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秋夜泊江諸(渚)》是一首存于詩集P.3619的佚名詩歌,前輩學者對其進行過校錄、整理,本文旨在對其重新校錄,并對其出處、作年、作者等問題進行考辨。
關(guān)鍵詞:《秋夜泊江諸(渚)》 《文鏡秘府論》 考辨
《秋夜泊江諸(渚)》是一首存于敦煌遺書P.3619的佚名詩歌。P.3619,卷子本,首全尾殘,天頭、地腳略殘,有線欄,卷子規(guī)格為28×270厘米,共計205行,每行12~25字不等,淺黃色紙本,書法工整。正面起“青明日張女郎神 蘇癿”,訖“如愿 惠日 法倫”,抄詩35題47首(第1~193行),卷末抄《釋門雜字》(斷為7片,有朱筆勾畫)。卷背抄人名“張仁貴”。正面第1~59行,大字書寫,60~193行改用小字,字體書法與卷末《釋門雜字》差異較大,當非出于一人之手?!肚镆共唇T(渚)》見于卷中106~108行,接抄于崔顥《度巴峽》后,下為佚詩《我有方寸心》。詩存8句,37字,題下未署作者。本卷所抄的47首詩歌以盛唐詩歌為主,其中可考的作年最晚之詩為周樸《塞上曲》,本卷抄寫年代當在晚唐五代時期。本文旨在于對《秋夜泊江諸(渚)》一詩的出處、創(chuàng)作年代及作者問題進行考辨。
一、詩歌校錄及出處
王重民先生《補全唐詩》最早收錄《秋夜泊江諸(渚)》,并訂其為李邕之作,然未補錄。陳尚君先生《全唐詩續(xù)拾》卷12、黃永武先生《敦煌的唐詩》、徐俊先生《敦煌詩集殘卷稽考》、張錫厚先生等《全敦煌詩》均對本詩進行過校錄。今以敦煌寫本為底本,校以陳尚君本、黃永武本、徐俊本,得文如下:
秋夜泊江諸(渚)
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宵起長[1]望[2],正見滄江流。
野[3]風[4]吹[5]□□,山月隱城樓。尋(潯)[6]陽幾萬里,朝夕泛孤□[舟][7]。
諸前輩學者均未著錄本詩的出處,徐俊先生說:“原卷未署作者,《全唐詩》等未載此詩?!盵8]近日筆者閱讀空海著《文鏡秘府論》時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此詩的一點線索?!段溺R秘府論·地卷·十七勢》云:“第八,下句拂上句勢。下句拂上句勢者,上句說意不快,以下句勢拂之,令意通。古詩云:‘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g云:‘微雨隨云收,濛濛傍山去?!衷疲骸zQ獨飛時,永然滄州意?!盵9]《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又云:“詩有上句言物色,下句更重拂之體。如‘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曠野饒悲風,飋飋黃蒿草’,是其例也?!盵10]此二處所引例詩正與本詩首聯(lián)相同。又陳應行《吟窗雜錄》卷4收王昌齡《詩格》“起首入興體十四”中“敘事入興六”引詩云:“古詩‘遙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宵起長望,正見滄海流’,此三句敘事一句入興?!盵11]此處所引例詩與本詩首聯(lián)、頷聯(lián)僅有兩字之差??梢?,《文鏡秘府論》及《吟窗雜錄》所引用的古詩“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即為P.3619中的佚詩《秋夜泊江諸(渚)》。
二、詩歌作者與作年
值得注意的是,《秋夜泊江諸(渚)》既見于《吟窗雜錄》的王昌齡《詩格》之中,而《文鏡秘府論·地卷·十七勢》開篇云:“王氏論文云:詩有學古今勢十七種”[12],這里的“王氏”中外學者均考為王昌齡,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故《秋夜泊江諸(渚)》很有可能直接出自王昌齡《詩格》。但學界歷來對王昌齡《詩格》爭議較大,這里必須對其做一個交待。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唐人對其詩作評價甚高?!逗釉烙㈧`集》云:“昌齡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義頗從厥游。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13]與其顯赫的聲名相比,兩唐書對其生平的記載卻甚是簡略,本傳中亦均不見對其《詩格》的記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2云:“又述作詩格律、境思、體例共十四篇,為《詩格》一卷,又《詩中密旨》一卷?!盵14]公私目錄對王昌齡《詩格》的著錄最早見于《新唐書·藝文志》,云:“王昌齡《詩格》二卷?!盵15]其后《崇文總目》著錄相同。私人藏書家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22云:“《詩格》一卷、《詩中密旨》一卷。唐王昌齡撰?!盵16]《宋史·藝文志八》云:“王昌齡《詩格》一卷?!盵17]
