲取的信息更一手、更全面。
青旅能提供線下直面交流的信息體驗:和網(wǎng)絡及大眾媒體不同,旅行信息在青旅可以多種線下形式產(chǎn)生并流通。比如住客之間的喝茶探討、共同進餐分享以及游戲互動等形式,此時青旅已經(jīng)儼然扮演著多元傳播活動的角色,為往來游客提供的體驗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咖啡廳、酒吧抑或朋友家做客等感受。如此豐富的對話場景(公共空間)對信息的交流無任何障礙,甚至語言不通的人群可以通過一把吉他或者單純的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在青旅,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變得簡單、豐富而有趣。因此,青旅作為旅游傳播的空間媒介能重塑信息的傳播模型,吸引更多人參與,而這又是青旅的另一突出特征。
青旅重塑旅游概念,旅行參與人群多元化:青旅以面向年輕人為主要的旅行居住形式,這幾年隨著影響力的提升也獲得更多中老年顧客的青睞,可見青旅并不僅限于青年人居住,而是一種提倡安全、經(jīng)濟、互助、自助的旅行方式。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青旅在中老年中的重塑旅游理念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一定作用。在各地青旅能常見的花甲備背包客、父子背包客、全家出行者就很好的說明青旅在傳播更多元的旅行方式,將旅行重點放到體驗上的經(jīng)濟出行觀念上的影響已經(jīng)不容小視。
青旅作為旅游符號,與城市主體形成互動:城市的出現(xiàn),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青旅在城市中本身就可作為城市景點,以創(chuàng)意、經(jīng)濟、實惠、互助的形象,通過微博、視頻分享更多的呈現(xiàn)給旅游受眾,這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新疆布爾津的額爾齊斯國際青旅通過視頻分享往來音樂人在青旅的歌唱視頻,就很好地帶動了布爾津地區(qū)在微博上的關注度,獲得可觀的入住申請。
三、青旅作為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建議
媒介功能是在社會整體的要求下得以呈現(xiàn)的,因而需要充分理解傳播媒介的社會需求。青旅作為旅游活動中實體空間,在旅游傳播研究中,可以考慮將其與大眾媒介并置,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用以考察城市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交流狀態(tài)。我們可以探討比如實體空間如何影響大眾媒介的傳播,大眾媒介怎樣建構對于實體空間的想象。為此可以有以下幾點發(fā)展建議:
結合大眾媒體功能,對青旅進行系統(tǒng)傳播:可以通過青旅在居住、旅行功能等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進行報道,著力在專業(yè)期刊如《中國城市旅游》,專業(yè)微博如“旅游衛(wèi)視”上傳播。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依托大眾媒介的影響力拓寬受眾對青旅的深度及廣度的理解,串聯(lián)起青旅的故事,形成品牌性的口碑傳播。
青旅相關符號的選擇中引入對話互動機制:形象構建的符號選擇過程,是一個互動和參與的過程。單線、自上而下的政策決策都是沒有長久生命力和傳播效果的?;雍蛥⑴c首先是青旅內部的認同與傳播過程,一些代表青旅的符號,必定是在旅游群體中廣為熟悉。因此,旅客的參與互動與決策,能最大程度上減少實體形象建構的偏差。比如在麗江媽媽納西青旅的大廳服務定位上,是否提供餐飲套餐可以通過和過往的旅客探討分析,第一時間通過對話的形式提升決策客觀性。
傳播學界對空間媒介的再次關注:在傳播學研究領域,普遍地將實體空間排除在“媒介”之外,對于“空間”概念的理解,越來越多地局限于非實體媒介構筑的“虛擬空間”。隨著新媒體發(fā)展,這個傾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此,對于傳播意義的理解也越來越偏重地跨越空間的遠距離的信息傳遞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場景所構筑的交流關系及其意義,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傳播學研究的視域之外。因而,作為傳播學界的學者,應該關注這種人為割裂,學界的關注降低恰恰反映了媒介資源協(xié)調的不匹配。倘若能加深對青旅等實體媒介的學術認知和肯定,受眾的認知層面可以提升,最終旅游傳播的客觀性和傳播力將隨之得以提高。
青旅加強自身空間屬性特征:青旅在建設之處的理念應隨著經(jīng)營時間的延伸而又更多元的理解。除了常見的國家地區(qū)交流機會、翔實可靠的旅游信息以及經(jīng)濟節(jié)約的服務產(chǎn)品外,青旅應在線下活動、大堂文化、自助服務等項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并維護軟環(huán)境的溫馨、包容。以新疆烏魯木齊的白樺林青旅為例,在大堂可以隨處發(fā)現(xiàn)幾年間沉積的旅游文化,這些作為青旅符號已經(jīng)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來。但是,在實際入住之后,客人會發(fā)現(xiàn)在宿舍衛(wèi)生間、床位用品等硬件方面的不完善,這些負面因素會影響客戶對青旅本身作為經(jīng)濟住宿選擇的認知,所以軟文化的作用條件是在硬件得以扎實穩(wěn)固的基礎上體現(xiàn)的。
總之,青年旅社承載夢寐旅行的人們的夢想,而這些人群中除了青年朋友,有更多的中老年的加入。隨著間隔年文化2008年正式登陸中國內地,相信會有更多的熱愛旅行的人選擇青旅這種入住方式。而實體媒介對旅行傳播的意義,是在和大眾媒介、新媒體等交融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重點是如何利用這樣的媒介屬性,開發(fā)更多元的傳播活動,對青旅的經(jīng)營者以及旅游地區(qū)的管理者而言,都是一門不會過時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