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皇雖是日本國皇帝的稱號,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國一開始就有的,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復雜的歷史演變。 對天皇制的歷史演變,日本有許多神話傳說, 日本的天皇制作為國家權力運作形式,經(jīng)歷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現(xiàn)代天皇制的不同發(fā)展階段。
關鍵詞:日本 天皇制 歷史 演變
天皇制是指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制度。天皇雖是日本國皇帝的稱號,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國一開始就有的,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復雜的歷史演變。 對天皇制的歷史演變,日本有許多神話傳說,其后又經(jīng)歷了古代、近代、戰(zhàn)后天皇制三個階段。
一、古代天皇制
總體上看,古代天皇制從7世紀到1868年明治維新的1260年間,此時的天皇基本上是“虛君”,臨而不治,大致經(jīng)歷了形成、興衰和衰退三個階段[1]:
第一階段,608年至672年(推古朝第二次譴使隋朝至壬申之亂)為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在古代天皇制的第一期間,皇族通過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打擊和抑制了豪族勢力,確立了天皇的權威。603年-604年,推行了所謂的“推古朝改革”,頒布了“冠位十二階法”,又制定了《十七條憲法》。在孝德天皇統(tǒng)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后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fā)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官僚統(tǒng)治機構,世襲氏族被廢除,高度中央集權的古代天皇制得以確立。
第二階段,673年至866年(天武天皇即位至“應天門之亂”)為興盛期;朝廷以封建的唐王朝為榜樣,從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樹立了天皇的絕對權威,使日本成為法律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天武、持統(tǒng)跟文武三代天皇,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yè)又進一步加以鞏固和完善。之后,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后經(jīng)歷了元明、元正、圣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后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tǒng)治近30年。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第三階段,866年至1868年為衰落期。第三期間的時間長達1000年,出現(xiàn)過66位天皇,期間天皇制經(jīng)歷了曲折而復雜的嬗變。自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王權,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團的力量,導致了平氏武士集團控制皇室的局面。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jīng)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xù)了一千年左右。這一期間,天皇雖然仍是國家元首,但實際權卻在幕府手中。
二、近代天皇制
近代天皇制是日本對外侵略戰(zhàn)爭連綿不斷之深層次、制度意義上的原因。因為近代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軍國主義的基礎;1868年的明治政權開創(chuàng)了近代天皇制。其標志就是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tǒng)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tǒng)治權”,擁有“統(tǒng)帥陸海軍”、“任免文武官員”、“召集帝國議會、令其開會、閉會、休會、及眾議院的解散”等一切大權。天皇掌握了國家的一切最高權力,不僅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皇制的代表者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是國家權力結構的中心,而且還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資本家和軍事首領。較之過去,這是一種典型的專制主義的天皇制,天皇是“實體”,是創(chuàng)設法律、施行國務的主體,內(nèi)閣、議會、軍部各自為政,分別向天皇負責,均為副體,是協(xié)助者。國家最高法律把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賦予了天皇,天皇成為一切重大國務的最高法律責任人。明治以后的大正天皇全面繼承近代天皇制并予以強化,昭和天皇則進一步加以完善并推其至極端。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在外力的作用下,近代天皇制轉為天皇僅具象征意義的現(xiàn)代階段。
三、戰(zhàn)后天皇制
戰(zhàn)后,日本民主改革后廢除了舊天皇制政治體制。在外力作用下建立起現(xiàn)代天皇制,即和平憲法規(guī)范下的“象征天皇制”或“戰(zhàn)后天皇制”。按照《日本國憲法》天皇作為國家元首屬于“日本國之象征,日本國民統(tǒng)一的象征”,“只能行使本憲法規(guī)定的關于國事的行為,沒有關于國政的權能”。而且,天皇“關于國事的一切行為須有內(nèi)閣之建議與承認,由內(nèi)閣負其責任”。然而,當年美國為首的盟軍總部為利用天皇維持自己的占領所保留的現(xiàn)代天皇制,從一開始就成為日本戰(zhàn)后政治斗爭的焦點。革新政黨與左派大眾要求徹底鏟除滋生過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天皇制度,以自民黨為核心的保守勢力則極力維護天皇制的合法性。
在天皇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即使天皇沒有了實權,但由于日本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不論是貴族或是武士都不能無視皇權,雖然他們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軍事上擁有凌駕于皇室之上的實力,但'君權神授'的觀念始終是日本民族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觀念。天皇雖然喪失了他在權力體系中的地位,但在終極信仰體系和觀念價值體系中卻從未喪失過其作為大和民族這一最高的氏族部落的精神“王者”的地位。
戰(zhàn)后天皇與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靈魂載體神社神道的存續(xù),為其在本質上的實存提供了絕對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稜威”之“象征神威”于戰(zhàn)后仍“綿延不絕”,威力無窮,影響至今。其不僅是幕府時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質翻版,更是近代國家神道之軍國主義天皇制的本質靈魂的傳續(xù)與翻版。因而,戰(zhàn)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軍國主義之源泉與溫床,其必然導致軍國主義并以此為其本質必然歸屬;亦為戰(zhàn)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傾及國家神道、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陰魂不散之最深層的精神源流與最深刻的內(nèi)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