今日能看到的王昌齡《詩格》共有二源:一是宋人陳應行《吟窗雜錄》、清人胡文煥《格致叢書》及顧龍振《詩學指南》中收錄的《詩格》一卷及《詩中密旨》一卷。然而,《吟窗雜錄》所收《詩格》、《詩中密旨》訛誤甚多,最誤在于將王昌齡《塞下曲》說成“古詩”,無怪清人在修撰四庫時云:“其余如李嶠、王昌齡、皎然、賈島、齊己、白居易、李商隱諸家之書,率出依托,鄙倍入出一手。”[18]另一則是《文鏡秘府論》中收錄的王昌齡《詩格》。空海弘仁二年(811)《書劉希夷集獻納表》云:“王昌齡《詩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邊偶得此書,古詩格雖有數(shù)家,近代才子切愛此格。”[19]但書中亦有費解之處,例如天卷《調(diào)聲》部分,有學者認為出于王昌齡《詩格》,然而文中卻引用了王昌齡歿后的皇甫冉等人詩作。興膳宏先生說:“在為數(shù)眾多的詩格當中,王昌齡的《詩格》似乎最受人們的歡迎,空海是從唐朝文人那里得到并帶回來。但是,此書的真正作者是否即為王昌齡,實際上是有疑問的。因為天卷‘調(diào)聲’的王昌齡理論中,引用了顯然晚于他的皇甫冉等詩人的詩,所以說這是假托王昌齡之名的中唐著作,也有可能?!盵20]但李珍華及傅璇琮先生則認為:“王昌齡《詩格》是真實存在的一部書,但它的流行情況復雜,需要細心的辨別整理?!盵21]而張伯偉先生說:“從《文鏡秘府論》引文看王氏《詩格》有語錄體風格,故此書或非其親自撰寫,而是出自于門人筆錄匯輯,難免摻入某些后出文獻?!盵22]盧盛江先生則根據(jù)《地卷·十七勢》及《南卷·論文意》中內(nèi)容相重、例詩相同的現(xiàn)象認為其出自同一作者,即王昌齡[23]。筆者認為,《文鏡秘府論》中的王昌齡《詩格》及《吟窗雜錄》收錄的王昌齡《詩格》在內(nèi)容及形式上差異甚大,但其均引用了《秋夜泊江諸(渚)》一詩,本詩在《文鏡秘府論》的《地卷》與《南卷》中重出,同時,又均冠以王昌齡《詩格》之名,故在王昌齡著書立說及向門人講詩論意之時,本詩已在當時流傳。
關(guān)于本詩的作者,原卷詩題下未署,《文鏡秘府論》及《吟窗雜錄》均收為“古詩”。王重民先生最早根據(jù)敦煌寫卷中先用互著例訂其為李邕之作,陳尚君先生《全唐詩續(xù)拾》、張錫厚先生等《全敦煌詩》亦同。王重民先生說:“按原卷載詩三首:一《彩云篇》,二《度巴硤》,三《秋夜泊江》。第一首題下有李邕名。檢《全唐詩》第一第三兩首正是李邕作,但第一首題作《詠云》,第三首殘?!盵24]然據(jù)徐俊先生考訂,《度巴硤》為崔顥手筆,而《秋夜泊江》不見于《全唐詩》,故其不當為李邕之作。又《舊唐書·日本傳》云:“貞元二十年,遣使來朝,留學生橘逸勢、學問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國使判官高階真人上言:‘前件學生,藝業(yè)稍成,愿歸本國,便請與臣同歸?!瘡闹?。”[25]空海元和元年(806)歸國,距李邕卒年天寶六載(747)僅六十載,而《十七勢》中引用西晉陸士衡《贈顧交阯公真》尚不用“古詩”二字,故其更不適用于李邕之作。又王昌齡與李邕為同為玄宗朝人,從王昌齡詩作《送李邕之秦》看,二人似有往來,王氏更不會將故人之作列成古詩。故本詩作者不會是李邕,《十七勢》中列本詩為“古詩”,可見本詩最遲在空海之時已不知是何人之作。關(guān)于本詩的年代,應將其下限系于王昌齡著寫《詩格》之年,盧盛江先生說:“或者《詩格》的一些內(nèi)容在江寧時已形成,而到被貶龍標時最后編定完成。”[26]盧先生對此問題亦非十分肯定。筆者認為本詩成年下限系于王昌齡卒年756年是比較妥當?shù)?。又王昌齡、空海均系其為“古詩”,本詩合律,或為梁陳時期作品。
《秋夜泊江諸(渚)》或為梁陳時期作品,最早收錄于王昌齡《詩格》之中,然當時已不知其著者,其后,空海入唐,得昌齡《詩格》,又將其納入《文鏡秘府論》中,而《吟窗雜錄》收錄的《秋夜泊江諸(渚)》或本于宋時流傳的《詩格》。